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凤
摘 要:2017年我市高粱种植普遍比往年偏早,大面积高粱5月上旬播种,酿酒高粱基地至5月12日播种面积约2万亩以上,播种方式有耧播、机播两种,机播分条播、穴播,穴播为单粒点播,有穴距2-3寸的,还有5-6寸的,就目前现状,部分水浇地墒情较好的及旱地耧播和条播下子量1公斤左右,前期整地质量好并播后镇压到位的地块保全苗问题不大,前期整地质量不好,墒情差的地块保全苗困难,尤其是单粒穴播方式的风险更大,亩播量不足0.5公斤,加之高粱根茎短,芽鞘软,顶土力弱,单粒点播保苗有风险,不提倡采用这种方式播种,尤其墒情差的条件下,更不建议采用此方式。
关键词:高粱; 抗旱 ;保苗技术
今年高粱播种进度快,但由于墒情很差,干土层厚,如无有效降雨,出苗情况不容乐观,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群众积极应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打赢高粱抗旱保苗这一硬战,为酿酒高粱基地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一、播种技术
高粱播种要掌握“干旱少雨抢墒情、低温多湿看温度”的播种原则,应看天看地适时播种,提倡精量播种,但不宜单粒点播,必须把握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为宜,播种太深,根茎伸长消耗种子中大量营养,幼苗细弱,生长迟缓。播种过浅,容易使种子落干,出苗不齐不全。播种深度还应考虑土质、墒情、温度等条件,黏土地紧密,容易板结,不易出苗,应浅播;沙土地保墒差,容易出苗,可适当深播;墒情好的可浅播,墒情差的应深播;土温高的宜深播,土温低的则应浅播;二是播种量;应根据种子发芽率、整地质量、土壤墒情等条件来确定。一般每亩播量以1公斤为宜,可实行精量播种,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时,播量以每亩0.75公斤为宜,穴播的每穴2-3粒种子,不提倡单粒点播方式;三是播后镇压:播后土壤悬松,易透风跑墒,及时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大种子吸水范围,促进种子发芽。镇压同时还能起到提墒作用,镇压后防止透风跑墒,减少大孔隙,增加毛管孔隙,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促进毛管水上升至播种层,供种子吸收发芽。涝洼、盐碱地或播种时土壤水分多的地块,播后要适当晾墒,当地表发白干燥时再进行镇压,以免土壤板结,影响种子发芽出苗。
有灌溉条件的田块,立即抢浇、扩浇,最好浇足底墒水,浇一块种一块;如无灌溉条件,土壤缺墒严重的地块,可采取以下抗旱播种方法:
1.深沟浅种。这是一种借墒播种的方法,在干土层6-8厘米时采用。做法是前耧冲沟,分开干土,后耧下种。用犁开沟时,沟深10厘米左右,浅覆土3-4厘米。
2.深种浅出。用单腿耧或犁深开沟,将种子播在湿土上,待种子发芽后,在适时推去过厚的土层,以利于出苗。
3.提墒播种。在干土层不超过5厘米、底墒比较好时,于播前镇压1-3遍,压碎坷垃,创造紧实土层提墒。镇压后干土层可减少2-3厘米,播层水分可提高2%~3%。镇压和播种要连续进行。单粒点播播后如连续干旱,可继续镇压2-3次。
二、迎苗技术
1.已播种,种子尚未发芽且有底墒的地块,人工顺垄踩压,以提墒,促进种子发芽萌动,利于出苗 ;
2.有水利条件的田块,顺垄印水,印水后及时破除板结。
三、保苗技术
高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苗断条,苗数不足,三类苗多”,严重影响着高粱的产量。因此,在播后田间管理的第一个中心任务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高粱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补苗的方法,一是补种,二是移栽。若缺苗较多,5月20日前如有有效降雨要补种,可采用催芽,坐水种。正常气候条件推迟到5月23日下种也可成熟;缺苗少可移栽补苗,可在阴天或下午进行,带土坐水移栽,缓苗快,成活率高。补种或移栽一定要抓早、抓紧,做到苗全苗壮。
四、注意问题
高粱播种偏早,播种早气温和地温均低,种子在土壤中长时间不能发芽,如土壤湿度大,容易感染各种霉菌病菌,造成粉种;即使高粱萌发,生长也很慢,加之大部分地块墒情差,较长时间不易出苗,此时黑穗病菌也萌发,易感染黑穗病菌(高粱黑穗病感染时期就是高粱萌发至出苗这段时间),因此要及早做好準备,密切关注,早发现早防止。
参考文献:
[1]胡荣华. 烤烟抗旱保苗栽培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25-25.
[2]梁海桥. 玉米抗旱保苗技术[J]. 科学种养, 2013(11).
[3]王岳涛. 抗旱保苗灌溉技术及其增产机理[J]. 水利水电技术, 1994(2):40-41.
[4]张志刚, 胡剑峰.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在抗旱保苗中的作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1(4):18-19.
[5]吴秀华. 寒地玉米坐滤水种抗旱保苗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4):78-78.
[6]李井峰. 玉米抗旱保苗节灌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0(11):19-19.
[7]孟淑华. 小麦抗旱保苗技术措施与实践经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120-121.
[8]马书先, 董春, 冯莉莉,等. 抗旱保苗机械化播种技术[J]. 农机科技推广, 2005(4):38-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