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故乡
——解读电影《布鲁克林》里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

2017-12-05 15:29:08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艾丽斯布鲁克林泳衣

唐 棠

何处是故乡
——解读电影《布鲁克林》里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

唐 棠

小镇姑娘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却不知道都市的美妙只是它的残酷的另外一重侧影。而每一个选择了异乡的人,都注定了从远走的那天起,就会和故乡产生一种难以安放的纠葛关系。电影《布鲁克林》改编自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爱尔兰小镇姑娘艾丽斯离开家乡,独身前往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闯荡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珍爱与痛失的故事。本文将通过爱尔兰小镇和美国纽约两个地点以及艾丽斯的两份爱情,从多元文化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作品。

异乡 文化冲突 文化认同 救赎

一、不同的餐桌 不同的文化

《布鲁克林》这部影片中展现出很多和文化有关的细节。譬如,多次出现的餐桌对话。餐桌文化里所包含的礼仪、着装、用餐时讨论的话题,以及这些话题的引入展开等,都是一种社会氛围、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的体现。

在电影开头的画面里,爱尔兰小镇姑娘艾丽斯和她的妈妈、姐姐坐在一起用餐,画面色彩安静又条理十足。姐姐穿着米白色的衬衫和针织衫,而艾丽斯和妈妈都身着纯色的暗绿薄毛衣。一切都给人以干净雅致、井井有条的印象。这是一家相依为命的母女,她们用餐时的话题围绕着艾丽斯将要远行的行装进行,可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隐忍。甚至可以看到妈妈几次欲言又止,用试探的眼神观察形势的细节。这是一个典型的爱尔兰小镇家庭的缩影。她们的餐桌就是她们的文化的缩影。她们内敛、克制,即使在面对自己最亲最近的人时,也小心翼翼。她们的着装干净柔和,却相对保守。她们的言语谨慎,措辞考究,并且音量很低。即使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长久的别离时,她们都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感情。这一切都像爱尔兰的风景一样恬静闲逸,却在不知不觉中透出一丝疏离。爱尔兰本是古老的凯尔特文化发源之地,自古以来是文艺青年聚集区,然而多年以来爱尔兰的文艺创作一直离不开出走与逃离的主题,慢慢形成一种爱尔兰式的“走出去”亚文化。不管是这餐桌前沉默又小心翼翼地母亲还是影片中刻薄乃至歹毒的杂货店女老板,她们作为爱尔兰封闭守旧的象征,成为年轻一代出走的理由,也形成“找不到出路的爱尔兰的文化焦虑”。

第二个餐桌的出现是艾丽斯在异乡布鲁克林的第一餐,也是影片第一次正面介绍艾丽斯在纽约的居所情况以及她身边的人。其后,这样的餐桌描绘还出现过三次。这几次的影像里,可以看到一个轻松热闹的就餐过程,亦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艾丽斯在这一过程中明显的蜕变。从最初连言语都稀少甚至木讷的状态,到后期的谈笑风生,应对自如。房东太太严厉直白,言辞犀利。同室的女孩们活泼俏皮、作风泼辣、开朗自信。她们的穿着相对大胆性感。衣服的颜色艳丽,款式新潮。譬如,当身着浅蓝紧身短袖、戴着耀眼的珍珠项链的戴安娜在餐桌旁肆意快乐地逗笑时,房东太太厉声训斥了她的“轻浮”。这就是美国热闹的、突破常规的、不再拘谨的餐桌文化。在这个新兴的城市里,一切都朝气蓬勃,不拘一格。它突出人性的独立,倡导自由意志。布鲁克林是移民聚居区,这里的一切都是时髦和冒险的。最重要的,这里为艾丽斯们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可能。

第三个餐桌是托尼家的餐桌。这是托尼第一次带艾丽斯回家见父母。托尼来自意大利,他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在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家庭。家庭成员众多,是儿女成群的大家庭。这段餐桌描绘也可以说是这部影片最让人忍俊不禁、也最让人感觉到家庭温暖的一段。托尼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们家人向来不喜欢爱尔兰人”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尴尬反而令人捧腹不止。不断坏事的小家伙,被带离餐桌不久后返回,不情愿地对艾丽斯说:“我是白痴”,结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脑袋,又补充了一句:“我是一个粗鲁的白痴”,简直是笑点不断。而这样的有趣又美好记忆要归功于意大利人乐观好客的文化。意大利文化包容、多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依靠。他们的家庭氛围融洽团结、平等自由、宽松愉悦,而这一切的温暖美好看似偶然,却是文化积淀的瑰宝。

二、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认同

导演郑晓龙在拍摄《刮痧》时曾说过:“不同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任何一种文化生命力旺盛、可能继续发展的基础。”在《布鲁克林》这部影片里,艾丽斯作为一个爱尔兰移民,在认识意大利移民托尼之前,她从未吃过意大利面,她便向室友姐妹学习“怎样更优雅地吃意大利面”。这一细节描绘很生动,也很感人。后来在托尼家,托尼妈妈注意到艾丽斯“专业”吃面条的样子,忍不住问了她在哪儿学的这么吃意大利面。食物是文化的载体,在面对陌生的意大利食物的时候,艾丽斯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愉快积极地接纳并熟悉了这种食物,或者这部分文化。同时,这也是影片的一种暗示:唯有像艾丽斯这样包容和认同不熟悉的东西,或者进一步说,敢于吸纳并尊重一种全新文化,才有可能在纽约这个世界都市里生存生活下去。

是的,食物是文化的载体,若未尝过其味道,那对其文化的了解可谓不甚了了。其实关于食物的话题在这部影片同样的段落里也一再被提及。爱尔兰人没有吃过意大利面,意大利人也对爱尔兰饮食了解甚少。托尼的爸爸这样问艾丽斯:“你们在爱尔兰都吃什么?爱尔兰炖菜么?”在意大利人的心里,仿佛爱尔兰人只吃“爱尔兰炖”。在这个细节里,可以看到,这两个虽同属欧洲的国家,却对彼此不甚了解。在托尼小弟弟的心目中,爱尔兰人都不是好人,除了爱欺负别人,外貌的特征就是红头发和大粗腿。

而另一极具文化吸纳和认同特征的细节出现在影片关于泳衣和海滩的描述里。艾丽斯第一次和托尼去海滩玩儿,却没有泳衣。帮助艾丽斯选择和试穿泳衣的美国女同事很热情,在试衣间很自然地提到关于身体隐私的种种,甚至接触到了艾丽斯的身体。本以为这些看起来也许尴尬的瞬间会让来自守旧的爱尔兰小镇姑娘大惊小怪、窘迫不堪,却不曾想,艾丽斯很自然大方地接受了美国女同事的建议,令人刮目相看!这一次美国海滩戏水让艾丽斯记住了美国人把泳衣穿在裙子里面的便捷方法。在影片后期的爱尔兰海滩,艾丽斯表现得完全像一个美国人一样,大方从容地褪去外衣,露出时髦漂亮的泳衣。这让裹在毛巾里换衣服的好友惊叹不已:“这是美国人的方法吗?”艾丽斯回答:“是的!这样很棒,是吧?”这一刻,虽然艾丽斯身处爱尔兰,但她从骨子里已经是一个和美国文化交融的爱尔兰新移民了。她的爱尔兰家乡已经离她远去了。

三、结语

《布鲁克林》讲述的故事是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故事。在爱尔兰连工作都要看人脸色的艾丽斯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到纽约布鲁克林工作的机会,漂洋过海走进大城市,开始新生活。朋友、爱情,被真诚、谦逊和包容的她一一收入囊中。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艾丽斯对故乡、对梦想、对家庭以及对爱情复杂的心情、期许和焦虑,都在异乡各样的人群、各样的文化中发生了碰撞,并最终克服冲突、成功融合,展开了她美好明媚的新生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李小丽.全球化的影像旅行—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任凡.《布鲁克林》:文化焦虑下的”成功梦”?[N].北京:北京日报,2016-3-10.

[4]小玄儿.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北美新片《布鲁克林》漫谈Mtime时光网[OL].2015-11-28.http://movie.mtime.com/165387/reviews/7933208.html.

[5]郑晓龙.刮痧:寻找人类的家园[N].北京:中国电影报,2001-3-01.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

唐棠(1979-),女,四川成都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和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艾丽斯布鲁克林泳衣
布鲁克林成长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4
泳装进化论
布鲁克林高地顶楼住宅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8
理想泳衣,量身打造
健康女性(2017年6期)2017-08-01 15:55:38
简约泳衣不简单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37:50
戴墨镜穿泳衣的冬日
少年科学(2015年1期)2015-08-12 04:05:42
琴缘(上)
《另外那两位》中的“凝视”和“自我”
笔友
意林(2005年12期)200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