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雅清+杨丽萍
【摘 要】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阅读历程,就没有较好地总结、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只知道向前学而不知道总结应用不是好的学习方法。而如果只知道复习老师教给的答案,而不知道应用,也不是学习的上策。所以,写自己的阅读历程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老师去推广。
【关键词】阅读反思;阅读经历;预习作文;阅读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8-0019-01
老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无论课堂上老师怎么为学生着想,怎么启发学生,都是在展示自己的教法,都是在用自己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可以说,越是热闹的阅读课堂,老师越是强势,学生的阅读经历越是被剥夺得厉害。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是配合者、组织者、促进者,基本上还是一句空话。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再分享这个过程,在同学之间进行头脑风暴,课堂从静悄悄到热闹争议,最后,教师再出来评判,或许更像是教学——针对学生的学而教。
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阅读课堂,学生是不会有阅读反思的,学生的阅读经历课前预习,而当前学生基本还不会预习,预习仅仅是读一读,熟悉熟悉而已,这样的阅读经历是没有必要反思的。没有阅读经历,就接受老师的教,学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就任凭老师问、讲、读,学生猜猜答案,配合老师在课堂上再一次重复备课的阅读经历,学生的阅读历程是被教师替代的,老师却浑然不知,还振振有词,“我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了,我指导学生思考想象了,我让学生从没感情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的一切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转,怎么能说课堂里我是主体呢?”评课者看到课堂上这个学生答一点,那个学生答一点,学生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地答,好不热闹。便评价,“这节课真正落实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老师的讲、问、引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这是一堂好课。”如此,课堂形式就永久地固定下来了,老师永远成为课堂的主导。
指导学生写预习作文,记录自己的阅读成果,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阅读,让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哪怕学生只是粗浅地阅读,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是他们将来能深入阅读的基础,或者说是必由之路,老师不应剥夺学生走路的自由权。当他们把自己的阅读结论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时,就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水平,看出他们的阅读思路。看着学生的预习作文,就会发现这个学生要老师指导的和那个学生要老师指导的是有一定差异的,而这个差异的发现才是教学的出发点,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
当学生的阅读有了长进,记录的阅读结论有了一定的水平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有相互启发的作用了,学生也能交流起来,也可能会有争议点,这就是最初的自学能力。这个时候,再指导学生从写阅读结论转向写整个阅读的过程,就会发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很有意思的。有些学生读完一两遍课文,就能找到自己的阅读理解及发现,但是有的学生读了五六遍都还没一点感觉,这时老师就会发现语文基础扎实和平时喜欢读课外书,在阅读中起了作用。更为可贵的是,老师能发现有些学生阅读中是用联想思维获得对课文理解的,即通过文字描述,想到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或经历,便有了共鸣,从而理解了课文;而有些学生不是通过联想,而是通过追问,在阅读中发现一个问题便不停地追问出新的问题,进而理解全文;有些学生是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文章的背景知识不断地与课文对碰,进而理解课文;还有的学生是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感兴趣,在体会写作方法中感悟到内容的深层意义……这个时候,老师就等于发现了学生的阅读思维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教学才最有针对性、最有意义。比如,联想理解法是最初级的理解,就要指导学生向问题思维法过度,教他们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在有疑问之后进行追问,通过一个问题辐射到全篇的理解。而已会用问题思维法的学生,老师要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从作者的行文方法与结构上去理解把握。而已能从方法上去阅读的学生,则需要指导他們在形成阅读直觉上去努力,培养语感把握法,能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快速地读懂课文。
而学生的分享交流过程,也会是很有意思的、学生很钟爱的过程。每次阅读都有自己独特心得体会的学生,会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自己在读第几遍时,因为想到什么而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文章字词背后的隐藏意思,这种发现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这种发现过程也能对其他同学产生启发。这时同学之间的心得碰撞就构成了头脑风暴,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新的感悟。
那么老师做什么呢?老师就是静静地听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作文,对学生的阅读结论和阅读过程进行判断,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水平,应该怎么评价他的阅读,下一步要指导他怎么做,把这些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评价与诊断后的建议,再分享自己的阅读结论。这个过程是课堂上学生最兴奋的,因为,他们想看看自己的阅读与老师的阅读存在的差距有多大,老师的阅读过程有什么高招,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有何启发,学生也记录下来,并依据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指导,就能使下一次的阅读更富诱惑力。学生的阅读就会在这种分享对比中提升。
引导学生写预习作文的心理意义还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监控,记录阅读过程就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也是对自己阅读进行反思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元阅读过程,这种元学习要比老师课堂上智慧的引导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 夏丏尊.跟大师学语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组稿:黄瑞夷 编辑:胡 璐)endprint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