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华/ 文
夯实国家质量基础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陶永华/ 文
编者按
在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上,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陶永华作了题为《夯实国家质量基础 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介绍了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质量当成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和“度量衡”,全力夯实国家质量基础、打造质量高地的做法。
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华夏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繁衍不息的基石。2000多年后,中国政府聚焦国家质量基础(NQI)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正以“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为愿景,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全面推动符合卓越城市发展需要的国家质量基础建设,是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质量基础,又称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包含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四个方面。国际公认国家质量基础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新常态下,中国政府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了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国家先后发布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建设国家质量基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上海通过立法保障、政策规划、制度驱动的方式,全力推进国家质量基础建设。
地方立法。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产品质量条例》《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上海市标准化条例》以及全国首部全面规范检验检测行为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
政策落实。上海先后印发了《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上海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上海市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制度设计。上海建立了市级层面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和计量工作联席会议等跨部门工作机制,各单位部门既协同一致又各有侧重,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支撑、行业自律、专业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了系统化提升国家质量基础的工作框架。
通过持之以恒地合力建设,上海的国家质量基础得到了长足发展。
计量领域。全市拥有150~2500兆帕压力和镜向光泽度2项国家计量基准、158项华东地区最高计量标准以及1500余项其他各级计量标准,其中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等67项计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综合能力居各省之首。建有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和海洋、铁路、船舶、纺织、机动车等5家国家专业计量站以及24家市级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34家计量校准机构,年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数量超过500万台件,基本形成覆盖本市并服务华东乃至全国的量传溯源体系。另外,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核电仪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血压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专业组织相继落户上海,形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计量高地。
标准领域。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组织122个,这对推动中医药、内燃机、架空输电等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提升上海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起了巨大作用;现有有效的地方标准744项,完成34项团体标准登记以及27278条企业标准网上备案和自我声明,成为增强本市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建设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143个,市级项目824个,构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
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领域。并借助静安、浦东两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集聚和辐射效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建有包括机器人、北斗导航、智能电网等47家国家质检中心在内的各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1000余家,从业人员6.7万名,全行业的总产值从2011年的103亿(其中检验检测85.27亿元、认证17.68亿元)迅速攀升至2016年的209亿元(其中检验检测179.34亿元、认证29.20亿元),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国家质量基础经长期投入建设呈现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技术实力日趋雄厚、支撑工业转型发展持续加强、参与国际活动能力显著提升等特点,正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计量工作。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研制的全球首台空间冷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1秒)伴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入太空,推动卫星导航技术精度从纳秒级(10-9)迈向皮秒级(10-12);产业计量测试服务深度融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铁鸟”、“铜鸟”、“电鸟”三鸟联试平台成功对2300个传感器实现在线计量校准,助力C919国产大飞机腾飞;能源计量协同效应逐步体现,实现对全市90%重点用能单位关口能耗数据的在线采集,为制定能源和产业政策提供了量化支撑;诚信计量示范作用持续彰显,全市16个区28个街、镇以及电力、医疗、眼镜制配等行业开展诚信计量示范创建,商业服务业领域诚信经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民生计量服务措施保障有力,推动了民用三表计量差错退补量核算及延长使用期限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施,有效减少了贸易纠纷,促进了绿色发展。
标准工作。提升重大装备竞争实力,组织振华重工、外高桥造船厂启动标准化重大专项工程,增强中国海工装备国际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产品能效等级和能耗限额地方标准80项,重拳清理低效产能倒逼相关产业实现升级转型;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承接“超级电容公交车中国-白俄罗斯标准国际化”等项目,推动中国优势产业走向世界、服务全球;聚焦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公共文化、物流、旅游等服务领域,推行国家级和市级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199项,带动服务领域质量提升,引导形成一批管理先进、服务精良、消费者认可的服务业企业及品牌;聚焦社会基层治理领域,制定《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规范》等社区管理服务地方标准和符合上海城市特点的“居委会基础制度”,有效提高基层社区的综合治理能力;推动行政政务规范建设,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行政综合法律服务等综合标准化试点,全面提升本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能效。
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打造“上海品质”品牌认证,引入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开展港口机械、微电子芯片等领域的“上海品质”认证试点,重塑上海制造和上海服务金字招牌。推动检验检测产业快速发展,专门出台促进本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的18条措施,促使检验检测服务业向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指导本土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与BV、SGS、UL、TUV等全球知名认证机构互认合作,实现一次检测、一次审核获得多国认证证书,便利国内企业开展全球贸易。
在发挥支撑服务作用的同时,加大国家质量基础科普宣传力度,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计量科普知识竞答”、“标准化大讲堂活动”“上海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文汇复旦学者圆桌谈”等系列活动,仅计量竞答网页点击量就超过3.5亿次,有效传播和推广国家质量基础的内涵及应用。
当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在张江国家科学城和漕河泾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计量测试和检验检测基地;集全国智慧,制订一批面向未来工业产业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聚全球英才,在优势基础前沿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突破,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卓越城市的目标呼唤卓越的国家质量基础,只要我们放开眼界,明确方向和任务,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就能够不断夯实国家质量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演讲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