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居蕃唐人生活境况探析

2017-12-05 15:29马青芳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马青芳

唐诗中居蕃唐人生活境况探析

马青芳

河陇自古为华夏边陲,边线绵延,战事频繁。唐朝在河陇设陇右道和河西道,用以管理西北边防。唐代河陇地区与唐对峙的主要为吐谷浑和吐蕃。长期以来,唐浑、唐蕃、蕃浑之间争战不断,边地军民饱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的战事多呈败绩,数量不菲的唐代军民因此沦陷于吐蕃。这一历史情况,在唐代诗人笔下得到了真实反映。

唐朝 吐蕃 居蕃唐人 唐诗

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龙朔三年(663)吐蕃大军占领吐谷浑,对陇右构成严重威胁。从此以后,吐蕃北面边境就直接与唐朝相接。之后的三十年中,唐朝与吐蕃以青海日月山为主战场展开拉锯战,以唐军胜仗为多。安史之乱后,唐朝渐见颓势,吐蕃乘机加大了对唐边境的进攻。从肃宗至德元年(756)到广德元年(763),“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右衽”。(《通鉴》卷二二三)唐蕃交战开始后,很多唐军将士陷落于吐蕃。尤其在唐中后期,唐蕃年年交战,唐军频频失利,将士陷没于吐蕃的数量更是难以数计。

元稹是中唐著名诗人、小说家。他的《西凉伎》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凉州昔日的繁华与沦陷后荒凉。“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凉州是唐代边地重镇,人口密度大,物产丰盛,城市繁华。被吐蕃攻陷后,“河湟忽尽空遗丘”、“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西凉之道尔阻修。”凉州城满目荒凉,丘茔累累,道路阻断。可谓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王建是生活于唐代大历年间的著名诗人,曾“从军走马十三年”。他的《凉州行》一诗,反映的也是唐蕃战争带给普通军民的苦难。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诗歌中的凉州,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边头州县尽胡兵”,唐军抵挡不住蕃军进攻,只能“别筑防秋城”,导致“万里人家”失陷吐蕃。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从两个角度揭示了唐与吐蕃战事的局势:第一,唐蕃战争频繁,“年年旌节发西京”。吐蕃在军事上占尽优势,唐军应敌不力,居于守势,唐朝军民沦陷于吐蕃者为数众多。第二,很多边地女子被吐蕃劫掠,沦没蕃地生儿育女,就有了吐蕃中“一半生男为汉语”的现象。战争多、人口沦丧多、唐女遭辱多是此诗情感激愤的现实缘由。据《新唐书•吐蕃传》载,仅贞元三年,吐蕃在吴山、宝鸡劫掠壮丁,又在汧阳、华亭掠男女万人。贞元四年五月,吐蕃骑兵掠泾、邠、宁、庆、鄜五州军民数万。由此可知王建诗歌所言不虚。

《沈下贤文集》记载:“自轮海以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这种没蕃唐人数量很多,至少有几十万人。吐蕃对他们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的政策。吐蕃在军中另设汉人营,但千户长、小千户长等军职均由吐蕃人担任。在战争中被劫掠的汉人往往沦为奴婢,地位卑下,生活凄惨。

晚唐时期的杜牧,其作品往往表达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的《河湟》一诗以中唐后青海河湟地区被吐蕃占领为背景,回顾了唐朝曾经的收复主张,流露出对没蕃百姓深切的牵挂。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元载曾担任西州刺史,宪宗朝官至宰相,曾筹划过收复河湟具体措施,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重视,但未及实施就臣死帝殁。之后直到晚唐,唐朝甚至无暇顾及河湟,江山颓势难挽,只能眼睁睁看着寸土寸金的国土被吐蕃长期侵占。诗歌回顾这段历史,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杜牧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丧失国土的结果:河湟百姓被迫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是哪怕白发满头仍然心系唐朝;唐朝达官面带笑容,听歌赏乐,哪怕是来自西北的《凉州曲》都无法触动他们国土沦陷的羞耻感。一边是遭受蹂躏,一边是极尽奢华。对比中揭示了河湟沦陷后唐朝的不作为,也指出了唐朝国运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杜牧用“闲人”指称唐朝文武大臣,愤怒、鄙夷、憎恶之情显而易见。用“白发丹心”形容没蕃百姓,痛心、同情、爱护之情彰显无遗。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作《河湟有感》云:“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音。”“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曾是唐军后方大本营,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河湟百万民众也因此沦陷于吐蕃的统治,与中原“隔断”日久,大多能熟练使用蕃语。很多没蕃唐人被强征到吐蕃军中,与唐军作战,甚至驱赶他们站在城头用汉语跟唐军骂阵。司空图将国土沦陷后河湟百姓的屈辱生活用极尽形象的细节传达刻画,痛彻心扉的感触难以言表,几近绝望崩溃的边缘。

但同时,吐蕃由牧业区进入河陇农业区后,逐渐适应了由牧而农的生活。敦煌曲子词中,有一篇题为《赞普子一首》的吐蕃人诗歌:“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日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语言雅俗相间,形式质朴,表现出汉族文化的浓厚特色。可见在吐蕃占领河陇时期,客观上造成了蕃、汉、浑、羌各族杂居相处的局面,民族间互通婚姻、互通语言,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进程。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马青芳(1965-),女,回族,青海人,硕士,广东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