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素珍
构建良性互动的学生成长环境
文︳唐素珍
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极易产生心理困惑。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立足学校教育,构建良性互动的成长环境,对学生成长很有帮助。
“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个体成长非共享环境记录表、问题整理档案、联系卡、教育计划和目标、落实记录等。根据学生情况做好个案分析,一般来讲,可以将“心理感冒”的学生分为五类:一是学校适应不良型。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类型。二是强迫型。三是抑郁型。四是焦虑型。五是社交恐惧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各建立一份跟踪教育档案,把学生的问题合理分成若干解决阶段,结合实际调整教育方法,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挫折容忍能力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环境协调、自我调控和目标状态密切相关。给予学生积极关注和无条件尊重,强化其自尊自爱;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机会,教他们学会宽容、理解和爱;开展情绪调控、耐挫力和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的训练,改善学生自我认知,逐渐减少不必要的退缩、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反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走向“自我同一”。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现行亲子关系的协调状态,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可以借助各类教育平台,如家校联系本、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与家长保持沟通,开设公益课程,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质”,缓解他们的焦虑、恐慌心理,正确认识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一是养成教育中的科学“陪伴”。陪“学”,探寻学生学习的触动点,帮助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陪“心”,在学生感到无助、心理脆弱时教师应陪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所缺失的力量,慢慢让他们找回安全感;陪“玩”,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二是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比如,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将自己的情绪和得失先放下,把每一次处理都转化为沟通人际关系的平台,用信任与接纳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付出与宽容,走出投射与抗拒的心理怪圈。三是开展赏识教育。教师要真诚地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善意地批评,正确应用“增减效应”。四是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通过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其社会互动过程,尝试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整自己的目标行为,形成积极健康的“镜像自我”,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路。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