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邹 伟
“任性”共享倒逼协同共治
文 邹 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车万车满城行。穿梭大街小巷的各色共享单车,不仅较好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为缓解拥堵、倡导绿色出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任性”扩张正在引发城市交通管理的新问题,并埋下一系列安全隐患。如何做到既以包容胸怀为新事物的萌生广开路径,又以审慎态度确保其行稳致远,就得在协同共治上多下工夫。
共享单车大潮涌起,已是势不可挡。截至目前,我国共享单车市场已有30多家企业,投放车辆超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逾10亿人次,在大中城市呈“几何式”发展的趋势仍未停歇。这背后有资本竞相涌入、“跑马圈地”的推手效应,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满足了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出行需求,日益成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从这一角度看,无论城市管理者还是社会公众,都应当张开双臂致以拥抱和欢迎。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利弊交织,共享单车也不例外。经济便捷是共享单车的核心竞争力,但在缺乏规制的状态下,可能会“任性”甚至是“野蛮”生长。当前,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显现,诸如乱停乱放、阻塞交通、私占损毁等,个别城市还出现了未成年人骑行导致事故的悲剧。行业失序的根源在于资本投入过于集聚和监管措施一时缺位。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合力协作,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安排及有效实施,为共享单车描画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政府当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其中的核心任务,就是搭建好各类主体参与共治、发挥作用的平台,找准城市发展、公共服务、公众获益、企业盈利这四大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当务之急,就是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投放机制,从总量上予以控制,遏制过度竞争,防止单车保有量急速膨胀。
从长期来看,城市管理的决策者还要从城市道路规划入手,将自行车骑行停放均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总体谋划,积极推进自行车道的网络化建设,并加强路面执法以保障自行车通行条件。在这方面,将会涉及路权的重新配置等一系列问题,既有操作难点,也有法律障碍,需要政府和立法机关一道付出努力,做好有关法律规范的配套,使得改革于法有据、依法而行。
企业能否落实运营维护的主体责任,是共享单车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有的城市公安交管部门甚至在夜间将车辆集中运送至交通枢纽处,方便次日市民租用,这其实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合理的模式是企业在政府指导下,依托大数据、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科学划定停放区域,促使广大用户有序停放,及时清理违规停放。进一步看,企业还有很多的作为空间,如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为用户和其他人员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严格执行监管措施,确保用户资金和公民身份信息安全;完善用户对企业服务的评价机制,促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等等。尤需提醒的是,企业须得抱有把实业做实的态度,努力探索稳定、可预期的盈利模式,如果仅是为了圈钱、融资而“讲故事”“编题材”,注定不能长久,也必将被市场所抛弃。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需要做的是培养公共意识和契约精神,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法规及服务协议约定,爱护共享单车、文明安全骑行、规范到位停放。对此,要有“软”的倡导,即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用户诚信守法,积极践行社会公德;也要有“硬”的约束,即推动用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对用户群体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不文明行为的“得不偿失”来营造文明共享氛围。
可以说,共享单车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试金石。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就《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显现出广泛凝聚共识、探寻破题之道的良好开端。希望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市民的文明之手共同发力,让共享单车更友好、城市绿色交通前景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