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何
(安徽合肥38中学南陵路分校,安徽 合肥 230011)
一首经典歌曲的由来
李 何
(安徽合肥38中学南陵路分校,安徽 合肥 230011)
《八月桂花遍地开》植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并在近一个世纪的传唱过程中完善提高,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而在全国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本文试从歌曲产生的背景、歌曲词作者、歌曲曲调来源三个方面对这首歌曲的诞生、传唱和衍变进行了简单梳理,旨在厘清《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红色经典歌曲与红军精神的承续和传载的联系。
苏维埃;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段锦》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群众十分熟悉的歌曲,特别是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后,群众更加喜爱。老一辈的人称它为革命歌曲,年轻人称它为红歌,由此可见它已经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经典歌曲。大家一直认为它是一首民歌,实际上它是用老民歌的曲调填上新词而成的革命歌曲。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安徽省金寨县的罗银青。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5月在金寨县(当时是河南省商城县)举行了“立夏节暴动”,建立了鄂豫皖三省边区革命根据地。为了加强根据地建设,同年秋天在南溪林氏祠堂举行了“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为了庆祝苏维埃政权的诞生,进一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县委决定请佛堂坳小学的教师罗银青写一首歌曲。当时正值丹桂飘香的季节,庆祝苏维埃政权成立的红旗四处飘扬,农民翻身做主人,分到土地后第一次喜气洋洋地收割归自己所有的庄稼,到处是一片欢乐景象。罗银青在这种欢乐气氛感染下,挥笔写下“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啊,亲爱的农友们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全曲共四段词,歌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写好之后,因为当时没有人会作曲,就把这首词填到在大别山地区非常流行的一首民歌《八段锦》的曲调上。我们称这种做法为“旧瓶装新酒”,就是把写的新词填在原来流行的民歌曲调里演唱。当时很多流传在革命根据地的歌曲都是这样做的。如:《歌唱立夏节》《人民坐天下》《红军歌》等。根据《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的句式结构,可以看出罗银青就是按照《八段锦》歌词的结构创作这首词的。
《八段锦》是流传在金寨县一带的一首小调。这首歌的节奏活泼,曲调欢快、热情。从内容上看系爱情歌曲,共八段词,每段词都有它的独立性。谱例如下:
图一 八段锦
第二段词为:
小小仙鹤一点红,一程飞在半空中,张生打弹弓,张生打弹弓,红娘一见搂在怀中,人到此处为何不相逢。(以下六段省略)
就是这首欢快、热情的民歌,被填上新词以后,成为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由于民歌《八段锦》的曲调群众十分熟悉,新填的歌词又代表着人民的心声,所以很快就在群众中传唱开来,不胫而走,随着革命浪潮的推进,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
《东方红》也是一首由民歌的曲调填词而成的革命歌曲,词作者李有源。《八月桂花遍地开》同样是一首由民歌曲调填词而成的革命歌曲,人们却不知道词作者罗银青。罗银青是一个性格刚直,满腹经纶,赤胆忠心的共产主义战士。他1894年出生于金寨县斑竹园区沙堰乡(当时是河南省商城县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困,但他自幼好学,才华出众,二十岁时就自己开设学馆教书育人。后来追随革命,于1927年春在武汉考入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受到毛泽东、恽代英、肖楚女、彭湃等革命前辈的培养和教育。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参加农民革命运动工作。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他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编写教材,创作文艺作品,培养了许多革命人才,对党对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1]娄文利.经典音乐永远是人民之声、时代之声——专访著名音乐家傅庚辰先生[J].中国文艺评论,2015(01).
[2]朱芳.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传承的创新模式研究[J].音乐时空,2016(02).
J642
A
李何(1973—),男,汉,安徽合肥,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中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