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十九中校长白刚勋
——好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衔接未来

2017-12-07 08:48孙习涵线索付立金
教育家 2017年37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讲座海洋

文 | 本刊记者 孙习涵 线索 | 付立金

青岛三十九中校长白刚勋
——好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衔接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孙习涵 线索 | 付立金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身上自带着多种属性。

作为一名校长,他在三十九中高中部的撤校关头临危受命,用独创的海洋教育令高中部涅槃重生。

作为一名教师,他不只精于自己从教多年的数学领域,他还通读四书五经,对《易经》的钻研更是令学校的特级语文教师都自叹弗如。

作为一名父亲,他将自己的孩子从一名班上成绩倒数的“后进生”带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

白刚勋原本在青岛二中担任副校长,走马上任三十九中之后,他充分利用中国海洋大学这块资源宝地,构建起独树一帜的“海洋教育”。

2012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张志勇来三十九中考察“海洋教育”后在自己的博文中感慨“三十九中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这些年,三十九中的“海洋教育”也蒙受着一些质疑,“你们不就是与海洋有关吗?”但若深究其中,海洋教育绝不仅仅关乎海洋,三十九中早已借助海洋教育形成了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文化,打破了传统课堂和课程的范式,与国际领先的教育进行接轨。

而于白刚勋而言,善于哲学思辨的他自始至终带着问题行走在路上,“有问题便意味着有机遇。”所有的改变均源于问题, 人生如此,教育亦如此。

改变高中与大学的“脱节”

2009年,对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的一次拜访让白刚勋做出了一个影响未来的决定。

“现在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所录取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很高,但培养起来却很困难,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专业兴趣,缺乏从事海洋相关专业的基础和激情,学校的毕业生对毕业之后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普遍感到很茫然。”老校长的一番话如一把利剑刺中了白刚勋的内心。

按照历年的经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要比一本线高出一百二三十分,很显然,这一专业的学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分数与专业兴趣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却让白刚勋始料未及。

他发现,原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认知与大学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反复思考之后,白刚勋觉得解铃的“系铃人”还在基础教育,“孩子为何没有专业兴趣和基础,因为你没有培养他的专业兴趣和基础。”

而彼时,三十九中的高中部正值“危急存亡之秋”,2009年,三十九中高中部规模极小,只有两个班,青岛教育局要求白刚勋做好撤销高中的准备。三十九中原本是一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但放在新的时代标尺下,老牌艺术教育特色不足以支撑起学校高中部的命脉。

背负着这样一种巨大的压力,白刚勋带领着全校的老师踏上了“重生之路”。此时,摆在三十九中面前的是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实践能力和专业精神。改革的路径在前方莹莹闪现,那便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志向。

当然,改变教育不能做空中楼阁,必须因地制宜,白刚勋很快想到了海洋。一方面,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拥有丰厚的海洋资源,另一方面,三十九中倚靠着中国海洋大学这块学术科研阵地,于是,另辟蹊径的海洋教育应运而生。

2011年,作为新教育的一块试验田,三十九中成立了海洋实验班。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海洋班开始落实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贯彻“四个一”工程。所谓“四个一”指的是:一周一次的专业讲座,一月一次的实践考察、一学期一个小课题研究、一年一次的海上科考。

打通未来与当下的关节

在实行海洋教育的过程中,白刚勋有了很多发现,“兴趣是一切的关键,而且要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将能力与未来专业选择对接,兴趣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白刚勋看来,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一段时间下来,海洋班的做法也逐渐被推广到了普通班级,形成了覆盖全校的“海洋文化”。

每个高一新生一入校,就会接触到一周一次的专家讲座,这些专家来自于各行各业,有大学教授,有科研院所专家……

三十九中的白晓鸽博士会对每一次讲座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出大学专业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并与主讲人进行深入沟通。于是,这些各领域的精英便将深奥的行业知识化作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每个孩子了解大学专业与中学阶段学科的关联度。

在白刚勋看来,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反观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白刚勋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验证了知识纵向贯通的可能性。当时,尚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刚学到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但他按照书本的步骤尝试解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白刚勋便让他用同样的方式试着解出三元一次方程、四元一次方程和N元一次方程,他用化归和消元的方式一一解答。

等方程做完之后,白刚勋抖出了包袱:“二元一次方程式初中的知识,三元和四元一次方程式高中所学的知识,而N元一次方程式是大学所学的知识。”他的孩子方才发现大学的知识难度无非如此,从那之后,他对解数学难题充满了浓厚兴趣。

通过透析本质和方法,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知识都衔接到了小学知识。同理,专家讲座的作用无出其右,“高中孩子经常听大学讲座,就能贯通学科核心思想、方法以及本质和内涵。”白刚勋说。

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学校至少会规划出一学期的讲座内容,并且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设定,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入这一高中与大学的衔接课程体系中。

对于这样的讲座,他笑称是让孩子一周一次“仰望星空”,而很多孩子也从璀璨的“星空”中寻找到了潜藏于内心的专业兴趣。白刚勋坚信,一旦有了兴趣,孩子就能从内心构建起了一种自主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十九中曾做过一次跟踪调查,到了高二末,全校有接近80%的学生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都有了清晰的规划,而到了高三毕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专业报考拥有明确的目标。

长期的讲座熏陶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拓同样具备显著的效果。白刚勋犹记得曾经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来到三十九中做完讲座之后,对学生的提问惊诧不已:“清华大一的学生绝对提不出这样专业的问题。”

重构学生的认知方式

专家讲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在三十九中,实践是将兴趣升华的重要手段。

今年四月,三十九中自主招生了两个班级,每一个入学的新生必须要完成一项入学任务——提取DNA。白刚勋随机调查了一个女孩对实验的看法。她告诉白刚勋,老师在讲解预备课程的时候她完全没有听懂,觉得很难,可一旦让她自己动手做起来,她觉得太简单了。

“通过亲自动手,一个问题从很难到很简单,化繁为简,这就是实践的魅力。”白刚勋坦言。

在三十九中高中部,每一个孩子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这些孩子自由组合,汇报研究课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形成一篇专业论文。

白刚勋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重构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方式。“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很多孩子深度体验到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他们从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与平日无法感受到知识价值的学习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有一个孩子甚至通过课题研究自己领悟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涵:学而时习之并非学完之后做练习,而是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

2011年,三十九中开始启动一年一次的海上科考,从最开始的一条船一直发展到今年六航次的规模。海上科考的主要项目是测量风力风向、测定盐度、PH(酸碱度)值等海水指标以及考察海上动植物的数量。在半天的时间内,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归来之后形成一份海上科考报告。

在白刚勋看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的对知识概念的认识是十分自然的,若只在教室中单纯地接触概念,哪怕学生最终考试得高分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认识。

这些年,借助实践性的海洋教育,白刚勋愈加深入到教育的本源思考,“意识是怎样形成的,依靠概念和定理未必能够形成意识,意识一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同理,要想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没有科学实践是不行的。”

大胆“解剖”国家课程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学习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白刚勋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将这种课题研究式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国家基础课程当中。

从今年开始,白刚勋带领教师进行学科研究,尝试将各门学科单元的知识点用几个课题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进行学习。比如,语文学科可以从阅读入手,而政治历史可以从当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现象入手。这种新型课堂模式在学校内一经展示,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深受打动。

“他们发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快乐,课题研究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白刚勋说。

如今在三十九中,各学科都设有专门的学科教室,每个教室都配备有与学科相关的硬件设施。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课堂上,老师可以方便地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单元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胜于声音和文字的传递。

今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来三十九中考察之后,将这种学习模式评价为“一场学习的革命”。

这种颠覆传统的课程改革需要对国家基础课程进行“动刀”,没有高端的专家团队很难做到精准合理的操作。相遇不期而至,白刚勋寻求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研究团队,这些专家发现白刚勋的改革思考与他们所做的“融合教学”不谋而合。

这个团队曾经尝试在北京一些学校推进类似的课程改革,但很难在认知上达成共识,而白刚勋和他的学校却与之一拍即合。于是,三十九中与他们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课程改革将从这个学期全面铺开。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三十九中就已经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采用分层走班教学,每个学科都分了ABC三层,实现了一个老师分管一个教室,全学科的走班教学。而如今,早已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三十九中期待的是一次更完美的跃迁。

从某种程度上说,海洋教育为下一步更为锋利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和经验,也令全校的老师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白刚勋说。

他认为课程是一切的关键,“就课堂改课堂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回到课堂的源头课程上来。”

>>郑守义院士(右)在科普活动中指导学生

树立问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观

思考是白刚勋的一种固有属性,而他思考的场域绝不仅限于学校,在生活中,他善于顿悟哲理。在自己的儿子身上,白刚勋便应验了诸多独有的教育哲学。

在儿子小时候,白刚勋每周至少带着他爬一次泰山,父子二人悟出了一个道理:虽然爬泰山很累,但是越往上人越少,因为台阶把怕累的人挡下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怕累的人成就了不怕累的人。而同理,学习的过程就堪比爬泰山,那些困难把怕苦难的人挡下了,成全了不怕困难的人。这些从生活中悟出的哲理深耕在了儿子的心灵深处。“如今,他看到困难,就看到机遇,也看到了发展空间。”白刚勋说。

担任校长之后,白刚勋将对儿子这种价值观的培养迁移到了办学之中,自始至终,他都秉持着一种问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观。从实施海洋教育至今,学校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白刚勋都将这些视作发展的机遇。“我们现在时常带着一种普遍性的尝试,因为遇到问题就否定,就不去实施。”

在实施海洋教育的最初阶段,三十九的老师共同制定了一套课程体系,但当白刚勋将这一课程体系拿给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审核的时候却收到这样的反馈,“这套课程有科学性的错误。”

这无异于是在说明,学校老师的认知能力未能达到既定的水平,而当时的学校教师基本是研究生。问题显现之后,白刚勋迅速做出反应,在学校内史无前例地引进博士,使教师的专业度再上一个层次。他不允许老师遇到无法研究的课题就放弃,在引入了第一个博士之后,他陆续召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人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海洋教育博士工作站。

从实施海洋教育至今,有100多位博士走进了三十九中,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做专业指导。

“可能很多学校一遇到问题就停滞下来,但我们学校遇到问题则继续前进。”在白刚勋看来,“问题即机遇”的发展观对学校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价值取向,选课走班、海洋教育、国家课程课题化等一系列看似艰难而棘手的开篇都有了相对圆满的结局。

作为一位数学名师,白刚勋常常用数学的理念来阐释教育和生活的现象,而今,他用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来解读学校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方法,就成就什么样的学校。”

很显然,白刚勋将办学治校的明法紧攥在了手中。

白刚勋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他先后荣获2011年度十大海洋人物,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 ,入选“齐鲁名校长培养工程”,山东省优秀校长,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校长。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讲座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Multilingual Mix in Women Fashion Industry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