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培养军队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2017-12-05 07:09罗镇王皓
继续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防生军民军事

罗镇+王皓

摘 要:我军军民融合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走过很长的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国防生群体看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抓住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战斗力提升标准,牢固把握质量关,走好军民融合培养军事科技创新人才的道路。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队科技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就推动科技兴军作了深刻系统阐述,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了科技兴军的动员令,习近平主席说“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科技兴军重要途径,加强军民融合是我军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军发展要取得突破所必需要完成的关键一步。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完善合理的运行模式,加大推广力度,推进军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向新高度。

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现实成效体现不明显

从目前的培养成果来看,培养数量上的成绩比较可喜,以2013年的数据看,全军国防生年培养量占军队院校招生计划的50%左右。2014年初,根据总政会议精神,全军国防生招生计划大幅缩减,签约高校要从106所减少至64所,年培养量开始降低。其原因主要是据部队反馈所决定的,到了2017年军队全面停止招收国防生。从规模看达到了最初的预想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并不能掩盖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风生水起到全面停招,主要是人才质量不高和部队反馈不好的原因,军民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效有待加强。

(二)人才培养的军队需求体现不明显

海湾战争的爆发及几场局部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启示,20世纪末,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统筹安排培养军事人才得到重视,这有利于尽快吸纳地方院校科研成果,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尤其在信息化时代,面向信息化战场,要瞄准实战,瞄准未来,我军需要信息作战指挥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战人才,这都需要军民融合培养。

从1998年开始,国防生的培养已有将近20年历程,结出了一些果实,然而距离当时的目标则相差了很多,目前我国国防生培养主要以非指挥人才为主,在专业对口、能力等方面和部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国防生被分到基层担任排长职务,由于专业不对口,其军事素质相比于军队院校学员又有差距,如何使其发挥专长,成为部队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体现不明显

首先,国防生制度体现出的“保险箱”效果,使得部分学生上进心不够,知识的积累不够,再加上学习环境与部队的差距,该群体的职业认识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发挥。其次,国防生群体在进入部队关键的前几年不能得心应手,使他们带给部队的活力与生机就不能达到。再次,岗位不能带给国防生应有的专业提高,不能将所学知识在部队实践中融合,其创新也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土壤。

二、原因分析

(一)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未能合理配置

首先,国防生的培养要与部队需求紧密对接,但个别国防生进入部队后其所学专业与部队需求对接不紧密,加之个人适应性不强,不能通过刻苦学习提升其岗位工作能力,不能在不同领域争先创优,导致其为部队贡献的效力不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其次,与国防生个人意愿的实现有很大关系,部分国防生进入部队后个人意愿未能达到,使其未能在比较满意的工作环境中建功立业,其职业态度产生相应的影响。再次,军队指挥类人才的需求在目前的培养状况下是要多于非指挥类人才的,然而国防生非指挥类人才的培养又偏偏多于指挥类人才,毕业后进入部队的国防生在指挥岗位的反馈是不乐观的,所以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逐步改进,使人尽其才,满足部队需求。

(二)部队需求体现不清晰,人才建设未能按需进行

面向信息化战场,我们需要信息作战指挥人才、军事训练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战人才等,习近平主席强调战斗力是军事领域唯一的根本标准,军事人才的培养要牢牢扭住这个标准,所有人才的培养都是为了明天的战争,都要瞄准未来的战场。我军国防生学历教育结束之后的任职培训仍然是在院校进行,军事培养时间短,效果不明显,使得一些人才在结束院校学习之后就进入部队任职,在专业对口、能力需求等方面不能达到部队的现实需求。

(三)竞争关怀体制不完善,人才创新能力未有效开发

合格的人才包括德才两方面,部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的成长并非只是个人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对人才的成长比较重要。国防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淘汰机制落实不到,使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有时国防生切身利益得不到更好的保障,工作单位、专业追求等这些个人迫切的愿望往往得不到明确的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习精力。

三、军民融合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从把握质量这个重点出发,不断扩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军民融合为部队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成效明显,但是在质量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继续加强融合深度,在“深”字上见实效,加强培养对象的现实贡献。

首先,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吸收人才,目前军队人才来源渠道较多,招收名额基本都会满足,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不足,要严格把握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综合素质等需求,坚持将有用之才吸收进来。其次,加强人才的继续培养,从科技技术发展的规律看其源头是不分军民的,突破仅限院校的培养思路,通过畅通的军民融合体制主动地發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以在职培养的模式继续锻炼人才。最后,要突出对于人才的专业需求,突出人才专业特长,将人用于其位,发挥其专长。

(二)从把握战斗力这个标准出发,培养军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习近平主席讲到军民融合要在“统”上下功夫,军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是我军培养人才最直接的动机,单纯的从数量上统筹显然是不足的,牢牢把握战斗力标准这一重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首先拓宽人才的吸收培养渠道。美军飞行员的组成有一部分的成员是来自地方的飞行俱乐部,无论在基础还是职业认同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人才的成才率显然要更高一些,撇掉从学生中吸取的单一性,拓宽人才的吸引宽度,通过提高军人职业认同及待遇,吸引确实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可用人才。其次,注重军事实践的培养作用,目前我军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同样需要大量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要在信息化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保障与改造升级、信息化虚拟实战、演习、信息化军事理论创新与发展等任务中培养人才。最后,紧贴战争需求培养人才。只有坚持“从战争中来,到战场上去”,严格用打仗的尺子卡一卡,我们的脚步才能更扎实、更沉稳。

(三)从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入手,探求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制度

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凝聚力。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才的作用发挥需要健康的工作环境支撑,给干事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最大发挥其能力的重要工作。

首先要荣誉与待遇并举,通过待遇、事业前景、社会认同增加军人的职业荣誉,通过美好的职业前景吸收培养尖端的科技创新人才。其次,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给科技人才培养成长提供可探索的环境,通过不断的实践反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法规,培养适合部队建设的有用人才。最后,建立专门的军事教育管理机构,目前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已经成立,建议建立专门的军事教育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军地通用专业军事院校,着重在统筹、融合、创新、深度上下功夫,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完善的法规制度,加大宣传,从培养起初就让法规制度为人才的成长作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6-6-20.

[2]裘克人.军事人才学[M].空军政治学校政治工作教研室印,1985.

[3]王通讯.人才潜能开发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防生军民军事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心理检测对招收国防生质量的影响
军民鱼水情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