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
什么是课程?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让一个克鲁马农智人站在本文所预设的巨大岩崖下思索人生,他一定会对此前的一次经历心存余悸——野牛越来越难捕获,食物的匮乏让部落有了生存危机。在一次捕猎中,一棵被狂奔野牛碰弯的小树,反弹在他的额头上,让他几近晕厥。
就像数万年后牛顿研究落下的苹果一样,这个智人把石斧丢在一边,怒气冲冲又兴致勃勃地摇晃着小树反复琢磨并得出结论:每当树干的一端被掰弯再弹出去,它将产生更大的杀伤力(力学冲量)——这是对规律的发现;他和族人共同合作,把掰弯的树干绑上牛筋,把一根根削尖的树枝扣在牛筋上射出去,极大提升了捕猎的成功几率。通过对小石子计数,可知他们猎杀了40多头野鹿, 解决了食物的来源问题,和族人们通过了生存的挑战——这是对目标的实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把捕猎过程画到此后被称为拉斯科洞穴(lascaux Caves)的岩壁上,既是向神灵举行的一场祭祀,也是向其他部落的人们展示他们创造的功绩——这是对成果的呈现。
几年后,另一群克鲁马农智人由于捕猎不足,食物严重匮乏,遷徙到这里,扛着石斧的他们呆呆地看着岩壁——这是阅读,也是发现,这些图案呈现出某种启迪——这是知识,也是教材。他们从中领悟了弓箭技术,从而更好地猎捕食物——这是学习,也是教育——发现他人的呈现,推动自我的实现。
每到夜晚,这群智人在篝火下,搂着娃儿们观看岩壁,边看边融入自己的理解来讲述生存所需要的技能,这就是课程——系统引导学习者发现他人的呈现,从而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
哪怕这些场景充满种种假设,但我们仍能意识到,课程和发现力、实现力、呈现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便是今天面对风靡全球的STEAM课程,你也会惊奇地发现,从学科角度划分的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艺术(Arts)和数学(Mathmatics)有着人类迎接生存挑战的痕迹——科学、数学对应发现,技术、工程对应实现,艺术对应呈现。
我们感到困扰的是,究竟是知识更重要,还是能力更重要?你可以从这些智人的岩画上获取用弓箭猎取野牛的知识——这是他们在发现、实现基础上的呈现。但是,知识作为一种呈现,不会自我更新。它需要学习者在不断的发现、实现中去推动和获取。对于克鲁马农人来说,很多年前,石斧捕猎也可能作为一种知识呈现在岩壁上。但若死守这些知识,则无法应对未来环境生存的压力。我们可以把牛顿三大定律背得滚瓜烂熟,这关乎科学知识;但是我们会不会像牛顿一样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这关乎思维能力。
如果克鲁马农人继续琢磨,他们会想,如何更好的计算出猎物的数量——这在未来将细分为数学学科,如何把箭具改进得更精良以便捕获剑齿虎和长毛象——材料学科;用什么活动形式去表现捕获的丰硕成果——艺术学科。一场为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狩猎活动可以拆分为不同学科。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在《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和人文》中提出,科学和人文艺术是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人类可以从基因进化到现代文化这整个长远的历史中,看到有关这台纺织机的起源、本质,以及人类处境的诠释。
当我们真正从人类处境的角度来看课程,把课程从当下层层繁琐的定义中剥离出来,我们会意识到,课程和课程之间,课程和世界之间需要强化一种关联——课程是世界的一种映射。当我们不再简单地把语文看成遣词造句写作文,把数学当做加减乘除做习题,不再孤立地看待学科与课程、教育和社会,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全新却又原本就应属于我们的课程观——每一门课程,都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应对生存挑战而生发出来的学问——科学探索世界,技术改造世界,艺术展示世界……
人类正在发现未知世界,实现梦想世界,呈现当下世界。而我们需要在课程中培养的是——学习者的发现力(探索与研究)、实现力(合作与创造)和呈现力(表达与交流),这些关乎到人类社会进程中的源动力。endprint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