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2017-12-08 10:56莫燕华
甘肃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妙用思维导图习作

莫燕华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习作;妙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084—01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课堂,大部分学生只是扮演着观众的角色。如何让所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呢?笔者觉得应当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培养其创新能力,使习作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让学生爱上写作。

一、巧借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思维导图,又叫脑图、心智图,是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提出来的,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具有发散性和直观形象性两大优势。将它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习得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以《秋天》为例,因为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教师亲手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对课文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课文是从“天气”“树叶”“天空”“大雁”四方面来描写的,感受到了秋天的迷人。之后第二课时,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叙述课文,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家长也反映孩子背诵课文的速度较之以前快了。

学第二篇课文《小小的船》时,教师只用轻轻点拨,学生就自己绘制出了思维导图。

学生们不仅绘制出了本课的思维导图,还在旁边配了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或儿歌,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介绍自己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又让学生不害怕站到講台上,增强了自信心。

二、巧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爱上写作

思维导图就好比写作文之前要列一个提纲,但提纲过于呆板,束缚住了学生的手脚。思维导图的出现,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心中所想。通过不断延伸出的枝叶让学生不怕写作、乐于写作。课堂上教师不忘挤出时间让学生大声介绍思维导图,对其表现给予鼓励,再提出一些小建议让其修改思维导图,之后进行写作,使习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如,习作教学《谈谈我的理想》,教师先带头借助思维导图介绍自己的理想。随后,学生以小组形式上台依次介绍,当个别学生介绍得结结巴巴时,他们会主动要求再次修改思维导图,再次上台介绍,这是之前习作教学中从没有的现象,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大大地激发,再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文章。

三、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思维导图光让学生绘制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平台展示。小组合作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是思维导图得以展示的助推器。

如,六年级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学生们在领略了这一单元的不同文体的诗歌后,自己亲手绘制思维导图,创编了一首首小诗:有模仿古人写的《西江月·梦雨折梅》,也有描写《春夏秋冬的物语》;有歌颂祖国的《另一个母亲》,也有描写快乐童年的《我们的“六一”》……看着学生们创作的诗歌,笔者决定将讲台让给学生,举办一场《与诗同行·诗意童年》的赛诗会,让班上12个组的学生轮流上台朗诵。学生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前来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有一个学生读到精彩处,竟然扑通一声跪下了,表达了自己对生他养他的母亲的敬意,这是多么感人的一课呀!课后,其他教师问我:“你们班的学生怎么个个都那么优秀?”笔者乐呵呵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教会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我将讲台让给了他们。”有的教师质疑这种把课堂让给学生的做法,会担心被学生的想法“镇住、难倒”,甚至于下不了台。事实上,要想实现“生本课堂”,教师必须把手中的这条风筝线还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这条线的收放,以及该放多高。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此时的教师是听众、是观众,更是背后的谋略家。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翻阅一本本教学参考书,运用自己的智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站到这个小舞台上,彰显自己的才华,健康、快乐地成长。此外,这是学生积极动脑、学习热情高涨的表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起来,敢在众人面前彰显自己的才华。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喜看儿童捉柳花”,看到学生们每天在进步,每天在快乐地学习,是教师的一件幸事。教师要当好学生们的引路人,为学生们指明方向,让他们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尽显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学会自己发光、发热,为将来走向更大的舞台做好准备!

编辑:张慧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妙用思维导图习作
余数的妙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即兴写作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