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龄+刘学录
摘 要:水资源紧缺及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中国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农业用水中的水浪费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节水农业是解决中国缺水问题的唯一途径。本论文通过对兰州市农业环境概况和兰州市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兰州市水资源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农田利用;兰州市;环境
一、兰州市农业环境概况
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兰州为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500~2500米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盆地。石质山地是祁连山的余脉,分布在市境的南北两侧。榆中县南部和永登县西北部的石质山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其中马衔山海拔3670米、兴隆山海拔3021米、奖俊埠山主峰海拔3455米。甘肃省整体的地理形状呈现西北至东南走向,兰州市又是位于甘肃省的靠近东南方向,即可以说兰州市处于中心地带,又可以说兰州市是处于南部地带,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兰州市人口比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口要多,兰州市地理面积是13085.6平方公里,容纳的人口达332.28万人。因此,根据地理气候环境的分布,兰州市整体上一年四季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的温差较大,无霜期达到180天以上。特别是在这两季里,昼夜温差也是具有大幅度的差异,年平均气温9.3摄氏度。至于每年的雨水,整体上并不多,年平均降水量是360mm。可以说一年四季属于干旱气候,一年的日照量为平均2446小时。
二、兰州市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紧张。兰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和 农村 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区内水资源十分匮乏,加之多年来连续干旱少雨,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干旱缺水,导致大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枯断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多处大面积漏斗,一些灌区因地表水减少和断流失去灌溉能力。现有引水工程年久失修,渗漏损坏严重,设施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供需水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兰州市供需水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自我保障功能缺乏。兰州市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有关,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农业保险自身缺乏保障。高风险、高赔付率,让开展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形同鸡肋,即使保险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仍然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而身份不明、规则缺失、支持措施不足等因素决定了兰州市农业保险陷于困境。兰州市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由于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保险予以明确规定,导致农业保险身份不明确,由此导致规则的缺失,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3.工程滞后,机制不活。兰州市地方财政和农民积累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水利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兰州市共修小型以上的水库30多座,建小型池溏50多座,但由于沟道拦泥措施赶不上,水库绝大多数变为泥库,没有蓄水调节能力。5条国营灌渠,年久失修,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工程建设滞后,特别是渗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全县很少。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等多种形式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晰,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5条国营灌渠的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的配备、制度建设等严重滞后。
三、完善兰州市水资源利用的策略
1.生物与农艺措施。采取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约灌溉用水量,是农业生产中主要节水措施,主要有:
(1)鼓励研究和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调肥、水肥共济,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
(2)提倡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墒技术和生物养地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 自然 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重視深耕机具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3)在土质较轻、地面坡度较大或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秸秆残茬覆盖处理、机械化生物耕作、化学除草剂施用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与产业化。
2.降水和回归水利用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回归水重复利用率可直接减少灌溉用水量,是农业节水的最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技术:
(1)推广降水滞蓄利用技术。积极发展不同作物、不同降水条件下田间水管理技术,推广作物耗水和天然降水的灌溉制度与灌水技术;在旱作农业区,推广以滞蓄天然降水为主要目的的土地平整技术和改进耕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保水能力差的山丘区,推广鱼鳞坑、水平沟等集雨保水技术。
(2)推广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灌排统一管理技术。在无盐碱威胁地区,杜绝无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技术;在灌溉回归水水质不符合要求的地区,积极发展“咸淡混浇”等简单易行的灌溉回归水安全利用技术。
(3)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和庭院集雨技术;推广工程设施标准化;研究和应用雨水集蓄利用中水质保护技术;积极开发环保、高效、低价的雨水汇集、保存、防渗新材料。
3.田间灌水技术。田间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环节,又是引水、输水和配水的基础,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重点,可采用以下技术:
(1)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波涌灌溉;合理确定沟畦规格和地面自然坡降,缩小地块;推广高精度平整土地技术,鼓励使用激光平整土地; 科学 控制入畦(沟)流量、水头、灌水定额,淘汰无畦漫灌。
(2)因地制宜发展和应用喷灌技术。积极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优先推广轻小型成套喷灌技术与设备;在山丘区或有自压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积极研发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喷灌设备。
参考文献:
[1]李云玲;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白福林.对水资源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6):37.
[3] 孙文,周芳红.渭南市城市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J].甘肃科技,2006,22(5):18-2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