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山,马敏峰,刘越男,高建群
(1.《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河海大学期刊部,江苏 南京 210098;3.《水利科技与经济》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百年之路
季 山1,马敏峰2,刘越男3,高建群2
(1.《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河海大学期刊部,江苏 南京 210098;3.《水利科技与经济》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从1917年11月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主办的《河海月刊》创刊算起,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创办至今已100年。这100年经历了近现代(1917—1949年)和当代(1949年至今)两个大时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有50多种[1],当代水利学术期刊有100多种[2],加上若干种水利社科期刊,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学术期刊体系。在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创办百年之际,笔者根据历史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概述其历史影响和重要贡献,并展望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20年间,我国江河失治,洪水肆虐,“几至无年无地不遭水患”。社会各界治水呼声高涨。1913年全国水利局成立。之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及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局和江苏省水利局、陕西省水利局等水利机构以及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等相继成立。这些单位的主事者深知创办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各自业务工作的需要,遵循“(孙中山)总理‘水利救国’”的教导[3],以“研究学术,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创办水利学术期刊,刊发“学理有所新得,事业有所新展,法令有所新颁,考察有所新获”的文章[4]。
考证研究表明,近现代中国创办最早的水利学术期刊是1917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主办的《河海月刊》[5-6]。办刊时间最长的是1931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主办的《水利》(含《水利特刊》),长达18年[5]。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水利成为百业待兴的基础行业之一。为宣传党和国家水利建设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技术,交流治水经验,指导水利实践,以及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培养水利人才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需要,《人民水利》(《中国水利》前身)、《治淮》、《人民长江》、《水利学报》、《华东水利学院学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等相继问世。“文革”中,此前出版的水利学术期刊全部停刊。1978年以来,当代水利学术期刊进入了全面复刊和蓬勃发展时期,其总数约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2]。较之近现代,当代水利学术期刊数量翻番,质量更高。
表1 部分当代水利学术期刊与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的历史关系[7]
研究表明,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当代水利学术期刊,其办刊历史相当长,具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影响,且大多可在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中找到创刊源头[7](表1)。
近现代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特点是,各刊具有明确的办刊理念,学风、文风端正,编校认真,印装简朴。但只因当时国力贫弱,水利工程建设少,导致结合工程实践的论著较少。其历史影响和重要贡献可概括为:
a. 记载了中国的治水历史。近现代发生的水利大事件,从1917年海滦河大水,1921—1922年和1929年陕西大旱,1931年全国性大水灾,乃至导淮、黄河堵口、北方大港建设、黄河模型试验、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试验、水利行政改革等,《河海月刊》《水利》《华北水利月刊》等均有详实记载。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当年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今日为《中国水利史稿》《长江水利志》《中国水文志》等志书所参考引证。
b. 促进水利高等教育,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河海月刊》等发表的论(译)著,被当时水利高校学生作为“最实际的教材来学习”,被教师用作自编讲义教材的素材[6]。《水利》《陕西水利月刊》等发表的关于陕西泾洛渭梅四惠渠灌溉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报告和计划,为该工程的顺利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时至今日仍惠及关中百姓[7]。
c. 总结治水经验,提升治水理论。李仪祉、张含英等在前人的治水经验和理论基础上,融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在水利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关于黄河治理的论著,在当时指导江河治理中起了重要作用。钱正英院士指出,这些治黄观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黄思想,把我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8]。
d. 造就作者队伍,培养水利人才。据粗略统计,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作者多达数百人,他们既是作者又是水利专门人才。其中李仪祉、汪胡桢、张含英、须恺、孙辅世、沈百先、宋希尚、李书田、顾世楫、张光斗、黄文熙、粟宗嵩、沙玉清等都是活跃的作者,更是我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奠基者或开拓者。
e. 初步勾绘出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轮廓(规划)。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刊载了大量探讨大江大河治理的方案或规划论文,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河都有了比较全面的治理轮廓(规划)和重点工程查勘研究”[9],为当代七大江河流域规划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1949年后中国当代水利学术期刊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涵盖学科齐全,期刊数量多,载文量大,印装精美,发行面广。随着我国国力日益昌盛,水利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水利科研机构及高等教育实力大幅度增强,许多作者结合治水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论著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其历史影响和重要贡献表现在:
a. 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当代水利学术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SCI、EI、CA、SA、SC、JI、AJ等)收录的已有40多种[10],约占水利学术期刊总数的40%(表2),表明中国当代水利学术期刊已具有较大的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
表2 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水利学术期刊数量[10]
b. 期刊论文被编入教材(或专著)、国家(或行业)标准或构成专利、科研成果。目前,中国设置水利类专业的高等学校有140多所[11],并有众多各级水利科研机构,为满足传播科学技术的需要,期刊上发表的创新论文不仅自然地被写进教材、专著,更有的被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或构成专利及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7],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是近现代水利学术期刊不能比拟的。
c. 快速反映(记录)重大水利突发事件。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河流因地震形成堰塞湖,《中国水利》迅速组织发表了20多篇专题文章,为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排除唐家山堰塞湖危害和地震灾区水利工程险情做出了贡献;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人民长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等组织出版了防洪专辑或专栏,组织专家撰写专题论文,为长江流域防汛抗洪与灾后恢复献计献策。
d. 英文水利期刊走向国际。JournalofHydrodynamicsB,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等刊物一经面世就广受读者关注和好评,已分别被SCI、EI等收录。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依托设在北京的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优势,突出学科特色,使一些多沙河流国家的读者能从中分享到我国江河治沙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e. 水利社科期刊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世纪后期,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三峡大学先后创办水利社科期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已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回顾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国水利学术期刊源于水利实践,服务于水利实践,发展于水利实践。离开水利科学研究、水利技术革新和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主题,其社会影响力和历史贡献度将会受到影响。百年历程之后,中国水利学术期刊正在进入一个网络发达、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的新历史时期。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如同其他学科学术期刊一样,将朝着期刊质量精品化、期刊出版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办刊方式集约化、期刊运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a. 期刊质量精品化。期刊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传播质量方面。对于水利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学术质量是永远不变的核心;编校质量是真实反映内容的重要保证;传播质量是期刊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必然依靠。可以说,质量永远是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发展的灵魂,努力提升水利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确保水利学术期刊论文的快速、高效传播是期刊质量精品化进程的坚固基石。
b. 期刊出版数字化。期刊出版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内容服务互动化和数字媒体移动化方面。期刊出版数字化不仅仅是把期刊论文内容数字化,而是一种全新的期刊传播和阅读方式,是实现期刊全流程网络出版和跨媒体融合,是出版能读、能听、需要时即可获得的期刊。这种内容出版和内容服务融合互动的数字化趋势亦将成为今后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重要发展方向。
c. 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是借助互联网进行期刊组稿、编辑、传播和服务等活动的一种工作模式。在期刊论文的创作发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信息传递无时不刻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作者(读者)→编辑(期刊)→读者(作者),从论文创作→编辑出版→作品传播,网络提供服务,服务创造价值。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期刊出版方式的变革,更对编辑业务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促使期刊出版打破编辑、印刷、发行间的界限,淡化“刊”与“期”的概念,改变期刊论文的组稿方式、写作方式、审稿机制、编排形式、传播途径等,这种变革将重造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
d. 办刊方式集约化。办刊集约化是指一个期刊出版单位拥有多种期刊,进行实质性的统一管理和经营,在编辑、排版、印刷、发行和传播环节具有规模效应的一种办刊方式。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媒体融合日益广泛的背景下,单个期刊小作坊式的办刊方式终将成为过去,由多个期刊集约化办刊的模式将是中国水利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12]。
e. 期刊运行集群化。期刊集群化是指依托主管或主办单位,或依托出版单位,或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化期刊集群运行模式。依托水利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将成为中国水利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专业期刊集群平台将由内容网络发布平台为主向数字出版+数字发布平台转型。编营分离将成为依托出版单位进行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13]。
在当今网络发达、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下,如何满足作者完成论文创作后快速发表以及如何满足读者对学术信息快速、高效的阅读需求,如何最大化地挖掘期刊内容资源的价值,将成为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创造价值、服务中国水利建设的关键。
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百年之路充分说明,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大发展,才能促进水利学术期刊新发展。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水利学术期刊将在新时代水利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 ]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写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 2 ] 张松波,王红星,季山,等.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学术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746-752.
[ 3 ] 编辑.序一[J].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年报,1929(6/7):1-2.
[ 4 ] 李仪祉.序言[J]. 陕西水利月刊,1932,1(1):1.
[ 5 ] 王红星,张松波,季山,等.中国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概况及学术影响[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5,6(1):89-96.
[ 6 ] 王红星,张松波,季山,等.《河海月刊》的历史定位和社会影响[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5):495-504.
[ 7 ] 季山,王红星,张松波,等. 当代水利科技期刊对其根脉的传承和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9):919-927.
[ 8 ] 钱正英. 在纪念李仪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 9 ] 徐乾清. 近代江河变迁和洪水灾害与新中国水利发展的关系. 长江志季刊,1993(1-2):38-41.
[10] 程琳,龚婷,季山.水利科技期刊在不同评价系统收录中的统计分析[J]. 水文,2015,35(4):77-84.
[11] 姚纬明,谈小龙,朱宏亮,等. 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12] 钱向东,马敏峰,高建群,等.整合办刊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河海大学期刊集约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C]//沈建国.期刊品位与市场:江苏期刊研究2013年度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68-81.
[13] 杨春兰.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5(3):38-41.
10.3876/j.issn.1000-1980.2017.06.014
2016-10-27
季山(1937—),男,福建浦城人,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水利科技期刊研究。E-mail:jishan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