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新沃土

2017-12-07 18:17黄瑞夷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0期

【摘 要】作文课常常独立于阅读课而存在,作文教学的指向也常常是学生读书之外的生活,很少有老师把作文教学内容指向跳出生活叙事的框框,作文教学遗失了太多的机会。如果能把阅读与作文融合一体,就会发现一种新的写作思路,写作的内容与形式与以往迥异。这种习作教学就是——写阅读历程。

【关键词】阅读历程;表达阅读;阅读发现;表达别人的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8-0016-03

当学生的预习笔记变为写阅读历程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与表达思维就发生了改变。一种新的习作训练方式就诞生了。学生作文一改以往的积累表达,观察表达,体验表达,进入阅读表达的另一面——表达阅读。

在许多教师的心里,预习不过是写生字词、标自然段、说主要内容,回答一些问题,摘录一些所谓的好词好句而已。学生的预习只是在未教学之前熟悉一下课文,是一项很轻松的学业任务。预习除了第二天能在课堂上更好地配合老师上好课外,并没有其他作用。但是,改变一下思维,把预习笔记变成预习作文,预习作文又是写自己的阅读历程,那不仅效果不一样,连学习的过程都迥异了。

写阅读历程是用作文的表达方式,把预习的历程思路和预习成果,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成流畅的文章,也即表达阅读。让老师阅读后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习惯等,写阅读历程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的过程。写阅读历程带来的是全新的学习形式,可归纳如下:

一个新的运思名称——表达阅读

学生的日常写作总是思考自己的曾经、当下、或将来,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以自己的积累为前提,运思的过程是从外物形象到思维形象,再从思维形象到语言形象的过程,在习作上叫作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阅读历程写作则是从语言形象到思维图像,再重现语言形象的过程,或直接从语言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写下感受。即不是写阅读体会、写读后感,而表達的是怎么阅读,读出了什么,即自己的阅读的历程与阅读结果。

这种写作的运思对象是自己的阅读过程,它不仅记录了自己先读什么,后读什么,阅读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把自己阅读的过程描述出来,而且要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读出了什么特别的感受,或是在哪一点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个过程常常是一个不断追问,寻求答案的过程,而执笔写作时却又是逆向的,即从追问的源头写起,一直写到自己的特有感受或自己的阅读发现,这很像数学几何中的反证法。比如看过一篇文章后,闭眼回忆,会发觉某一处印象最深,此刻就应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为什么这个细节给我的印象最深,是什么因素打动了我?打动我的因素是自身的元素,还是来自文章里的元素?这个因素是一个单位还是几个单位?为什么这个因素会触动我的情感?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让这个因素突显出来,打动了我?从这个打动我的细节出发,会发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愫吗?如果有,那么作者的洞见能否给我生活带来启示?就这样不断地追问,然后对追问一一地阅读解答,最后达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而写作呢,可以从作者的文字开始,顺着自己追问的逆过程,逐步地进行文章剖析,最后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所以阅读历程写作的思维是阅读的思维,是表达阅读,是剖析自己的阅读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当然这个过程必然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项新的行文内容——表达别人的表达

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分析、归纳、涵咏、揣摩、体味的过程,表达的内容自然也就是这些动态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却总是别人的语言,别人的方法,别人的文章结构,别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写出来的内容总是别人的表达。其内容实质就是对文章作者遣词造句评析的表达;对文章思想感情呈现形式与实在意义的评价的表达;对文章的脉络、构思角度、布局谋篇,并根据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评价的表达;对课文深入理解得出自己的感悟或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阅读文章里的内容,哪怕是联系生活理解课文获得生活感悟的内容,也还依然要在阅读文章的表达中拈出来。这与平时的写读后感不同,读后感是先读后感,这后面的感基本上不是写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写的是自己的内容,是自己的表达。而阅读历程写作则完全是写阅读文章的内容,都是阅读作者的表达,很少是写作者的表达,而写作者的表达,只体现在是否表达好阅读文章作者的表达,即表达好别人的表达,也就体现了自己的表达水平。

表现别人的表达,在语言形式上通常是对别人的语言进行品评,用赏析、评价的语气进行书写,品评的语言虽然出自自己之思,但表达出来时,却总是附在阅读表达者的语言上,无法剥离开,哪怕是写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可以写出自己较多的语言,但这些感悟与发现也还必须种在阅读表达者的表达土壤中,离开阅读文章的表达,就成了读后感的写法,而不是阅读历程写作。因为阅读写作是表达阅读。

一条新的评价标准——阅读发现

评价阅读历程写作,不同于日常作文的评价,阅读历程写作不看学生的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独特,生活感悟是不是独到,表达是不是吸引读者,抒情是否感染力强。因为是表现别人的表达,在语言与表达手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不讲究结构、方法、语言,它有新的评价标准——阅读发现。这也让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见解,有深刻的体会,这是阅读历程写作的评价标准。一篇文章阅读之后,理解是在文字的表面还是在文字的深层里,是只读出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对文章的表达手法,文章的结构与文章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理解,这是区分会不会阅读欣赏的标准。如果在表达阅读中,能看到预习者写出了文章字里行间的隐藏意思,能补出文章里留白的内容,能悟出作者的弦外之音,体味到情中之情,揣摩出意外之意,即写出了自己个体的阅读发现,就是最好的阅读之作。实际上,学生是具备了这样的阅读水平,可是很多老师都看不到,因为没有机会让学生展示,总是用自己的阅读理解,通过提问来替代学生的表达,所以,学生的这种阅读后的表达能力被抵消而退化了。endprint

一种新的习作训练理念——范本教学

由于阅读历程写作是学生自小到大所读的文章所没有教过,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章体式,学生的心里没有前概念,所以进行这项习作教学,需要老师的范本教学。不仅老师自己要写给学生看,还要示范教学,学生才能在观摩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中获得启示。

老师的示范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改变学生原有的预习笔记内容

学生预习笔记通常都是写:读了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总共有__________________自然段,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我的体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后面的问题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摘出的好词好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这样填写内容根本不是预习,只是熟悉课文而已。预习是预先学习,就是要自己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用脑中已有的知识先自己分析课文,理解能理解出的感受,可以把原先写的内容改变成:

1. 课题是什么意思?在文章里是字面上那样解释的吗?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一处给我印象最深?为什么那一处会给自己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了什么方式方法能这么吸引自己,让思维在这里运转?

3. 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征?作者在文章里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方法表达这样的内容好在哪里?

4. 词句上我有什么特别的理解,除了自己给文章的注释外,有几处我批写了?

学生可以按这样的步骤进行预习课文,先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试着把这些答案用自己的话连起来。再这一阶段教学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

经过这一阶段后,学生改变了原有的预习表达方式,这时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一個点进行辐射理解

在上一步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一个核心点,从这个核心点出发,不断追问,进行独特的理解,再把理解的内容依次写下来,构成自己的阅读历程作文。不必面面俱到,重点是要有自己的感悟。如学生习作:

《开国大典》中景分析

海沧延奎小学 邓颖珊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有六个场景,外加最后一段有七个场景。

人山人海的场景

文章开头说出了举行典礼的时间和地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这句话交代了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一句话说出了人的多,为我们展开一幅人山人海的场景。

布局精细的场景

“丁字形”是天安门广场的总体面貌特点。“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说明中国主席、中国人民把中国国旗看得很重,才把国旗放中间,为下文做了铺垫。“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象征着胜利的喜悦,巧妙的布局,十分精细。

人群火热的场景

“四面八方”写出了当时群众很多。“直奔”写出了当时人们压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这两个词都为下文红火的场面做了铺垫。最后一句是总结句,作者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的场景,写出了当时人群沸腾的场景。

宣布成立的场景

第六段写出了中国人终于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第七段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轰动了群众,全国人民仿佛漫游在欢乐的海洋中,表达了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的人民为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三十万人一起欢呼为实写,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虚构,实际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宣布成立时中华人民欢呼雀跃的场景。

升旗肃静的场景

两个“一齐”表明了中华人民对五星红旗的无比尊敬,五星红旗的升起代表中华民族推翻反动统治,冲破束缚,放飞自由,翻了身,站了起来。“全场肃静”点出了人民对国旗的敬意,但还是压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阅兵盛况的场景

“钢铁巨人”写出了战士们高大的形象,接下来说明了新中国的兵力是强大的,是训练有素的,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的威风凛凛,讲出了当时阅兵的盛况。

光明北京的盛况

最后这“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光明”中有人民自由的喜悦,有摆脱黑暗的幸福!

老师也要经常运用通过一个点进行辐射全文的教学法来讲课,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讲授中,在有意与无意中收获更多的印象与灵感,写出较为深刻的理解作文。

三、全面解读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写作

学生会抓住文章的一个点进行组合写,引引、谈谈、议议地写出预习作文,就说明已上道了。接着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资历进行细读、深读,在做好充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思考,这时的点可以有几个,然后进行点与点的连接,让自己的理解更深入,也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层次。这一步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自己下水写预习作文,而且教学也要按预习作文的思路进行,让学生看着老师的下水文,听着老师的讲解能对应得起来,真正地理解老师的教学阅读历程写作之法。学生看老师的下水之作,回忆老师讲课的方式,对课文解读的思路,就很容易进入阅读历程写作的状态。

到这一阶段,学生的预习习惯与预习思维就完全不一样了,实践中发现,学生每次写完预习作文都非常兴奋,很有成就感,在相互交流中,他们会发现作文中有相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感悟,各人的理解不同,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这是比较能力高低之处,学生的阅读历程写作也进入良性循环中了。

阅读历程作文不仅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展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外现的一种综合形式,而且阅读与写作课都结合在一起,很值得教师去探究。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2.

[2] 夏丏尊.跟大师学语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组稿:黄瑞夷 编辑:胡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