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的大学生“手机控”现象分析

2017-12-06 03:47崔丽君万欢
决策探索 2017年22期
关键词:手机控约束同学

崔丽君+万欢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广泛性已是一个无需证明的议题。但是在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场合、目的以及如何干预等领域尚有探索的空间。笔者就大学生“手机控”现象的问题,在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通过“问卷星”对1053位同学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参与人员中48.5%为大一新生。调查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班级中无记名、广覆盖,因此,调查数据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在网络调查的同时,对部分班级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以与网络问卷进行数据比对。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研究

(一)手机用途广泛

大学生可以用手机学习、交流,也可娱乐。关于使用时间的调查,47.2%选择了5个小时以上,39.7%选择了3到4个小时。1到2个小时的有9.97%,只有2.94的学生选择了不足一小时。在关于使用功能的复选项中听音乐、看电影的为75.9%,上网玩微信的有72.5%,上网看新闻的43.7%。另有1/3以上的同学,会用手机来学习和浏览新闻。可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与手机相伴的时间较长,是其消磨闲暇时光的工具,也是其学习和了解外部世界的媒介。

(二)手机已入课堂

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进入了课堂。不仅进入了需要手机互动的课堂,也进入了明令“禁止上课玩手机”的课堂。如,在关于上课是否玩手机的一项中有39%的同学选择了“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但是有喜欢的课我就不看”。更不容乐观的是:有5.89%的同学选择“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任何一门课我都看”。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已经大范围地进入了课堂,而且产生了影响学生专心学习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玩手机与个人关系密切。如,关于上课是否玩手机的调查中,有5.89%的同学选择“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任何一门课我都看”明显表现出沉迷于手机的现象,但是针对同一题目,22.7%的同学选择了“不管老师约束不约束,课喜不喜欢我都不看手机,我努力学习”。在同一个环境里,个体作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可见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等是上课是否玩手机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课程原因

课程的性质,授课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教师的严厉程度等是学生上课是否玩手机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上课是否玩手机的问题,39%的同学选择了“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但是有喜欢的课我就不看”,同时32.3%的同学选择了“上课老师约束我就不看手机,不约束我就看”。在這里,我们可以推论,由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教师的要求会影响学生的决策,同时课程的魅力也会使得学生主动放弃手机,而选择专心学习。

(三)社会环境

学生沉迷于手机,与今天的大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今,即使成年人也不免消耗大量时间在手机上,青少年则更容易沉迷于手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单纯靠呼吁而让学生远离手机,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开发的游戏软件让迷恋手机的青少年更是欲罢不能。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尚有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爱,严格要求自己。

三、干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部分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更多学生能够理性对待手机

为了解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我们设置了“手机忘带”的情景假设。结果24.6%的同学选择了感觉不安,会想方设法回去拿手机或者借别人手机用;62.2%的选择了有点担心,但不会回去拿,觉得问题不大;另外13.1%的选择了无所谓,反而觉得轻松。也就是有75%左右的同学,未对手机产生过分依赖。针对这些对手机依赖呈摇摆心态的大多数学生,在好的干预措施下可能会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但若放之任之,其极有可能形成对手机的依赖。这摇摆的大多数也是促成我们干预有效的有利条件。不仅使我们的效果明显,而且这大多数形成的示范力量,也有可能对身边的同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影响。学生对于使用手机对个人学习产生的影响,也有较为明确的认知。被调查者中96%的同学认为手机影响了听课和学习。其中选择影响很大的占28.8%,一般的占53.4%,影响较小的占13.5%。仅有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影响。

(二)学生群体有借助外力促使自己远离手机的需求

与学生对手机作用的理性看待相关,有部分学生视“玩手机”为烦恼。在相关选项中,58.8%的同学选择了“有些烦恼,觉得玩手机浪费了时间”,22.4%的同学选择了“很烦恼,越玩手机越觉得心里空虚,可是一会不玩手机,又觉得心里难受,很茫然”。有18.7%的同学选择了“完全没有,我感谢手机给我的便捷”。视“玩手机”为烦恼的同学达到了70%以上,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学生对“远离”手机的心理需求,是进行有效干预的一个重要有利因素,这一数据也表明了进行干预的必要性。

(三)有些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规则意识不足

有32.3%的同学选择了“上课老师约束我就不看手机,不约束我就看”。这意味着,近1/3的学生,有专心学习的需求,但是单靠自己的意志力,不足以使其规避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关于上课玩手机原因的调查中,“我正在处理工作还没有结束”的占15.1%;“玩游戏或者连续剧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的占11.2%;“我正和朋友聊得火热,话还没有说完”的占9.12%。可见,待处理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也是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原因。学生在明知学校禁止上课玩手机的情形下,依然我行我素,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的是学生规则意识的匮乏和自控力的不足。

四、干预的宏观设想

(一)课程建构

学生大范围迷恋手机使高校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面临新的挑战,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论及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时,课程无聊是其主要原因,选择该项的达到了57.7%,这一数字并不能说明教师的授课水平不高,但是却可以说明在学生眼中课程的魅力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与课程性质相关的“怎样的科目会使您避免玩手机”的一项调查中,在允许学生复选的情况下,选择重点科目,比如说专业课、考试课的占73%;实践性强的科目,比如普通话课、写字课的占70.9%;“老师调动我们一起热烈讨论”的科目占56.7%;“老师播放有意义或有趣的视频短片”占67.7%。这一组数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课程的性质和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影响学生是否玩手机的重要因素。而讨论、看视频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并不能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少在与手机的比较中,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为此,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可以提升其学习主动性。在另一项,“你上课玩手机的原因”的表述中,“上课内容太难听也听不懂”的比例占53.6%;“课程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达到了31.1%;“上课内容很简单不值得听”占30.5%;当然也有21.8%的同学选择完全按照自己意愿的任性。所以,学生上课玩手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多角度去分析。

(二)学校的制度干预

调查数据显示,有部分学生对手机已经形成了严重依赖,对于这部分学生,就不是单纯的靠教师的严厉、课程的品质能够改变的了。关于上课玩手机的原因,6.84%的人选择了“我对万事不感兴趣,唯有手机可以依赖”。这与在关于上课是否玩手机的问题中5.89%的同学选择“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比例接近。据此,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威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不能完全杜绝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因此,学校在制度层面上强有力的干预,将是引导部分沉迷手机同学远离手机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学校层面上的干预,还包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引导。

(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干预

选择“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玩手机”的同学达到了2.18%。以1053为基数,大约是23人,平均至各班大约有1~2人。这部分同学可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至少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建立上,可以充分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四)发挥手机功能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我们看到,部分学生与手机接触时,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打游戏、看电视剧和社交上,不仅最容易沉迷,且无法在课堂上随时停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手机在当今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而大学生也正在享受这一便利成果。查阅资料、答疑解惑、增长见识、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等等,手机是当今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积极推动手机正面作用的发挥,让学生认识到用手机还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把学生对手机的关注从无谓的浪费时间,转移到学习和发现的层面上来。

综上,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远离手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在教学管理领域为教学提供各种条件,满足课堂多样化、趣味化、高效化的需求。这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需要教师、学校各部门的协作。

【本文系豫章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手机控时代科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NSYB-16-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机控约束同学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手机控”父母让孩子很受伤
高职学生课堂“手机控”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学霸成了“手机控”怎么办
不等式约束下AXA*=B的Hermite最小二乘解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