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岷江流域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艺术研究
——以上游水磨镇紫坪埔水库沿岸为例

2017-12-05 15:29:08陈焱雯梁伟豪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岷江人居生态

桑 茂 李 江 陈焱雯 南 晓 梁伟豪

关于岷江流域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艺术研究
——以上游水磨镇紫坪埔水库沿岸为例

桑 茂 李 江 陈焱雯 南 晓 梁伟豪

由于国家大量修建水库造成了生态环境失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排放和垃圾堆放,影响人们的健康。为更好地促进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公共艺术知识,对岷江上游人居环境进行公共艺术研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人居生态 公共艺术 岷江上游

一、前言

(一)岷江流域沿岸农村生活垃圾沿河堆积严重,生活污水乱排乱放(人为)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地扩建污水修理厂,但是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意识还是很薄弱。生活污水不集中处理,随处泼洒。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现象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资源受到破坏。在岷江上游沿岸,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及紫平铺水库对岷江流域存在潜在隐患(自然)

1933年8月25日,叠溪古城发生7.5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崩塌、滑坡,形成了现在的叠溪古堰塞湖[1]。岷江上游地区的紫平铺水库[2]的修建,不仅对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对下游成都平原存在巨大的隐患,一但叠溪古堰塞湖断裂带再次运动,便很容易对紫平铺水库造成威胁并对成都市民形成安全隐患,对下游成都平原的破坏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三)环保立法宣传不够

近些年来,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却造成了水资源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由于《四川省饮水水源地保护立法和管理现状》宣传力度不够、管理力度不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监管缺乏,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影响了人居生态环境。

二、研究理念

(一)国外环保观念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案例一:克里斯.布思(新西兰)的装置作品《Nga Uri o Hinetuparimaunga》2005年完成后安置在新西兰,汉密尔顿。均用用石头和钢创作而成。作者目睹了太多人类对大地母亲的摧残,有当地人、本国人以及国外的人。因此克里斯想以大地为毛毯,以碎石为外衣,把五根柱子保护起来。此外,碎石也象征着对大地胜景的由衷赞美。

案例二:贝西.达蒙(Betsy Damon)(美)景观艺术家,1996年向成都提出活水公园的创意被采纳,1998年建成活水公园。

成都有一座活水公园,地处成都市中心府河畔,是我国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内容的公园。活水公园主要突出水为重要主题,其中包括人工湿地生物水净化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环境教育中心和其他设施,同时,还加入了四川特有的植被和太阳神鸟,以及四川成都历史文化元素,人们可以看到污水自然恢复到清澈的活水:最佳实践区收集的雨水将进入地下蓄水池,然后通过前处理池一系列的生物和化学沉淀,吸收过程逐渐净化。水从喷泉广场喷涌而出,人们可以与泉水互动,体验死水变活的别样乐趣。

(二)岷江流域上游公共艺术研究

综合国内外环境学家及艺术家对人居生态环境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我们将在岷江上游规划布点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以绿色环保公益宣传为落脚点,本着“河流生态化、生态公园化、公园艺术化、艺术景观化、景观功能化、功能市场化、市场多元化、多元有序化。”的创作理念,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宣传方案。做到处处有看点,时时受教育。把生态环境教育做到每村每户,帮助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可以采用的创作方式包括用马赛克材料来镶嵌壁画、装置制作、插画宣传册等。同时把汶川羌民俗文化聚集在河流沿线,形成文化长廊。不仅能够提升地区民族文化精神,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能宣传绿色生态环保建设,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沿线生态环境有效的改善。此外也可为公共艺术专业发展做进一步推动作用。

三、研究策略

(一)公共壁画艺术在人类环境中的调查研究

我们采取壁画艺术的形式来宣传如何更好营造人居生态环境。首先我们针对岷江流域两岸村民进行“零排放”生态农村建设进行宣传。将这种生态家园闭合循环系统通过墙绘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村民更易于理解,加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更加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次我们把自然生态环境做成马赛克小样分发给村民,一方面宣传教育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以一种有趣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墙绘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参与塑造城镇形象,促进人居生态环境的文明发展。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空间中,环境的好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更应该使用一种放松的艺术形式去表达理念,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二)装置艺术在人居生态环境中的研究

装置艺术在公共艺术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别于雕塑的整体性,装置艺术有它独特的魅力。传统的雕塑材料,创作手法局限,而装置艺术可以承载所有现阶段能够运用到的材料及语言。根据上文中提到的人为水体污染事件为出发点,运用回收易拉罐材料,由项目组成员梁伟豪等集体创作的公共装置艺术作品《倒计时》来表达对于这些破坏性做法的批判,同时也警醒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插画宣传对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影响

我们通过插画形式来表现理想的生态环境,将这些图片放在宣传手册上进行宣传,以理想的生态环境与现实的生态环境作对比,从而更加反映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以及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完善水资源保护的立法,主要对农业、林业、水土、工程措施方面得到完善,以促进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于生物系统的这一连带关系,只存在于社会还有精神文化方面。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作为现在世界上各国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作为文化工作者,在文化方面上,艺术这一领域在这方面也发挥了相关重要的力量。河道的整改是不困难的,只要人力物力资产达到一定时间内的治理是完全 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出在人们自己身上的,如果从理论上面来说人们不了解环境这样的构造是很难解决问题。

在前边的段落中我们提到过一些例子。最重要的是当地的居民生态理念的改变可以通过更加趣味的形式来对他们进行更好的交流方式,人民对于艺术的理解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同一个层次可以去解读这些艺术的,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让当地居民来接受和理解我们的这一系列做法从而对于生态水资源的建设和规划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而不再是和以前一样的观望。通过制作装置来和当地居民来进行一系列的接触做出一个交互性的艺术。

最后对于岷江河流域附近的环境和生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考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我们规划了一些总体的思路:为更好地促进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公共艺术知识,对岷江上游人居环境进行公共艺术研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构建岷江河流域生态文明公共艺术系统。

[1]四川地震局.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M].成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王兰生等.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

本文系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岷江流域上游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公共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13041。

桑茂,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学生;李江,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系系主任;陈焱雯,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学生;南晓,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学生;梁伟豪,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学生。

猜你喜欢
岷江人居生态
岷江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岷江行(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06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阿来研究(2018年1期)2018-07-10 09:39:08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9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廉政瞭望(2016年13期)2016-08-11 11:22:02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