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2017-12-08 12:48毛永健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眼界名句境界

毛永健

唐代皎然在其《诗式》文论中有“偷语、偷意、偷势”之观点,我以为作文中“偷”是不可取的,毕竟涉及到品行问题,但“借”也就无可非议了。何谓“借”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就是别人称呼“洋芋”为“土豆”,你却叫它“马铃薯”;别人称呼“苞谷”为“苞米”,你却叫它“玉米”,其实质没有什么区别,换个包装而已。

2015年,我参与全省高考作文阅卷,巧遇一篇作文,其80%的文字均出自我的著作《满分作文万能素材套用》一书。客观而言,尽管考生借鉴偏多,以致开头、结尾及事例几乎原文照搬,但是其粘连的技法及对主題的把握,还是令人心悦诚服的,于是,我给了该篇作文48分,但是没想到,另一位评卷老师给了54分。由于分值超过了5分的限制,于是该篇作文转给三评,结果三评给了56分,我的给分被自然淘汰。后来,作文评卷组组长将该文作为案例予以展示,我陈述隐情,但是未被采信,该考生最终得分为55分。后来寻思,也许从功利的角度审视,让考生学会借鉴是其快速成就高考佳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借势:清晰架构,推陈出新

所谓借势,指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是针对作文的结构形式而言的。我以为结构对作文的重要性而言,是首要的,因为考生只有做到心中有结构,才可能在架构中添加事例的砖瓦,并进行论证分析的勾连阐释,借此达到拓展主题的宽度及深度的目的。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对于应试作文而言,结构就是“面”上的“打扮”,需要有意为之。一篇内容充实、文采斐然、创新思辨的作文,若再配上简单清晰的结构,必然会给阅卷者带来新奇的感受。事实上,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之所以能够醉倒一大批,《秋菊打官司》之所以能够倾倒一大片,说到底还是在于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结构是一篇应试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筹码。那么,在考场写作中,应如何安排好作文的结构,以使阅卷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呢?我认为切不可将应试作文的结构弄得九曲回环、一波三折的,只需做到简单布局、清晰架构即可。例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人与路》:

人 与 路

江苏考生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哦!”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耐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就像鹰要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更沉的,是你的千叮咛万嘱咐。身处异地,成绩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于是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洗涤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地,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再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呢,俺现在多攒点钱,供她上大学,学本事!”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载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问自己,上哪儿找你?唯有借着冥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的您……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对于每一名高考作文阅卷者而言,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该考生的聪明之处在于,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谋篇技法,灵活巧妙地借用余光中《乡愁》的诗节结构来构思全文,搭建起文章的支架,使文章既清晰明了,又具有别样的、双重的情韵况味,令阅卷者于似曾相识的布局之中去品味新的主题旨意,自然会有“眼睛一亮之感”。本文一“语”双关,既写了实实在在的乡村小路,也写了怀念亲人的款款心路,情真意切,在特有的结构形式中,回肠荡气,读来令人怦然心动。该考生的机智之处还在于,其能够根据命题的要求,将“感念一位亲人”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纳入余光中《乡愁》的框架中,并有效地将这些内容与“路”的主题融为一体,于是就让《人与路》的文本生发出不同寻常的新意来。

二、借语:旁征博引,精彩点化

所谓借语,指仿效别人语句,是针对作文的语言而言的。语言是作文的外衣,必须着力炫示,使之或光彩照人令人惊艳,或妩媚妖娆令人顾盼,或含蓄蕴藉令人遐想……一言以蔽之,考生必须在语言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亮点,否则整篇作文将会黯然失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曾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那么,考生如何才能打造出语言上的亮点呢?我以为“旁征博引、精彩点化”的借鉴方式可以为之。这里的借鉴应该至少包含有三点信息,其一是对古诗文的引用,其二是对古诗文的化用,其三是对经典范文的借用。对于其一,考生应力求“古典”一些,以让阅卷者真切感受到你阅读的深广,譬如老子的《道德经》,或者《周易》,或者王守仁的《〈大学〉问》;对于其二,考生应力求“熟悉”一些,以让阅卷者能够第一时间从字里行间触摸到古诗文的脉络,捕捉到文本的有效信息,譬如课本中涉及的诗词曲等;对于其三,考生应力求“生僻”一些,切不可让阅卷者有似曾相识之感的质疑。总之,考生需要坚信:“我之所以能够写出高考佳作,是因为我善于借鉴前人美文的缘故。”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优秀作文《眼界无穷世界宽》。endprint

眼界无穷世界宽

内蒙古考生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本文令人折服之处,除了严密的逻辑、雄辩的说理以及由分论点“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搭建的清晰结构而外,还有考生无处不在的“借语”。首段引用命题两句诗,对应地将《逍遥游》中的“逍遥”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化用为“无己、无功、无名”冠之以桂花,将叶圣陶的家教名言“至真、至善、至美”寄寓于人,从而推演出“眼界无穷世界宽”的写作主旨。第二段从花木的“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角度落笔,直接引用了王安石《梅花》、韩愈《晚春》、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以及柳永《望海潮》中的诗词名句,论证了“彰显自己”的题旨。第三段着眼于“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在对命题诗句进行较为周祥的分析之后,考生于第四段笔锋一转,不厌其烦地引用了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庄子《秋水》《外物》中的寓言故事与《逍遥游》中的句子,以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网络走红语,来论证人应有“大格局”而不应“自我封闭”的看法。末段引用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诗句作结,将花木与人的合二为一,以升华“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的观点。阅读全文,考生给人的完全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感,自然会获得阅卷者的青睐。

三、借意:偷意换字,隐于无形

所谓借意,指袭取别人的意旨,是针对作文的主题思想而言的。事实上,不管社会文明如何的发展与演变,人类的思想几乎是永恒的,可变处少,不可变处多。譬如生活中的爱情,《诗经》中就有无数篇章予以歌咏,可是到了今天,大家还在不厌其烦地鼓噪“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或者“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或者“一次爱个够”;譬如高考命题,2006年全国大纲卷为“纸质阅读与网上阅读”材料作文,2006年安徽卷为“读”话题作文,2010年全国大纲卷为“深阅读与浅阅读”材料作文,2016年天津卷为“阅读青春这本书”任务驱动型作文,2017年天津卷为“阅读长辈这本书”任务驱动型作文,2017年浙江卷为“阅读人生三本书”任务驱动型作文,短短十年间,“读”这个话题就被高考命题了6次,由此可见,高考主题确实是“不可变处多”,“可变处少”,为此,考生只需要关注可变处,而不可变处,直接“借意”即可。那么,怎样“借意”呢?對于文章驾驭能力较低的考生而言,直接照搬借用即可;对于有较为深厚的文章功底并善于变通的考生而言,可以采用偷意换字的方法,暗度陈仓,将思想隐遁于无形,使其具备“我”的个性色彩。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优秀作文《中国天机》。

中国天机

甘肃考生

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生至理。中国名句,背后往往还暗藏了天地玄机,是为天机。所以如此,全因中国文化,不仅注意体察人情世故,还注意参悟天地之道。

这些参悟天地之道的圣哲,窥破了天机之后,留下的法语金言,吾辈若能领悟一二,真真受用无穷。

窥破天机一:法天则地

天垂象,圣人则之,中国文化由此产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的这句名言,是说:上天的运行之象,刚健运转不息,君子进德修业,应效仿天地之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endprint

这里面暗藏的玄机是:天地的运行有它的法则,一个人的行事作为,一定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人性若不合乎天性,就会变异、退化和扭曲。顺应天道的人生,方显刚健、中正、纯粹。

你要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境界,你得先做到“无己”“无待”,“乘天地之正”——一切完全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做到游刃有余,是因为他遵循了解牛的规律: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郭橐驼种树,就是让树静静地生长,尽可能少的去扰动,去干涉,甚至去过多养护……

窥破天机二:返璞归真

有一种美,清雅脱俗;有一种花,清香四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在写桂花,也是在写诗人自己。李清照就是这样一种美:美在内在修为,美在高雅气质,美在本色,美在纯真。

這使我想到了苏轼的一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趣味,能于平淡的人生中发现诗意,这是最难以达到的境界。苏轼历尽宦海沉浮,历经人生风雨之后,再来看走过的路,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内心完全趋于平静。这正是:

繁华落尽,铅华洗尽,人生进入真境界。

返璞归真,至纯至简,生活方得真滋味。

窥破天机三:心包宇宙

毛主席诗词,有一种“雄视古今,俯仰天地”的大气,有一种“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壮美。无论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既有“推倒千古之豪杰,开拓一代之新风”的胸襟豪情,又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使命担当。

只有进入“宇宙境界”,才能如此鸟瞰人间,见一般人所不能见之景,抒一般人所不能抒之情。人存在于宇宙这个巨大的时空结构之中,可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读主席的诗,能把我们“唤醒”,把我们从狭小、平庸、猥琐中“唤醒”,从而遇见“胸怀天下、心包宇宙”的最美自己。

读名句,如果不能“唤醒”自己,从而找到自我,既有负于名句,也有负于自己。天机已泄,大道已显,赶紧对接,完成生命的不断自我超越。

客观而言,本文能够在众多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更多得益于结构的高清、文字的简洁与分析的透彻。就其思想立意而言,我以为还是比较低幼的,仅处于照搬借用的水平。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也即需要考生找到这两三句名句的内在联系点,并通过“类”的联结提取出共同的“核心概念”,再将“核心概念”适度拓展之后,即为写作的主旨。但是本文显然未能以“类”的“核心概念”将三个名句链接起来,而是各自为营,仅以吸人眼球的“名句”“天机”从表面上进行串联,貌似联系,实则缺乏内在的有深度的逻辑支撑。但尽管如此,考生还是凭借着对命题材料的简单“借意”获得了阅卷者的认可。梳理一下行文脉络,一眼就可以看出“法天则地”是对命题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借意,“返璞归真”是对命题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借意,“心包宇宙”是对命题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借意。如此直白的解读借意,扣题自然紧凑,条理也趋清晰,加之结构谨严,用语成熟老到,本文能在考场作文中引人关注,也算情理之中。所以,学会“借意”的技法,写起文章来就会省力许多。当然,“借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世上的“笨贼”比鼓上蚤时迁多得多。

总之,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以期推陈出新,这却是不易之论。就连说“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说得也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由此可见,高考作文“抄”是一定要抄的,关键是看你会不会抄,会抄就是借鉴,不会抄则为抄袭。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我们要模仿借鉴的主要是不可变处,为此,在作文时灵活变通地借势、借语、借意,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眼界名句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大看眼界
眼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