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平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
俞国平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现代图书馆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传统的图书馆图书单一,很多书只藏不借,纸是其唯一载体,图书馆的服务比较简单和局限。新型的图书馆管理应遵循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达到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职能。
高校 图书馆 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当今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现代管理的新形势。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进入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是一个高校总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图书馆不改革,采用传统方法,则会导致无法满足众多高校师生的需求等问题。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应适应社会环境,在系统的思想指导和管理体制下进行。对于新的有效资源的整合,既贯穿在管理的全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在管理的具体细节中。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与时俱进。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改变了,目前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已无法解决现存问题。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图书馆的主体是书,而书最大的用途是用而不是藏。馆员被动的服务,使书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就使得书的价值无法得到提升。
第二,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其对书的认知不完全,无法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人员少,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也影响了图书馆管理。
第三,图书馆的工作单调,枯燥。每天重复的工作,使馆员工作的热情难以保持,没有一个良好的晋升机制,就无法树立竞争、责任观念。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1]。
第四,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读者猛增,管理体制的落后,必会招致师生的不满。高校的改革,使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大增,对图书馆也更加的依赖,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更高了。
第五,当代大学生的借阅,不单纯的是书本,他们更多的是寻求网络资源,希望能更方便快捷的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第六,组织机构不合理。传统的业务流程已无法适应当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传统的管理没有整体观念,人员和藏书分散,管理不到位,书籍信息不能实时更新,对于文献的借阅实在不方便。读者的需求得不到最大程度满足。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网络化图书馆业务的开展,给高校图书馆注入了新的血液。各高校图书馆间以及与地方图书馆间的交流沟通的方式就更多了,其合作的机会也增多了,通过实现资源共享,读者的需求可更大化的满足了。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可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价值。因此高校图书馆除了应具备人性化的服务、科学化的管理以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2]。
第一,创新管理观念。管理创新必须打破原有观念,接受新观念。图书馆要从封闭中心变为开外的场所,由资源静止不动变为资源的动态共享。摒弃“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概念,引进电子书籍。图书馆可适时地组织一些活动,邀请老师同学的参加,互相交流,并对其需求进行记录,从而了解读者需求,不要盲目的追求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对老师和同学有关新书采购的一些要求及其他的意见,要予以接受,这将更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改革的进行。第二,创新管理体制。各部门分工协作。新的管理体制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重视用户体验。第三,创新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应通过库存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的质量和读者的反映来评判。第四,创新管理手段。高校图书馆可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读者喜好。第五,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一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馆员的作用,让馆员认识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主人,并应时刻牢记[3]。二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抱着旧的管理机制不创新,工作效率必然是低的。
第一,借鉴经验。目前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均衡,高校图书馆各有优势劣势。高校图书馆领导人应放开心态,接受批评指正,向专业人士请教,按科学的程序决策,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进步。如,清华大学在这方面的改革做得很好,图书馆领导人也可以多借鉴其经验。第二,调动馆员工作热情。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应科学、民主,允许馆员发言,接受其合理意见。第三,深化认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打破传统观念,积极的有选择的接受新鲜事物,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要符合时代特点,管理创新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管理创新的重点在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空间还很大,还需我们不断的探索。
[1]王维穗.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7):49.
[2]谢卫,张春红.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55~156.
[3]伍娜坚.浅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变革及管理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179~182.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