文/富海峰 编辑/靖立坤
转口贸易监管的宁波实践
文/富海峰 编辑/靖立坤
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不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易手进行的买卖。转口贸易在我国大宗商品进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企业参与国际商品交易、商品价格发现的渠道,促进了相应物流、金融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汇率波幅加大、人民币走出去速度加快,依托于转口贸易的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正确把握转口贸易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
契合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场需求。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内对基础原材料进口需求的增长,以货权转卖、资金流转为特征的转口贸易发展迅速,成为大宗商品进口分销和资金融通的重要载体。转口贸易的发展具有现实的经济基础。首先,转口交易契合了大宗物资转卖特征,满足了大宗商品集中买入、分批零售的销售模式的要求。如2016年1—11月,宁波市转口标的中的液化产品、塑料、金属等大宗商品就占70.8%。其次,丰富了企业规避境内价格风险的手段,便利企业比较境内外价格优势后自主选择进口还是转口。此外,转口贸易还满足了下游工厂以进口方式办理贸易融资的需求,增强了企业融资的可得性,降低了融资成本,受到了市场亲睐。宁波市转口贸易起源于2002年前后,并依托于宁波港口和金融优势而发展迅速。2011年至2015年,宁波市转口收支规模从173.4亿美元迅速攀升至651.4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39.2%。
转口贸易金融化趋势明显。近年来,转口贸易金融化趋势明显,其功能由单纯的商品买卖向覆盖货物交割、资金流转、配套融资的交易集合转变。转口贸易金融化在为企业提供融资功能、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助长了贸易、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2011年至2015年,宁波市进口下降22.26%,转口收支却增长了275.75%。一方面转口贸易资金闭环交割,企业可在收支时间差内自由支配资金,为贸易金融化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载体;另一方面,境内外汇率和利率价格长期不均衡是重要诱因,部分企业借助转口交易平台套利、套汇、套资金问题较为突出。
交易主体集中于大型企业。转口贸易属于资金密集型,不仅需要企业资金雄厚,还需借助银行授信来扩大金融杠杆。这就决定了交易主体相对集中。2016年1—11月,宁波市发生转口贸易业务的企业有396家,占全辖名录企业的1.6%,但其外汇收支量却占到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31.6%。其中,排名前20家的收支量达226.56亿美元,占转口收支总额的53.7%;净流出31.26亿美元,占转口流出总额的52.9%。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监管,是规范转口市场、促进转口收支平衡的重要着力点。
本外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自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广以来,宁波市以人民币结算的转口贸易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2015年,人民币转口收支占比已经达到46.25%。鉴于跨境贸易人民币转口贸易对境内外利率价格变动比较敏感,已经成为主导转口资金流出入的主要力量。2016年以来,由于境内外利差空间收窄导致新发生的人民币转口收入急剧减少,资金流出态势十分明显。1—11月,宁波市人民币转口业务对转口贸易本外币净流出规模的贡献率达105.6%。这表明,增强本外币之间的政策与监管协调显得十分重要。
“顺周期”流动尚需疏导。近年来,转口贸易资金流出入走势呈“Λ”型态势。在“8·11”汇改前,宁波市转口贸易持续快速流入,2011年至2014年9月,累计净流入116.4亿美元。而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则累计流出71.74亿美元。汇率和利率价格的变动,是影响转口资金流向的核心因素。次贷危机以来,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本外币正向利差明显。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广泛借助转口收支时间差来实现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财务运作,引起先收后支项下资金大幅流入。“8·11”汇改以后,人民币快速贬值削弱了外币融资的价格优势,扩大了外币融资的风险,企业外币负债去杠杆操作造成了资金大量回流。与此同时,随着“8·11”汇改后人民币境内外利差倒挂,一年期SHIBOR与CHN HIBOR由2015年年初的正向利差81个基点转为2015年9月的负向利差78个基点;人民币转口融资的需求也迅速消退,加大了资金流出的压力。当前形势下,转口贸易“顺周期”流出会加剧市场对汇率贬值的预期,引发人民币贬值的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
异常资金借道流出需关注。由于转口贸易交易灵活,结算便利,容易成为跨境违规资金的流动渠道。在当前人民币贬值及跨境资金流出形势下,先支后收转口贸易更加容易成为资金流出的合法“外衣”。监管发现,2016年,宁波市5家企业借助先支后收方式将1.73亿美元资金流出境外,企业主要基于境内外关联企业的资金调度使用。由于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要求具备真实贸易背景,为了达到特定资金流转目的,近年来虚假转口贸易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手法是伪造货权凭证、重复使用货权凭证,以及借用关联(关系)企业货权凭证等方式办理收付汇及银行融资。其可能引起的风险亟待关注。
衍生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过去,在本外币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影响下,企业广泛借助转口收支时间差套取低成本资金,用于内贸等日常经营活动;部分企业甚至将短期融资资金投入到扩张性投资、房地产等长期投资领域,因“短借长用”期限错配引发的融资链断裂屡见不鲜。2014年以来,宁波已连续出现多家大型外贸公司资金链断裂案件,造成银行数十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这些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转口贸易融资资金流入房地产或商品期货的行为。随着近年来实体经济问题的进一步暴露,银行主动收缩了贸易型公司信贷,转口融资企业的资金链更趋紧张,隐含的金融风险也不容小觑。
建立以支持实需为原则的窗口指导机制。外汇局宁波市分局坚持以支持实体经济为原则,在2013年资金流入形势下就提出了“鼓励正常贸易、遏制融资套利、严打虚假贸易”的监管思路。一是促发展,支持正常转口有序开展。鼓励企业借助转口加速“走出去”,提升规避价格、资金风险的能力。二是挤泡沫,抑制过度融资套利。针对构造型贸易的融资套利交易虽不违规、却不合理的现实,以是否符合监管导向、是否符合商业规律为标准,围绕结算周期、融资方式、商品信息、资金用途等多个角度,建立了衡量合理性的标准,实现了对转口异常资金流动监管的有理、有据。三是严管理,打击虚假贸易。综合运用窗口指导、分类管理等手段,引导企业规范开展转口买卖,发挥了分类管理正向激励的作用。将过度融资套利的企业列入B、C类监管,不仅平抑了资金“顺周期”的波动,也有助于引导金融资源回归实体经济领域。
建立以逻辑检验为核心的事后核查机制。转口贸易收支缺乏货物流比对真实性,成为监管难题,也因此易被不法企业利用。为了突破转口真实性取证难、定性难的困境,宁波市分局建立了一套覆盖资金流转、单证逻辑的真实性核查体系,增强了日常监管效率和查处违规的能力。一是构建起以提运单号等核查信息为纽带的转口贸易货权流转信息平台,并运用合同号信息,将提单对应的付汇信息与进口信息相联接,实现了对交易链的流程式管理;二是总结案件查处实践经验,结合转口贸易业务逻辑,建立了系统化且覆盖商业单据、货权凭证及资金往来的真实性逻辑检验方法,并在监管中发挥了良好作用。2014年以来,宁波市分局连续查实并处罚了近三十起虚假转口案件。在宁波市分局严厉打击违规、加强负面信息披露、倡导合规经营的综合治理下,虚假转口案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建立以银行自律为主导的风险防范机制。转口融资套利交易离不开银行的配合,而银行不合理的存贷款指标考核,为转口贸易的畸形发展提供了温床。部分银行的真实性审核流于形式,甚至为虚假贸易融资一路开放绿灯。鉴此,宁波市分局始终抓住银行这个关键点,通过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着力增强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努力在源头上实现“风险隔离”。一是坚持银企联动监管的工作思路。在查处违规企业的同时,对真实性审核职责缺位的银行一并追究责任,对严重违规的银行实行“人事并举”的追责机制,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二是推行风险提示机制。对监管发现的典型违规、异常资金流动的特征进行归纳后,借助汇率讲座、银行培训、窗口指导会议等平台,警示银行予以重点关注,增强了银行识别违规异常的能力。以银行自律为主导的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进一步理顺了外汇局、银行、企业三者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为转口贸易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外汇局宁波市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