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
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与十多年前不同,现在谈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不会有“狼来了”的声浪了。然而,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中国银行业的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金融业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行业,尤其是银行业。银行业的市场,是受强监管的市场,一个新进入者没有政府的背书或强权的支持很难成为市场主导者。在这个领域开放,我们要清楚进入者的目的和意图。
从国际上一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看,跑到其他国家主导所在国银行业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被外资银行所主导的国家,往往是自身银行体系非常落后和脆弱。不少银行到其他国家并购零售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过段时间又卖了。所在国的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一般对外资银行还是有心理隔阂的。所以,虽然外资银行有企图要深耕当地市场,实际上并不那么容易,没有几十年的耕耘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的,不仅仅是外资银行自身强大,更需要本国政府的影响力在所在国够强大。同时,由于巴塞尔协议的执行,外资银行进入一个国家发展,因为资本金的约束,也不能像50年前那样快速扩张了。再一方面,现在各国都强化了金融监管,随时可以调整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
因此,外资银行进入一个国家,往往在三个方面着力:对本国企业在所在国发展的支持,日资银行、韩资银行在中国走的基本就是这个路径;银行间市场;大企业、大项目贷款。1997年以前,欧美银行在东南亚主要就是后两类业务。除商业银行业务外,还有就是投行业务,尤其是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的债券市场。
十多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差强人意,关键的原因是:因为资本金的约束,在体量上根本无法与中国的银行相抗衡,也因此根本无法深度进入中国庞大的本地市场;中国特殊的银行间市场,外资银行的体量没有能力影响这个市场,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专长也无从发挥;中国客户的风险逻辑与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逻辑的错位,使外资银行在开拓业务中一方面裹足不前,一方面还是难以把控风险;监管政策和方式难以适应。
正因为以上原因,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并不怕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反而是欢迎开放。因为开放能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以开放促改革,促什么样的改革
中国银行业30多年来一直在转型,或者说改革。除了服务方式、产品创新,这30多年银行主要是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从财政的补充到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到股份制改造,以至于主要银行的上市变成公众公司。可以说,就体制机制而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空间已经不大。
引进外资银行是否会起到鲶鱼效应?可以说,在目前的情势下,无论是规模、创新能力、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外资银行根本成不了鲶鱼。以前我们说中国的银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完全可以把这三个词丢给外资银行。说这些,不是说外资银行没有可学的东西了,而是就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言的。
也有人诟病中国银行业投放的贷款主要是国有企业、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把这看成是中国银行业的落后面。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成功之处。20年来境内外许多舆论都在唱空这块业务,认为是巨大的风险。但20多年来,这些业务恰恰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优良资产。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不是这里讨论的主题。但将贷款投向这些领域,是银行的理性选择,并不是政府的指令。在这方面,外资银行不会比中资银行高明。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外资银行也是不顾一切地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可以说到了疯狂的地步。直到本世纪初,广国投等的破产重组,才刹住了这股歪风。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有政府信用背书的情况下,哪怕没有白纸黑字的保证,外资银行也一样会做这样的理性选择。
由此带出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改革什么?金融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更主要的是金融制度体系的改革。要吸引外资银行进入,降低准入门槛不是主要的,关键是金融制度体系的清晰与相对稳定。这方面,要明确管制、监管、调控的关系。
金融行业不仅影响一国经济,更会影响国家安全。所以,各国都有明明暗暗的管制。管制的目的主要是安全。只要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一般的市场波动,不应该启用管制手段。
监管是为了金融市场的安全、规范,政策和手段应该是清晰、可预期的,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有调整,一般情况下也是有预告,有起始时间,并且不追溯存量的。调控手段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货币政策和相应的调控手段与工具。关键是目标明确,手段多变。
监管毫无疑问要体现和贯彻国家战略。国家相关部门和监管部门应该制定各类政策,以引导各家银行和各类机构依据自身的战略和禀赋,将资源投向相应的国家战略领域,形成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竞争优势。不应该将国家战略直接转化为监管政策“一刀切”地要求所有银行和机构同步执行。应该简化监管部门的职责和目标,使监管工作更加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金融监管的水平。
不同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就中国目前而言,已经超越了简单招商引资的阶段。在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方面,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引进多少机构、多少投资,也不应再局限于引进先进的产品、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经济体,外资银行即使进入中国本地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领域,在区域、客户群选择、业务量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市场的整体影响力有限。再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了。所以,现在讲金融对外开放,更多的是为实现中国资源更有效的配置。通过对外开放,重点应该是建立不同金融领域的国际中心,让各国机构到中国来进行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
这方面,尤其重要的是建立人民币国际市场。或者说,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来建立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方法是以建立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为突破口。因此,开放政策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设计和实施。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创新人民币产品、开放人民币产品市场。同时,建立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着眼于中国国内,更要着眼于在目前国际上人民币清算的基础上,建设人民币国际市场,即不同的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
“走出去”的目的要明确
正因为是超越了简单招商引资的阶段,金融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这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走出去,既要有顶层设计,各个机构也要有自己明确的战略和策略。要总结各个国家金融机构国际化的经验教训,避免盲目一窝蜂地行为。
除了金融市场业务,总体上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政策性机构与商业性机构要各司其职。方式上要突破简单提供债务融资的形式。
人才培养,不仅是金融业务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尤其要重视的是,懂得按所在国法规和惯例、方式进行管理经营的人才的培养。我们走出去往往并不缺乏业务人才,缺的是懂得按当地法规、惯例、方式进行管理的人才。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
(作者为浙商银行行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