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巴铁”到底有多铁

2017-12-09 13:54
国际人才交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巴铁巴方中巴

习近平讲故事:“巴铁”到底有多铁

“巴铁”到底有多铁

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巴基斯坦倾囊相助,出动所有的战略运输机,将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第一时间运到了灾区。随行医疗队为节省飞机空间,拆掉了飞机上的座椅,一路上席地而坐。今天,数以千计的巴基斯坦工作人员在各地同中国职工一起夜以继日建设中国承担的项目,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同样,在巴基斯坦需要的时候,中国始终是巴方的坚强后盾。中国坚定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努力。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特大洪灾,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陆空全方位施援,派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医疗救援队,首次派遣大规模车队和直升机执行救援任务,开创了中国对外援助史上的先河。2014年底,白沙瓦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中方专门邀请巴方受伤学生和家人赴华疗养,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中国人民真挚的情谊。

在不久前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军舰搭载176名巴基斯坦公民从亚丁港撤离,巴基斯坦军舰协助从穆卡拉港撤离8名中国留学生。巴方军舰指挥官下达命令:“只要中国留学生不到,我们的军舰就不离港。”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再次证明中巴友谊情比海深。

——《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2015年4月21日)

■ 延伸阅读

中国和巴基斯坦地理相近,利益相连,情感相亲。巴基斯坦是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早在1951年5月21日,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领导人曾用“比山高、比海深”来形容中巴间始终不渝的友好关系,巴基斯坦朋友又加上“两比”:“比蜜甜、比钢硬”。

“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在巴基斯坦,有这么一句名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巴基斯坦时任总统穆沙拉夫亲临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向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中国的坚定盟友”这一次几乎是倾尽所有,巴方“动用国家全部的运输机”“搬光国家战略储备的帐篷”,而且始终拒绝透露帐篷的价格——“这些援助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中国兄弟以前帮助我们的时候,跟我们要过钱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巴基斯坦需要的时候,中国也是巴方的坚强后盾。2010年7月,历史性的大洪水侵袭巴基斯坦,全国1/5的地区受洪灾之苦近3个月,受灾人口达到20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中方派出最大规模的医疗队,着积水、冒着高温救人。有人因中暑输液,拔掉针头就开始工作;有人在高温中一天喝掉15瓶水,因忙于救援一整天都没上厕所。2014年12月,巴基斯坦塔利班袭击了白沙瓦陆军公立学校,141名师生在袭击中遇难,“即便是最小的棺材,抬起来也无比沉重”。中国第一时间谴责恐袭、第一时间提供援助,并且专门邀请巴方受伤学生和家属分两批赴华疗养,安排他们访问北京、深圳、香港、广州等地,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更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国人习惯把真正靠得住的朋友称为“铁杆”朋友,而巴基斯坦永远都是这样的“铁杆”朋友。巴基斯坦领导人曾经有句话:“如果有人想知道世界上两个国家之间可以拥有多么友好的关系,他就应该看看中国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将“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国家,而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的国家就是巴基斯坦。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习近平对巴基斯坦的国事访问,是他第一次访巴。用习近平的话来说,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巴基斯坦,但对巴基斯坦一点也不陌生。“一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沉浸在热情友好的海洋之中,仿佛回到亲如手足的兄弟家中。”就在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同巴基斯坦侯赛因总统、谢里夫总理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巴基斯坦议会,习近平深情讲述了中巴国家交往、民间交流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中巴“风雨无阻、永远同行”的独一无二的情谊,诠释了中巴肝胆相照的信义之交、休戚与共的患难之交。同时,他还表示,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将巴基斯坦置于中国外交优先位置,并提出了五点主张,更加充实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演讲中,习近平还引用了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他的老领导耿飚的一句话瞩望未来:“中巴传统友谊必然像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越走越宽广。”

马斯卡廷市赠送的“金钥匙”

今天下午我将启程前往艾奥瓦州访问。这是阔别27年之后对艾州的故地重访。我会告诉艾州的老朋友们,当年马斯卡廷市政厅代表赠送给我们的“金钥匙”,是打开中美两国地方交流合作大门的一个象征,现在中美已建立38对友好省州和176对友好城市关系;美国50个州中有47个州在过去10年对华出口额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表明,中美地方交流合作的大门一经打开,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再把它关上了,相反,这扇门只会越开越大。

——《共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明天——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12年2月15日)

■ 延伸阅读

马斯卡廷市是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县的首府,位于密西西比河畔,地方经济支柱是农业和畜牧业,出产的西瓜和珍珠尤其著名。

1985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代表团访问艾奥瓦州,并到马斯卡廷小镇考察当地农业和畜牧业。他走进农场,请农场主示范如何在温室内培育红薯苗;他住在民众家中,抓住一切机会了解美国;他回国后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其中很多内容都引用了美国当地人的原话,给正定县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做参考。在当地人眼中,习近平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者,很清楚自己要了解什么内容,每次都很守时出现且穿戴整洁,而且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请教、询问。

2012年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期间重访该地。艾奥瓦州州长布兰斯塔德夫妇、副州长雷诺兹夫妇、马斯卡廷市市长、当年曾接待过习近平的房东德沃切克夫妇以及当地高中生代表等热情接待了习近平一行。老朋友们纷纷表示,习近平的这次访问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续写了27年前结下的特殊缘分和友情,同时也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树立了一个榜样,希望并相信习近平的来访将推动美中两国之间建立更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随后,马斯卡廷市市长再次向习近平赠送了该市的“金钥匙”。在马斯卡廷市历史上,习近平是第一位获得两把“金钥匙”的人。

“对我来说,你们就是美国”,马斯卡廷人至今牢记着习近平的这句评价。2015年9月17日,马斯卡廷市市长德文·霍普金斯宣布,将习近平30年前曾经住过的那所民宅命名为“中美友谊屋”,作为中美地方合作和民间友谊的见证,免费向公众开放。“这间房子是中美两国友谊的象征”,德沃切克夫妇的儿子格雷·德沃切克说。走进“中美友谊屋”,温馨的房间内“中国风”浓郁。墙壁上、壁炉上挂满了习近平和马斯卡廷朋友的合影照片。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2012年2月15日,习近平重访马斯卡廷市,他用这句中国古语,表达了与老房东德沃切克夫妇的情谊。正如他所言,“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淳朴、勤劳、热情、友好,两国人民之间共同语言很多,完全能够成为互利合作的好朋友、好伙伴”。他在欢迎午宴上讲述“金钥匙”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念旧情、重故交、续新谊的交友之道,也突出了中美两国地方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特别重视与外国地方开展合作交流,2015年9月22日,在美国西雅图出席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时,他再次强调“国与国关系归根结底需要人民支持,最终也服务于人民”,而“地方是最贴近老百姓的”。

「责任编辑:左娜」

猜你喜欢
巴铁巴方中巴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印度“状告”巴基斯坦
中国电信建成首条中巴陆地直达光缆
中巴建交
巴铁测试还测出了什么?
巴铁
巴铁为什么没有“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