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穷
又一个17年过去了,当他坐到合作社门口专为他设计建造的大师工间时,那个威风凛凛的‘匠神虎虎生风,立马复活了。听祥多吉介绍自己的产品仿佛欣赏相声贯口,让人接应不暇。
藏族人亲切地称呼社区里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为“祥”“祥啦”,意思是“尊敬的舅爷(阿舅)”。已奔70岁的祥多吉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也有了这样的“礼遇”。
看他30年前的照片,形象、气质、穿着习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个乐呵呵的表情,还是那顶再熟悉不过的宽檐礼帽,这种性格刚强随和、身板硬朗的老人总是老的很慢。
其實,看起来还挺年轻的祥多吉早在2000年截稿的《县志》中就已经进入县级“名人堂”,其主要事迹如下。
祥多吉是拉玉乡德庆当村社员,49岁,从1966年学习铁匠技术,现任地区政协委员。他做的家具美观大方,具有民族特色,质量高,价钱合理,深受用户喜欢。
1981—1982年两年中,他帮助群众干活不收工钱或少收工钱达千人次,折款上千元。
多吉的足迹踏遍了拉玉6个村、17个组的每家每户,当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大地乍暖还冷时,他就来到群众中,为社员修理犁耙、播种机。1982年一年中,他为群众修理、新做锄头530多把、镰刀1200多把、十字镐200把、打场用的铁筛子40个,焊拖拉机水箱3个,修理拖拉机4台,播种机6部,为群众做生活用具铁皮水缸60个、各种水桶100个、水瓢180个等。
……
又一个17年过去了,当他坐到合作社门口专为他设计建造的大师工间,那个威风凛凛的“匠神”虎虎生风,立马复活了。
听祥多吉介绍自己的产品仿佛欣赏相声贯口,让人应接不暇,也长见识——“看吧看吧!藏刀、菜刀、酥油刀;刀鞘、刀身、刀把子;菜勺、水勺、油漏勺;肉钩、毯钩、线头钩(肉钩指藏人家中煮大块肉时翻找肉块的专用铁钩,毯钩是妇女出门用藏毯背小孩时钩住毯子两头的特制工具,线头钩是妇女做毛线活时寻找针头线脑的特殊用具);还有寺庙僧人制作坛城沙画用的抖斗;藏帽顶饰、耳饰(索吉);藏式火锅、酒碗、茶壶、桑坚(大型酒壶);农具全套;藏医器械全套;木工工具全套(祥多吉骄傲地告诉我,古话讲,木工时时求铁匠,铁匠无须求木匠,这是很有自主性的一个职业);还有这灯盏、油壶;仿古藏锁与钥匙全套;藏式仿古度量器全套;藏式民居及寺院金属门饰、窗饰全套;藏式文房用具墨水罐、笔筒、削笔刀;砍树、砍柴、砍毛刺、收拢苜蓿草、树叶的各种工具;鼓把、钹;烟灰缸;马鞍子;簸箕;青稞麦筛子、青稞炒锅;铁炉、炉盖、炉筒、炉灰铲;萝卜、土豆丝擦、高压锅把、高压锅放气阀;藏式噶乌、火镰、针线盒。我的藏刀是卖的最好的!”
跟着他走,我不得不认真地一一识别:他的这些宝贝足足有130多个种类,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祥多吉自创的产品,或者打着鲜明的“祥多吉生产”的烙印。我在想,这位技艺高超、艺高胆大的祥多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祥多吉自述:“我今年63岁。我们铁匠家的师傅和前辈有翁则次仁边巴、翁则尼玛顿珠、翁则格桑、乌米翁则等。我的父亲就是翁则格桑,他做庄园主的门饰,百姓家的钥匙、锁具,从小就很有灵性。
“但是我家的祖先最初不在这里,是从县城南部的加麻地方来的,家名叫‘加免追白,家里有一个男孩,两个女孩。两个女孩一个待在家里伺候父母,一个嫁到县城的雪村扎西家。但很不幸,家里唯一的男孩是个哑巴,却很机灵、活泼。因为此地工艺匠人奇缺,人们连做把镰刀、锄头、饭勺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找铁匠,不但耗费精力,财力消耗也很多,苦不堪言。正好,附近山寺的活佛看到这个男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聪明、善良、勤快,他就念经作法,将其‘教化为铁匠艺人,并赐名‘加免追白,意思是加麻地方神变的铁匠,简称‘匠神。‘匠神的诞生给此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福利。”
“很年多后,‘匠神老了,他将这一身的技艺传授给住在县城雪村的妹夫雪追果扎西,雪追果扎西又把技术传给自己的儿子,子子孙孙地延续,一直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人了。”
“话说我们加免‘追白家的铁匠技艺是很有一套的,本地所有需要的铁器包括农具、家具、厨具、饰品自不必说,无不是我们家独自生产,而且有些东西是别的铁匠不屑做的,比如藏式的铁钉,有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别人懒得做或懒得细分,我们是一定会分的特别细。因为每种形状的钉子用途都不一样,有的是专门钉柱子的,有的是专门钉楼梯和门板的,有的是专门钉皮箱的,一个都不能错,也从不会偷工减料,因为这是上百年经验的积累,你想偷懒老天也在看呢。什么叫作‘全活儿?这就叫‘全活儿,这也是一个工匠从心里尊不尊重自己职业的标志。”
“我现在能做大概130种铁器,别的地方有冒充我东西的,他们喜欢背后说‘看,这是祥多吉做的(铁器),好吧?!但是被明眼人看一眼就露怯了,我也给足他们面子,从不说破。因为别人学我,说我好总归是好事嘛,因为我也不可能靠这个发大财,特别是农忙时间,大家伙特别忙,农具损坏也大,他们经常把东西一丢,祥多吉,帮我修下,下午要用啊快点。下午他来了,拿起东西就走,也忘了给钱,乡里乡亲的,我也不好追着要钱,下次提醒就好了嘛,因为我的原料费、时间成本毕竟是很多的,哈哈。”
“为什么要这样?哈哈,藏族的古老谚语就道出了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endprint
邻里的牛死了,
也要致哀三日 。”
……
“当然,总的来说旧西藏对铁匠这个职业是很歧视的,但是人们的生活实在离不开铁匠。就是说其实人们内心里是需要铁匠的。像我的这些前辈师父们,都有翁则的名号。翁则本来是寺庙的一种职称,意思是‘领诵师,人们叫我们师父为翁则,是一种尊称,意思是说他们是有带徒授艺的资格的,内心里其实是离不开我们。这在旧社会就不用说了,那时候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铁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段时间都是如此,但是旧观念在极个别人心眼里还残存着。有一次县里开三级干部会议,我心里有不平,就在台下说过去在旧西藏我们铁匠被认为是黑骨头,今天我要当着县领导的面把我手臂上的肉割下来一块,给大家看看我铁匠多吉的骨头究竟是黑的还是白的。我们的女县长站在主席台上带头说不用不用,我知道我们的工人兄弟的骨头是白的。于是全场响起了会意的掌声。”
“我现在生意很好,我申请的商标是这种多技牌‘三朵梅铁艺花,这是我师父也就是父亲教给我的第一个工艺图案。所以我记忆深刻。”
“匠神”祥多吉打鐵的具体工艺跟大部分铁匠差不多,大致如下:
1.拣料:挑拣好铁料可以节省作为烧料的炭和锻打时间。主要靠打铁师傅的经验,通过目测与手掂来挑选合适的铁料。
2.烧料:挑好铁料后,喂入炉灶里,立刻来回拉动风箱手柄鼓风烧旺炉火(现在大多使用鼓风机替代,节省人力)。铁匠手握长柄铁钳夹住铁料翻动,使铁料充分受热、软化。
3.锻打:将加温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铁墩上,举锤敲打。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铁匠一人就可拿着小锤反复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须两三人抡大锤轮流敲打。
4.定型:锻打后的铁料逐渐失去火红的颜色和足够的温度,铁匠再次将它喂入火塘里,再次烧料。定型是个反复的动作,直到初具成品模样。
5.抛钢:铁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类的都要抛钢。而钢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与均匀度,往往成为顾客评定该刀具好坏的标准。
6.淬火(这是打铁工艺中最精华的部分):打制铁器过程中,定型和抛钢两道工序都夹杂着淬火这一道工序。打造的铁器好不好,火候的掌握和冷却是关键。
7.回火:锻件淬火后硬度变高了,但脆性大了,容易变形,甚至出现细小的裂纹。可将之重新放回火炉加温来调整硬度。
8.泽油:所谓泽油,就是在铁器回火后趁高温尚存,迅速夹块猪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猪皮也可以),将猪肉贴到器具上反复摩擦,铁器的高温使猪肉渗出的猪油涂抹在器具上,这既有助于提高光泽,又能使得器具长时间不生锈。
祥多吉感慨,过去我们讲铁匠干的是炼狱里的活儿,受铁与火的煎熬,但是现在政府把我们当亲儿子一样看,给我们盖起了房子,给我们建起了合作社,给我们成功申报了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有各种资金扶持,拉萨和自治区有这方面的活动都让我们参加,把我们当宝贝,要我们多培养人才。士为知己者死,我祥多吉心情愉快地培养了20多名技艺传承人,只要有谁愿意,我都会手把手地教,没有任何隐瞒和保守。
历史上,由于日常生活用具的需求和生产工具的需要,还有宗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藏区金属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属冶炼、锻造、加工、雕刻工艺,藏族金属工艺的历史十分悠久。
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吐蕃传说中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古代藏族社会就进入了铜器和铁器并用的时期。早在聂赤赞普统治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矛、盾、盔甲等武器。到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时期,金属冶炼和加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能从矿石冶炼中提取银、铜、铁等金属,制作矛、盾、剑、刀等武器,而且还能在湍急的河水上面架设铁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冶炼、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金属工艺开始逐步分立成行。
藏族的金属工艺按其功用和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活、生产用品,包括犁铧、锄、镰刀等生产农具和酒壶、酒杯、勺、筷、碗、盘、火炉、锅、瓢、盆、壶、缸等生活用品。第二为装饰用品,包括手镯、戒指、项链、头饰、胸饰等装饰品和建筑装饰及刀、鞍等器具装饰。第三类为宗教用品,主要包括佛像的浇铸和诸如斧、钺、金刚、钹、号、铃等宗教法器的制作。
祥多吉擅长的是前两类,尤其是各种精美藏刀,很好地继承了祖先的工艺。
但是话说回来,古代的匠人们无论技艺如何高超,都没有像祥多吉那样赶上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这是属于祥多吉的美好时光。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 ……声音回响在德庆当的上空,反而显出古老村落的宁静与安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