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盛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源于古书中的“西南夷”,自称“尼”。古汉语“尼”发音为“夷”,在民族识别中改“夷”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民族兴旺发达。彝族年,彝语读“库史”,“库”为年、岁之义,“史”为新之义,合称新年;也有释“史”为转、轮回、循环之义,为转年、过年之义。彝族年同春节一样,人们辞旧迎新、共同庆祝。
彝族年的传说
关于彝族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民间有一些传说。
传说在彝族地区有三条食人巨兽,它们分居三个方位,并不时地换地方,有三年一换的,有一年一换的,有一天一换的。因其吸食人和动物,人们害怕却没有办法。一天,一个叫支格阿鲁的英雄来到村寨,听说巨兽之事后,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带上一只神鹰,手执铜绳,在田垄边呼唤出巨兽,巨兽出来后张口要吃掉支格阿鲁。支格阿鲁放出神鹰,使其啄穿巨兽的嘴巴,并用铜绳将巨兽的嘴巴绑住,然后边打边问“你还吃人吗”。巨兽疼得哇哇大叫,发誓不再吃人和动物了。从此,支格阿鲁定下规矩,要求巨兽离开人间到天上去生活,并告知它今后不得欺负人类,同时让人们在每年秋收后给其留出一些肝肺之类的吃食。彝族年庆活动由此而来。
民间还有另外一个与彝族年相关的传说。远古时候,有个叫俄不科散的孝子,为解除母亲终年闷闷不乐的神情,他召集全寨男女年轻人举行唱歌跳舞、摔跤、赛马、打猎、射击等活动来使母亲心情转好。可是这一切努力都白费,他的母亲仍然闷闷不乐、不见好转。俄不科散费尽心力想了一个办法——过年。他在秋天收获完毕后,宰鸡、杀猪,用酒、肉敬奉祖先,并召集村里的年轻人唱歌跳舞。众村民聚在火塘边谈天说地、喝酒吃肉,尽情开怀。他的母亲看到这一幕时露出了笑脸,俄不科散也十分高兴。之后,村里的人们为了弘扬俄不科散的这份孝心,在每年的秋收后都要举行盛大活动表示庆祝,并延续下来成为族人的年节。
年前准备活动
由于彝族分布散且广,导致彝族年的具体时间延续较长,所以民间还有彝族年“过一月”的说法;但基本在农历十月,也是彝族地区秋收之后的欢庆之日。各村寨在这段时间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彝族年日期虽为五六天,但事实上人们隆重庆祝的主要是三天,一般第一天迎祖,表现为祭祖活动;第二天是耍新年,通过各种活动来娱乐庆祝;第三天是送祖。另外,还有节前的准备和节后的拜年。
节前准备活动包括择日、备货和打扫卫生。彝谚云:送灵逢吉日,人丁就兴旺;婚娶逢吉日,生育就顺利;过年逢吉日,五谷会丰登。可见,彝族人对日期的选择十分看重。各村寨由毕摩(彝族祭司)或专事择日活动的人来选日期,根据彝历,一般属猪、龙、牛、鸡、蛇等日子不宜过年,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吉日。另外,还要综合考虑二十八星占、毕摩占卜等多种占法以及参考上一年的年景,如果上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这样的日子就可以沿用。后来,有些地方将日期固定下来,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将每年阳历11月20日定为彝族年,并法定放假3天,让全州各族人民共度彝族年。
备货活动中,彝族人最看重年猪。他们认为年猪的大小、肥瘦是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一般不选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彝族年猪多同牛羊一样以放养为主,耗费时间较长,年猪越肥大越吉祥,既可以用来合家欢宴、招待邻里、赠送亲友,又可以祭祖、保儿孙幸福安康。还要准备祭祀祖先的粮与酒、过年用的柴、熬夜用的松明,以及诸如菜刀、菜板、竹箩筐、孩子新衣等物品。
年前,家家户户也要把居所好好整理一遍,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彝族年第一天
彝语“库史地嘿”,即过年第一天,这天主要活动是杀年猪、祭祖、吃年饭。
杀猪前,每家每户要在门口放神烟,即将之前收集的蕨基草等柴火点燃,使其冒出烟雾,一来驱除妖魔鬼怪,二来迎接祖先回家过年。
杀年猪有一套规矩,一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依辈分排列;若村寨里有毕摩或苏尼(彝族民间神职人员,一般译作巫师),则要从他们家开始,然后再按辈分杀其他人家的年猪。这是彝区对权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文化表现。杀猪的小伙子要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相貌端正、身体强壮,没有狐臭和传染病,没吃过禁食的猫狗马肉。杀猪讲究一刀杀死,否则意为不吉利。猪死后,人们要烧猪打理猪毛,之后再解剖。剖开猪肚后,取出胆、脾以占卜吉凶(胆在彝族人看来是祖意和后代祸福的标志,一般认为胆大、胆汁饱满、呈黄色为吉兆)。占卜后,要取少许肝、脾、肉放进火塘烧熟后加上生猪头和前肢,由男主人将其放在祖先神龛上献祭,同时还要念诵祝词。祭祀完毕,在场人分食烧肉。
彝族年饭主要有酒、坨坨肉、酸菜汤、荞粑和米饭,照例在开饭前由男主人将坨坨肉、酒、荞粑端上祖先神龛祭祀,并大念祭词“今天年吉、月佳、日子好,请祖先们速来享祭,保佑来年孩子玩耍的地方没有疾病,牧羊的山坡不要出没豺狼,鸡觅食的天空不要盘旋老鹰,长出禾苗的地方不落暴雨冰雹,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丁无恙”。祭毕,全家人围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年饭。饭后,可以将一些剩饭喂给其他动物,祈求来年六畜兴旺。
彝族年第二天
彝语“库史库格”,即耍年日,这天主要活动就是游玩娱乐和祭祀。
清晨早起先祭祖,吃完早饭后,由男主人祭鹰神,将装有肉、粑等供品的竹箩筐挂在树枝上,念诵祭词“请山神享用,请谷神享用,请地神享用;山神不开口,虎豹不食羊;谷神不点头,鹰不叼我鸡;地神不同意,鼠不偷我粮。保佑我六畜平安”。祭毕,男主人要去砍肉,以便制作腊肉;女主人腌制肉品、制作香肠、照料家畜;孩子们则开始愉快地进行各种活动。
“偷”水“偷”菜 早晨起来,小伙子、姑娘们要各自背着水桶到河边“偷”水,去别人家的地里“偷”菜,过程中保持不声不响,不被别人察觉,即使途中相遇也要裝作没看见没听见。因为在民间,人们认为过年有水、菜被“偷”进屋意味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同时也是长辈对晚辈能力、胆量和智慧的考验。
“玩猪脚” 早饭后,父母为孩子准备好煮熟的猪脚、荞粑、米饭以及木勺、小刀等食品和工具一箩筐,由村寨长老带领众多孩子到安全避风的地方开始活动。孩子们分工合作,拾柴的拾柴、垒火的垒火,一会儿支起大锅。待村寨长老宣布活动开始,孩子们开始用小刀剔下猪脚上的肉,用手掰散荞粑,同米饭一起放入锅中。长老点火后翻动锅中食物,待大杂烩炒好后,先向山神献祭,并念诵祭词“在岁末年首之际,‘库史新年之际,请山神享祭,请谷神享祭,保佑孩子们来年吉利、平安”,以祈祷孩子们快乐成长。祭毕,大伙儿争先恐后地开始用木勺盛饭分享美味。
体育活动 吃好后,孩子们开始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男孩子赛马、摔跤、斗牛、斗羊;女孩子拣石子儿、带小孩。
“支尼播” “支尼播”意为搜过年酒喝。这天,村寨里的男人们结对挨家挨户地搜酒喝,直到喝醉后被送回家休息为止。他们的醉闹、说唱,也为年节增加了喜乐气氛。
彝族年第三天
彝语“库史波几”,即送祖日,这天的主要活动是送祖先回归祖地。
第二天晚上男主人要守夜,目的是确保第三天清晨听到第一次鸡鸣,以免耽误送祖的时间。在送祖前,女主人要热好食物先行祭祀。有的人家将祭食分四份,分别放置在神龛上祭祖先,放在火塘右侧慰安主人魂灵,放在火塘左边祭祀五谷神,放在火塘下方祭祀六畜神和奴仆灵魂。这样确保在送祖先的同时,对其他神灵予以安慰,以免他们随祖先而去。家庭成员也要吃一点祭食,意为安魂。
祭毕,主人还要到门外将燕麦倒在马槽里象征喂祖先的灵马,以让祖先乘快马返回祖地,也要为祖先准备一些碎木作为盘缠。全家成员将祖先送至大门口,男女主人诵念“快快赶路回归祖地,否则路上没有同伴,请把平安留下,请把吉祥留下”,保佑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明年彝年再回来享祭。
送走祖先,也意味着年节基本过完。
节后拜年
拜年,彝语叫“觉固”,是彝族年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最后一项活动。各地时间不一,但多在彝族年第三天之后进行。拜年主要是人们之间互致问候,其中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最为隆重。普通人之间拜年要带一些猪肉、猪头、酒等礼品,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要带更多“克勒莫伙”(彝语意为“拜年货”),以向父母尽孝心。同时,父母也要回赠女儿和外孙礼品。
彝谚“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很好地体现了彝族人的热情友好。他们以“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形象地把彝族年与“吃”联系起来,展现他们的爱吃习俗。作为崇尚祖先的民族,彝族年节的重要活动中都贯穿祭祖行为。这样年复一年地传承着民族年的经验,传递著本民族的心理情感。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