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萍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贵州 遵义 563002)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陈新萍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贵州 遵义 563002)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2年至2014年期间某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急救护理组,每组各有45例患者。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急救护理组患者接受急救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评估的时间、急诊抢救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病情的复发率。结果:护理结束后,急救护理组患者分诊评估的时间、急诊抢救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急救护理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方法;常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的一种常见病。此病患者的发病速度快,病情危重[1]。胸痛是此病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此病患者若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救治,其病情会进一步加重,进而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有效的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尽快进行治疗及护理,均可有效地降低此病患者的死亡率。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急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然后比较其接受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将2012年至2014年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急救护理组,每组各有4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组中,有男性25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为47~78岁,平均为(58.6±4.8)岁;其病程为0.5~10 h,平均为(3.2±1.1)h。在急救护理组中,有男性30例,女性15例。他们的年龄为50~80岁,平均为(59.5±5.3)岁;其病程为0.7~11 h,平均为(3.5±1.3)h。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了解其发病的时间、症状及程度。对患者进行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的监测,对其心脏进行听诊,根据医嘱对其进行用药治疗。对急救护理组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快速对其进行安置,为其取平卧位,告知其禁止下床活动。然后,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吸氧治疗,氧流量为4~5 L/min。每隔8 h为其更换1次氧气导管,确保其进行吸氧治疗的时间不超过3 d。同时通知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2)护理人员快速评估患者的气道是否受阻、呼吸的频率、有无脉搏、神志是否清楚。对其进行心电监护,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至少2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方案。3)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使用哌替啶进行治疗,以缓解其心前区疼痛的症状。对于心前区存在剧烈疼痛的患者,可在1 h后为其再次使用哌替啶进行治疗。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的变化情况,及时询问其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同时,遵医嘱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扩张其冠状动脉,减少其心肌的耗氧量,缓解其疼痛。4)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在患者疼痛发作时陪伴在其左右,多对其进行鼓励、安慰。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不良情绪会增加其心肌的耗氧量,使其病情加重,指导其保持心态的平和,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5)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在此之前,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溶栓禁忌症,并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血型的检测。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其是否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患者如果出现了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协助临床医生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处理。然后根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评估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6)待患者的病情稳定且确认其无并发症发生后,护理人员可告知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告知其按时服药,定期返院进行复查,保持大便的通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1)观察两组患者分诊评估的时间、急诊抢救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2)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情况,统计其病情的复发率。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分诊评估的时间、急诊抢救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其病情的复发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救护理组患者分诊评估的时间、急诊抢救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的时间(min)住院的时间(d)常规护理组452.76±0.5854.45±8.2312.67±3.29急救护理组450.61±0.1540.29±6.5110.21±2.59 P值 <0.05<0.05<0.05急诊室抢救的时间(min)
在住院期间,急救护理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其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的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此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如果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救治,其发生死亡的几率较高[2]。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抢救期间,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减少急救各个环节所用的时间,缩短其急诊延迟的时间[3],进而提高其临床抢救的成功率[4]。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
[1] 李洁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临床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1):115-116.
[2] 肖玲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探讨[J].现代养生,2014(6):199.
[3] 谭淑英,刘海艳,程瑶,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22):114-115.
[4] 张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8):139-140.
R473
B
2095-7629-(2017)10-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