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丽
摘 要:在干部教育培训中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种种考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形成了坚强的党性。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的形成,启示我们当前党性教育的基础是深读原著,目的是解疑释惑,要求是顺应历史发展。
关键词:党性教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启示
坚强的党性历来是共产党人加强自身修养、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侵蚀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曾指出,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他还在2016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确实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都特别强调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在当前,要打造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更要抓好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建设、改革事业无私奉献的过程中,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真枪实干,勇挑重担,经受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种种考验,铸就了他们坚强的党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的党性是如何形成的,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党性是如何形成的
党性是千百万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英勇奋斗,忘我牺牲,开拓进取实践的升华。许许多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为中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强的党性,这种坚強党性的形成,受到以下几个条件的影响。
(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形成的时代条件
自19世纪40年代起,在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略和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下,近代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处于贫穷落后的衰败状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落后的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孙中山在目睹辛亥革命后的情状时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1]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目睹了社会贫穷落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痛灾难,内心涌现出了救过救民的伟大想法,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性形成的时代条件。
(二)忧国忧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形成的文化条件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励着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屈原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的呐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横刀向天笑”,慷慨就义,唤醒民众,民主革命家黄兴“男儿当为天下奇”,屡败屡战,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而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则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这种忧国忧民、浩然独往、踔厉敢死、自强不息、坚忍苦耐、博采众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形成的文化条件。
(三)主动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形成的思想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为在苦闷中探索、在黑暗中奋斗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由于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成功的,中国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推动他们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更大的希望。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并最终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形成的思想条件。
总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党性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二、启示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了及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最难忘怀、最受教育的是他们坚强的党性。这种坚强党性比金子还闪光,始终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结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性的形成,我们认为党性教育重点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深读原著是党性教育的基础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确实存在忽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问题。有的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知之甚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学了也是肤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急功近利,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生涩难懂、枯燥抽象,不如二手资料来得简便快捷。孰不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所蕴含的智慧、所展现出的思辨的力量、真理的光辉等等无不令人为之倾倒并深深信服。无怪乎哲人曾这样评价:“品味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是感受经典、走近崇高、汲取力量、净化灵魂”。
毛泽东非常提倡并指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读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正是在1920年,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以后,他开始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强调,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923年,朱德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在哥廷根,朱德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其中读的次数最多,时间最长,一直读到去世的是《共产党宣言》。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谈话中他深情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江泽民同志回忆他在上海交大读书时谈到,他曾经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宿舍读《共产党宣言》。和毛泽东一起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也都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了营养。他们与毛泽东一样,从确立信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动摇。这些说明了读原著,特别是马克思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党性教育的基础。
对于如何读原著,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来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的,而不是零碎地,实际的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2]在这里,强调一百个,二百个,这个数字是不高的,但是毛泽东强调了这些人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这就能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里面主要说明了毛泽定对如何阅读原著的一个看法,就是要系统读、要深入读,要入脑入心读。
(二)解疑释惑是党性教育的目的
当前,要使党的先进性在实践中有效彰显,党性教育就要突出问题导向,发挥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作用,注重解决领导干部思想上的疙瘩,引领和帮助党员干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党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外在灌输和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如何让党的理论在人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内化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关键是做到紧扣实际,研机析理,廓清迷雾,指引实践。首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上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党开始反思苏联的经验是否适合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根据毛泽东的倡导,党内高级干部开始结合中国的国情研读苏联有关经济方面的书籍,其中一本是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刘少奇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第一个带头学习这本书。1959年,刘少奇在休病假期间,用了40多天时间,专门学习《政治经济学》,并召集了九次学习讨论会,作了比较系统的发言,客观地评价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利弊得失,又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这些有价值的认识,对当时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理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冷静思考和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起了推动作用。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党史和国史的学习,避免党员干部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善于学习历史,借史明理,古为今用,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和优良传统。1920年,青年毛泽东在给好友蔡和森的一封信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求遂所欲是冲动的事,智慧指导冲动。”这一年,毛泽东27岁。那时的他已经认识到读史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毛泽东不仅喜欢读中国的历史,也喜欢读外国的历史。读书,是他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1974年的法国大选,究竟谁会在蓬皮杜之后,成为新一任法国总统,毛主席说可能是德斯坦。事实如毛泽东预料的一样,毛泽东为什么能预料的这么准呢?就是通过读历史书,对法国的历史,社会的情况有很多的研究。最后,要直面党员干部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注重回答党员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止空对空、两张皮。陈云在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期间经常思考人为什么会犯错误这样一个问题,像党内的一些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都是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还会犯错误。他还联系自己的经历,思考过去自己也犯过错误,犯错误的重要原因是否因为经验少呢?对这些问题,他看得很重,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回到延安后,陈云三次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请教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毛泽东讲,不是经验少,主要是思想方法不对头,而且给他提出来,让他学哲学,并且给他找了哲学教员。主席这个讲法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使他纠正了看法,并终身受益。
(三)顺应历史是黨性教育的要求
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随着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有不同要求,只有紧扣时代主题,赋予党性新的时代内涵,党性教育才更具现实意义。
1919年,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就宣告要顺应历史潮流,他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的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以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与爱戴,从根本上说是他们顺应了二十世纪历史潮流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和发展成为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毛泽东同志以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明察秋毫的分析力和政治洞察力,预见到党执政后将面临的形势,向全党提出了学习新的斗争本领,学会生产技能和管理经济的任务,他说:“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3] “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4]从而使人民生活改善,党站稳脚跟,人民政权巩固起来。其后,当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打破了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封锁,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一天一天稳固和强大起来后,革命和建设又遇到新的困难和挫折,毛泽东同志又一次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朝气,一定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定要有不怕困难和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否则就不是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N].1924-01-2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33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27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