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 诗
绿色金融“输血”再生资源产业也要精准匹配
本报记者 史 诗
想必今年10底之前,人们就能在北京海淀、昌平等地的居民区看到旧衣物的回收箱了。
近日,通过中再生协会推荐与风控人员线下尽调,旧衣物回收企业易霖环保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再融达成合作,通过融资增加再回收箱体投放,50万融资金额已募集完成。
据了解,该项资金主要用于在北京北部地区箱体投放,计划10月底完成在海淀、昌平投放200-250个回收箱。目前易霖环保已在北京地区投放回收箱300个,预计今年年底投放数量达1000个。
“根据以往经验,1个回收箱一年回收量达到2吨,今年总体回收量能提升到2000吨左右。”相关负责人表示。
50万虽算不上多,但无疑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以来,助力再生资源产业的有益尝试。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加重视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今年开始,对于绿色金融的各项标准体系开始逐步建立,涉及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多个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日前表示,政策是整个绿色金融事业的起点,政策干了10%的事,剩下的90%要靠推广和落地。
此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4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根据规划,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整体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表示,应把资金通过绿色的方式转移到更需要、更生态、更环保的领域。“尽管GDP的增速在下降,但对中国是有利的,说明中国的转型是在向质量更高、增长更持续的方向发展。”
再生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然而,正是这样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再生资源行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再生资源产业是基础性产业,是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的、资源与环保意义兼而有之的产业,也是集回收、加工、利用及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大多数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只局限于回收一个环节,而对后向一体化产业战略的发展缺乏规划,不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或连锁效应,从而对最终产品中的关键环节——加工利用流于形式,导致整个产业链的脱节。
当前,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为主,整体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且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率处于低水平,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另外,回收网点的不规范,使得回收人员只注重利益较大产品的回收,对于利小或无利产品,随意的拆解和处置,造成了二次污染和浪费。
作为业内为数不多,专注再生资源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再融与中再生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以垂直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担保措施,以供应链金融为再生资源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服务再生产业实体经济。
作为一个扶持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再融与中再生协会联合推出“再生财”,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配合企业的不同业务需求,帮助再生企业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撬动产业升级的贷款,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提升再生企业产能。
中再融副总裁侯君对记者表示,面对行业问题,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普及再生资源意识,建立全民再回收理念;另一方面,产业化是解决行业乱象的根本,而产业化需要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正是中再融做“再生财”项目的初衷。对于再生资源企业来说,资金主要是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提升。
“相比银行而言,我们能做的是针对行业甚至针对不同企业的定制融资方案,根据企业的资金流、ERP系统以及企业的专利技术等特殊方式去做信用评级,为企业融资提供一条便捷化通道。”侯君说。
一直以来,科技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或者探索,主要体现在从风控、资产项目筛选以及整个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上。侯君表示,对中再融来说,无论是中再生协会的会员数据、同盾科技的反欺诈体系,都是通过大数据来筛选资产项目;从风控人员的角度来说,社交网络以及通过技术手段的风控能力必不可少。此外,整个贷款、放款、还款流程的监督管理,以及大数据背后的用户行为分析都需要科技的支撑,更好地服务用户。
今年,中再融初步计划将为300-500家再生资源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预计能够为再生资源行业企业提供3-5亿融资额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五年内将覆盖整个再生资源行业,输血再生资源产业。
“但是,再生资源行业有其复杂性,在环博会上,我们在现场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企业的融资需求不一而足,有季节性需求、有年度需求,有新建厂房融资需求,有扩大规模融资需求,有技术引进需求,有人才培养需求”,侯君说,这对于中再融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深耕行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链条,将产业链上的企业互动场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为企业定制融资方案,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