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薇+高强+刘钟佳文
摘 要:在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与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区别。文章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出发,阐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并从校内课程修读、校外学习交流、论文研究成果三方面构建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实例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验证分析。
关键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指标体系;交通运输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1-0037-02
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工程硕士分为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培养方式。2009年以前我国只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仇国芳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从对学校教学组织的评价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两方面构造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但没有涉及工程硕士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没有指出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不同。王应密等从入学要求[2]、学习方式、学习者特征、课程设置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的差异性,提出高校要认真分析两类受教育群体的特征。刘静等剖析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3],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跨组织合作、分层次培育、全周期培养、个性化定制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法。盛莉等同样针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上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了分析[4],较为简略地提出了“三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对于同时招收全日制硕士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科来说,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培养工作,尤其对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是面向民航运输行业,更要关注其群体特点和培养特色,找准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对包括学位论文研究在内的各个阶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质量关键指标体系,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和评估。
一、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群体特性
对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其有别于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其独有的培养特点,想要探索研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其自身的特性。
(一)不脱产式培养
工程硕士主要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并在如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局等用人单位从事企业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因此,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读期间并不脱离其就职工作崗位,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和适当集中的时间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二)离校时间较长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学位教育,招收对象多为获得学士学位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在职人员。据统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2014年共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156名,最短已毕业离校6年,最高30年,平均离校时间达12年,可见招收对象基本本科毕业离校多年,脱离学校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较长,进而带来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以及基础知识积累较为薄弱等问题。
(三)跨专业性较大
近年来民航业发展迅猛,行业人员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相关专业发展较为缓慢,专业人员的培养供不应求,吸收了较多跨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培养,此类人群尽管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原所学专业与民航工作关系较远,民航基础知识较为缺乏,从而在读研过程中造成一定困扰。
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上述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的分析可见,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结合其特点,细化培养方案,量化培养指标,构造特色的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评估。
(一)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
针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不脱产、离校时间长、跨专业性较大等特点,以及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在校内的学习中,由于其不脱产特性,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因此,采用连续性集中学习模式,避免分散的课程学习易与工作发生冲突的情况,并将到课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校外工作时,要保证与导师进行定期的多形式交流汇报;同时要在工作单位中选取企业导师,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实时交流,并与校内导师充分交流从而保持导师的一致性,实现校内校外的同步性。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旨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因此,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开设的总体框架上,要充分体现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性的融合,根据工作需求选定核心修读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将所学理论方法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或优化企业操作和运营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对考试分数的要求外,还需完成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设计,达到由“泛”入“精”、将理论用于实践、用实践指导理论的目标。
除了通过核心课程促进“产学研”的结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因此,在论文的选题—开题—研究—答辩每一阶段,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估。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可以总结出如下三点特色。(1)校内与校外同步;(2)专业与企业互补;(3)科研与实践并重。
(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测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提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覆盖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从16个细化指标反映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校内校外的同步性、专业企业的互补性以及科研与实践的并重性,能够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由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权重值的确定上要针对专业的特性进行考虑。本文以民航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科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值的分析。
本文借助MATLAB软件进行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根据表1所示指标体系确定层次结构模型,最高层S为“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中间层为一级指标层A,最底层为二级指标层B,形成专家调查表。选取民航专业领域的专家10人完成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代入程序进行求解,得到3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如图1所示。
由图1所示各项关键指标的权重值分配可见,一级指标中校内课程的修读和论文研究成果的权重百分比均在40%以上,在质量评估中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此外校外学习交流部分也不容忽视。
二级指标中,除了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大纲要求课程学习外,核心课程的修读数量、论文成果的企业评审和论文校内评审同样占据着10%以上的权重,体现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在基础的理论知识上严把关卡,在核心课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论文的研究中实现创新性、科研性和生产实用性。在校内学习之外,工作期间的学习交流是研究质量的保障,尤其是与校内导师的交流,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培养目标。
上文研究均是以交通运输管理学科为例而得,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针对该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色,各项关键指标的权重水平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该套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充分考虑和体现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内校外同步、专业企业互补以及科研实践并重的培养特色,因此在该类硕士培养过程中可以依据本文所建指标体系实现更加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评估。
参考文献:
[1]仇国芳.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
[2]王应密,朱敏,陈小平.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式的差异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1,(6).
[3]刘静,刘军伟.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模式重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
[4]盛莉,綦星光,孙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管理观察,20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