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恩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
其实有一句话说得挺好:“那是你跟着他走,默默地看着他远行。”这是颇有诗意的教育,与“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推”有些挾持的感觉,而“跟”挺好,不紧不慢,他有他的行动,而你有你的扶持,互不干扰,然后又互为牵挂。
这是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最好的教育状态。
太为关注,太为束缚,太有规矩,然后一个个的人,最终变为了模子里的物具,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特点,普天之下,都张一口,都想一念,没意思。太为放纵,犹放虎入山林,弱肉强食倒是没问题,如果吃人了,就成了问题。适当的规矩和约束是必须的,因为,道德有底线,社会有规则。有首歌唱道:爱就如放风筝,如果太计较就有悔恨。其实,教育就如放风筝,拉得太紧,放得太松也有悔恨。教育的最好距离,就在放与不放之间,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最好的教育,不是放纵,不是管束,需要在收与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像太极,阴阳相长,动静结合。恰似流水,无形,但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处处有形。看似无力,实遇刚则柔,遇柔则刚,纳千钧于无形。教育如水,润物无声,濯污洗垢,了然无痕。
教育是为政治和理想服务的,要讲大道理,要爱国、要奉献、良善、正直,这毋庸置疑,但是,也要讲生活的情趣。毕竟,教育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它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就不存在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而服务,这样的教育,才接地气,才接人气。我们不一定指望孩子都能成为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领袖、总统,但是,我们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和幸福的人。这,是人性的追求,这也是人生的归宿。
从这一点说,教育呼唤一些情趣。做一些无用的事,读点无用的书,少一点功利,然后,我们才能从有用之中,挤一点滋润生活幸福的养分,让人生开出一朵一朵的小花出来——吃一杯茶,参加一次聚会,放肆地大笑一阵,面对一朵花默默凝视,或者,看一段无聊的电视感伤。多么无聊,但是,缺少了这些,人生又多么地无趣、残缺。
教育是技,它是朗诵、积累、计算、实验,是课堂上的指引,是劳动的技能,它是知识、方法,它是生存的必须。教育是道,它是喜怒哀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内心的感受,是灵魂的勃发。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技,我们的灵魂会缺失,内心会僵硬,情感会麻木,生活会无趣。如果只谈道,我们只会陷入虚无,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夸夸而谈,而不能踏实做事。只有两者交融、汇聚,教育才能迸发力量,才能开出五彩缤纷的花。
更多的时候,这个时代呼唤“道”的教育。因为,我们在“技”的教育上,走得过快,走得过远。当脚步超过灵魂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脚步”等一等“灵魂”,让“技”和“道”聊聊天,说说话。我们应该让“道”超越“技”,因为“道”,在很多的时候,是可以拿来指导“技”的,因为,缺失灵魂的教育,也不叫教育。
教育不一定在课堂上、校园里、家中。它并不局限于某地、某时、某人。他并不全是人对人的指引、教化。一草一木,均为师,一言一行,都为例。山川大地、飞鸟走兽、花草虫鱼,都是教育,山川指引我们崇高、巍峨,河流教化我们宽广、伟岸,花草让我们学会坚韧、蓬勃,此时,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社区医院、机场车站、商店卖场,有人活动的地方,都能成为教育的场所,我们在这儿,会读懂团结、友爱,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悲欢。透过缝隙的阳光、翻滚的浪花、高山的常年不化的白雪、墙角生长的野草,这凝固的一瞬,也是教育,我们会读懂生命的惊喜、无常、变幻。
教育的发生,随时随地,无影无形。
教育是什么?我只能说,它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
二、教育,还是呼唤生动
瞥见了窗外的那棵木棉树。
的确是瞥见。向东开着的窗户,与我并不对面,探着身子,也只能看到窗户的一角。巴掌大的地方,藏不了物,躲不了东西,但它还是挤了进来,伸出一枝,高挑地站在半空中,抓几多硕大的木棉,火红火红地,有一些春天的意头。
我呆在这间办公室,已经有三个年头了。很少去看窗外。忙,改作业、备课,然后,和各类的学生聊天、谈心。有些时间的时候,写下一点文字,写了,改,改了,又写。修修补补,就像缝补自己的内心。
季节的轮换,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衣杉的增减。热了,穿短裤短袖,趿一拖鞋;冷了,穿毛衣秋裤。岭南的天,最好的地方,就是不冷不热,这,让人忽视很多的东西。我也很少去看窗外,靠东的窗,是一个小园子。我喜欢叫它后花园。园子倒是精致,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都有,古朴而沧桑的味道。树也不少,紫薇、鸡蛋花、苏铁、紫荆、大叶榕、木棉,算不上参天,也有几分绰约的风姿。还有一棵攀藤的葡萄,以前,倒有兴致去瞧瞧,坐在下面,闭上眼睛,听风吹过。现在,也有想坐一坐,放松自己,可是没有空暇,也不知道坐下来,会不会有人认为你不务正业。
靠西的窗子挨着走廊,与西边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都是一些凹凸隆起或者低陷的高楼的屋顶。做老师的喜欢“偷窥”。他们会走在走廊上,往下瞧。楼道宽敞,视野开阔,可以瞧见班级。一窝的孩子就在教室里,仰着头,扳直着身子,听着讲。楼道中,回响着老师讲课的声音。或者下课了,一群孩子在教室边的走廊欢呼雀跃,踢毽子,跳绳。很多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警察与小偷一样。其实,并不一样,警察只是抓坏人。而老师却是预防,防患于未然,他身兼数职,保姆、心理医生、父母、警察……他不得不“偷窥”,上课时,生怕那个孩子没有认真听讲,落下了功课;下课了,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推搡、摔倒,口角,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你得时时刻刻内心底拉一弯弓,把自己的担心、紧张射出去。
这株高挑在窗外的木棉,我还是好好地凝视了它一番。的确是凝视,我看得很仔细,就像端详整个春天。光秃秃的树干,就突兀地长出这些硕大的花来,有些不可思议。它盘桓在一格小小的窗子里,似一副剪影,生动、鲜艳,饱满。它似乎想跳到我的办公室来,给我分一些春天——告诉我,你曾忽略了它。是的,我忽略了它,也忽略了我内心的生动和渴望。endprint
教师不是光鲜的职业,有些时候,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当你朝九晚五地围着叽叽喳喳的孩子转的时候,就如你面对冷冰冰的螺丝、扳手、铁锤一样,总有枯燥的时候。干了十几年的教师,的确是会枯燥的,这些枯燥,让我一天天变得麻木、迟钝。孩子们会说:“你瞧!进校门的榕树长了新胡须呢!”“老师,我今天我看到了一群蜂鸟,它们飞着飞着,就钻进了灌木丛。”我天天从校园的门口走过,见到了榕树,却对这些显眼的变化,没有发现,没有注意,或者,是熟视无睹。是熟视无睹,或许,这些胡须长在了榕树上,那些蜂鸟飞进了灌木丛,却,没有长到我的心里,也没有飞进我的眼中。
孩子们永远比老师生动。他们是一朵朵的花,盛开在校园里。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说着大人们觉得幼稚好笑的话题。他们拍纸片,乐此不疲。在一张纸上画小人,密密麻麻,一个摞着一个,让有密集候群症的人恐慌。他们盯着一只自动铅笔的笔头,可以摆弄半个小时。他们敏感一切的东西,叶子上的蚂蚁,蚂蚁头上的触角,拿一根树枝画一个圆,把蚂蚁困在圈内,或者盯着窗边的一朵云,变着样子,一会变为狗,一会变为猫,看得痴痴的,呆呆的。他们在乎所有季节的轮换,春天,那些花香令他们陶醉,捉蝴蝶、放风筝,夏天,路过士多店,冰箱里的雪糕是致命的诱惑。秋天的叶子最好玩,在风中滑翔、跳舞,他们背起了书,“叶子像黄蝴蝶一样,在风中翩翩起舞”。冬天还没到,就让大人们准备好了手套,天一冷,就套在小手上。实际上,岭南,没有冬天。
没有生动,如何才与这些生动相匹配。一位老师,是断不能失去生动的——那是一颗童心,只有一颗童心,才能去体谅另一颗童心,才能发现另一颗童心。这样的教育,才是相得益彰的,才是共振的。教育,的确消磨意志,磨砺人心,有千万不得已不得为的事去做,但,你还得有一颗童心。因为,这是你的职业。多好,有一群孩子在,没有尔虞我诈,没世事纷争,至少,你能领略一些纯净、美好。
佛说:一切如是观,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生活,不妄动,则不苦,但对于教育,是需要一些心动的,心动则生不伤,而身也不伤。生,我说的是学生。身,是指向自己。心动,则学生幸福,而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幸福。
跳入窗子的木棉,是不是在呼唤我,要生动,要新鲜一些?
我写了一首诗:
那是一株红棉
那是
跳入窗子里的春天
一声声地呼唤
我们失去的生动
三、教育不是万能的
他站在我的面前,高高的个头,肥嘟嘟的身体。
嘴巴边,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绒毛。五年级的孩子,身子骨像禾苗一样,拔节快,接近一米七的个头,站在我面前,如山一般。他几天没有做作业,前一天是数学老师告发,说作业本放在家里。好吧,打电话查询,孩子爸爸说家里根本没有做作业。第二次没写英语作业,看作业登记,发现他把该做的作业擦去了。我看着他,他不好说话,有些害羞,低着头。作为班主任,我是有些想发火的,但是,忍住了。
我没有追问他为什么不做,只是,让他把作业补上,保证以后不再不做作业了。他没说话,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刷刷刷”地写了起来。看着他,我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教育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觉得你无可奈何,但是无可奈何又怎么办?你面对的是一个孩子,你只能苦口婆心,你只能婆婆妈妈,没有惩戒来得有效果,但是你必须这样做。有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为什么这一群孩子就不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什么这么好的环境,就不愿意读书?事实上,也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压力大,从幼儿园拼起,一直拼到大学,一路狂奔,没有停息。
他补完作业,交给了我。其实,他并不笨,作业很快就补好了,也全对。我问他:你说,你是何必呢?几分钟能完成的事,偏偏要让老师们批评你一顿才去做,得不偿失。他似乎想回应些什么,嗫嚅了一下嘴巴,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他恢复了正常。好几天的作业,都认真做了,也没有老师投诉他不守纪律、不做作业。班级四十多名孩子,总有不断的小事,鸡毛蒜皮,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件件重要,连轴转般的处理,一天天的时间,就被这些小小的事件切割、分化。他的事,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我搁置到了一边。
学校有午睡。一点半左右,我也辗转反复,进入了梦想。突然被一阵呼救声惊醒,本能的,我爬起了床,朝着呼救的声音奔去。是他,不过,他闭着眼睛。嘴巴里孩子咕噜咕噜地说着话。“妈妈,嗯嗯,哦哦哦……”睡在边上的一位孩子告诉我:“老师,他在说梦话呢!刚刚,我被吵醒了。”这才发现,只不过是一场虚惊。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转了一个身,然后安然睡去。还好,睡室里的孩子大多没有吵醒。我示意那些探出头的孩子,让他们继续睡觉。午睡室又恢复了平静。我睡不着了,在午睡室内巡视。一边想着问题:这孩子,这段时间到底怎么了?一会不写作业,一会做恶梦,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午睡铃声打响,孩子们陆陆续续从梦中醒来,揉眼、擦去嘴边的唾液,伸懒腰,穿鞋,然后离开了午睡室。我留下了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刚刚,你做噩梦了?知道么?”他摇了摇头。“我清晰地听到了你叫妈妈了。怎么,妈妈不在家?”他低下了头,没有说话。“这几天心情不好么?”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又点了点头。“能告诉我么?”他欲言又止。好像又下定了决心。“老师,我告诉你,但你不能告诉同学,如果答应我,我就告诉你。”我点了点头。“老师,我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說完,他的眼睛迅速地红了起来,然后,晶莹的泪花涌了出来。
到底是孩子,即使个头再高,看起来成熟、有些玩世不恭,但是碰到这样的情况,也手足无措,也心酸无奈。我没有追问他为什么,只是告诉他:“孩子,我知道你伤心,但是,那是大人之间的事,记住,他们都爱你,这就足够了!”我的话显然有些苍白无力。其实,不止是孩子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手足无措,作为一名教师,又何尝不是。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教育是无能的——一位老师的关心,能弥补亲情的缺憾么?作为一个孩子,他的天,他的地,就是他的家,如果一个家都坍塌了,哪里有心思学习,他会不停地猜想: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了,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导致了他们不在一起,他担惊受怕,没有安全感,他会像一只在猎枪下的小鹿,奔跑、慌不择路。endprint
他点了点头。“记住,没有谁不爱你。他们期望你优秀,强大!”他又点了点头,突然,又嚎啕大哭起来。这下,轮到了我手足无措。我掏出了一张纸巾,递给了他。“擦擦眼泪,别哭了,再哭就被同学看到了。我们保守这个秘密,好么?”他点了了点头,哽咽地接过了我递给他的纸巾,擦干了眼泪。然后,和我回到了教室。
从事教育十几年,每个班级,都会碰到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实,这些孩子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是他们身上贴了标签,而是在缺乏了家庭的完整的境况下,他们的确有些不同——性格变得沉默是必然的,不爱说话,过度地早熟,胆小谨慎;或许相反,易怒,好强,难与人相处。他们和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同一地缺少一份安全感。我不敢过多猜度他们的将来,但是,我冥冥之中感觉到,这些孩子,他们会比一般的孩子长大后, 缺少那么一些幸福和快乐。
教育真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全部解决的事。家庭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不能代替的。作为一名教师,力所能及所做的事情,就是弥补。但即使是弥补,都需要小心翼翼——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一份关心和付出,是不是又是戕害,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把这个孩子当作了班级的特殊群体。教育无痕,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真的很难。
面对他,我能做什么?劝解,我不是一个小孩子,无法体会他的内心。安慰,我觉得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但是,我不得不去劝解和安慰,哪怕有一丝的道理,他听明白了,对于他都是一种宽慰。或许,真正能安慰他的,可能是他的父母。心病还需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它大过天,大过地,大过一切形式的宽慰、劝解和教育。
有一种教育,叫做无能为力。我想说的是:当你想好要一个孩子时,请保护好你的婚姻;如果不能,最好,莫要孩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想,也不愿意孩子受到戕害。
四、教育,坚持比创新重要
听一位老师说过一件事。
他曾给一家很知名的班主任杂志投了五十篇稿件,录用了两篇。其余的,多篇到了终审的时候,被刷了下来。无一例外,大多数的评价都是不够新鲜,或者是不能给读者启发。这本杂志,他的确喜欢看,其中有很多班级管理方面很新鲜的做法,也得到了许多的启发。他尝试把一些方法用到自己班级管理的时候,才觉得,有些并不适用。这像“南橘北枳”,在南方,柑橘甜美,到了北边,就苦涩。
听了,颇有感受。作为杂志,给读者新鲜和启发是必须的,因为它要生存下来。但是,教育这样的东西,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新鲜。遵循儿童成长规律,这是内核吧!对孩子要有爱心,虽然老生常谈,但是,这也是教育的根本。创新,只有依附在核心上,才是锦上添花,否则,一切形式,都会变为皮之焉存,毛之附焉?教师这门职业,和其他的职业一样,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好像,一和与时俱进沾上边,创新是必然的。可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有些时候,创新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日本有许多百年的老店。
一个名叫“下竹”的点心店就是其中的一间。小店的羊羹每天限量150个,每人限购5个,为了买到这种梦幻羊羹,许多人早上四五点就来排队,要是赶上节假日,甚至有人半夜1点就来排队,这种排队的情况居然持续了40多年。什么原因呢,是创新么?其实不是,只是因为店家把制作羊羹这样的事当作毕生的事业,用心去体会,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几近于道。
店主稻垣女士说,因为四季气候有微妙的变化,煮红小豆的温度就是随当天气温而变化的,味道会因温度和湿度的微妙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必须用身体感受温度的细微变化。这也就不难理解3平米的小店为什么能年销售3亿日元,为什么店门口每天四点就有人排队,持续了40多年。为什么限量150个羊羹,这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饥饿营销,而是对品质的追求。稻垣女士这样解释,一锅3公斤的红小豆,做50个羊羹,红小豆超过3公斤,就做不出那么好的味道了,每天做三锅要花十个半小时,已经是极限了,所以一天只能卖150个羊羹。更让人尊敬的是,这家店还承担起社会责任,他们10%的员工是残障者,点心中饱含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和温情,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吧。
有时候,真的没有许多的新鲜。如果道路是正确的,方法是对的,我们需要的,是坚持,然后用心地去做,几近“道”的苛刻自己,有些事情就成了。教育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创新,而是找到方法后的一种坚守、一种认真的态度。
管建刚,一位农村的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从为学生办一份自己的“报纸”——《班级作文周报》起步,由此迈出了“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一步。为一份报纸,他坚持了十年,他对作文教学有创新么?有,但最多的是形式上的创新,核心却是不变的——大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心。但坚持却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收获——成为名师,发表教育类文章100多篇,著有《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著作,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习作200篇的记录 。
管建刚曾回忆过他成长的最大秘密——那就是坚持。他说:为了自己的教育,他从1998年到现在,十多年里,几乎没有看过电视。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下去,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志力的成功,是坚持的成功。
钢琴家郎朗。
誉满全球的钢琴家。在一次与琴童的分享会上,郎朗也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秘籍:“对于特别有天分的孩子,能否坚持下去是关键,千万不能骄傲、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我想告诉大家:成功没有捷径。”而郎朗母亲私下告诉记者,无论多忙,郎朗每天都会抽出至少三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钢琴演奏,每逢重大演出,他的练习量还会随之加大,“除了对钢琴的热爱,还源于他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
作为教育,创新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坚持更必要。即使创新的路子是对的,今日一个花样,明日一种形式,那是对教育的亵渎,对学生的伤害。教育,守住最核心的东西,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再来创新,那是锦上添花,否则,就会成为落井下石。创新的路子对了,方法正确了,就需要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看不到出路,也是不能走向成功的。
这,颇有点像武侠小说里操练武术。真正的高手,是会修炼内功的,而这修炼内功,长年累月才有收效。成为名师,修炼自己,习惯终会变为特点,特点终会成为特色,当你拥有一项别人无法企及的特色时,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教育孩子也是,千万别今日一个教育观念,明天一个教育理念,见别人家培养孩子好,就借用别人家的。找对自己家孩子的优势,找对自家孩子吃的一套,长年累月地坚持,习惯成特点,特点沉淀为品性,孩子离目标也会原来越近,
高手过招,无招胜有招,无招,有时就是两三招。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