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瑜龙
社会文化探析
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
郝瑜龙
从 1844 年夏至 1845 年春,仅仅半年时间里,马克思针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批判,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几个维度,即从现实的人出发、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圈定了对人的本质的基本看法。这使人们全面深刻的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了新的诠释。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 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学说,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对人的认识,不管是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都没有从人本身去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批判继承,提出了“人的本质”学说。
黑格尔从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劳动的过程,把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把对象化看成了去对象化。“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虽然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认为自我意识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在黑格尔“去对象”化以后,也变成了人脑中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是着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这仅仅只能在臆想的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现实中这些界限依然存在。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自然界是人首要和根本的依赖对象,因而人的本质首先在于它的自然属性,即人是一个物理的、有血有肉的实体,并进一步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仅仅停留在理论本身,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来观察人们;因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做是抽象的人,而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的人自身上。“也就是说,除了被理想化了的感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的什么关系。
从 1844 年夏至 1845 年春,仅仅半年时间里,马克思针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批判,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根据马克思的看法,黑格尔把一切“去对象”化以后,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脑中无所不包的实在;费尔巴哈虽然揭示了黑格尔的秘密,但是并没有认识到人是现实的人,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来观察人们,仅仅停留在了理论本身,也是处于在抽象了的人精神领域中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首先必须从“人”出发,而“人”不是精神的、意识中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人,即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下从事实际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人。这就直接脱离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范畴,将人从抽象的精神领域拉回到了人本身,使人把焦点集中在自身的发展上,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实践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领域。也就是说,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要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从个体的特殊性引伸出普遍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每一次的社会及人们观念的更替都离不开现实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的因素,在现实中的个人,他们会受到自己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不是人脑中观念的制约,人脑仅仅是是意识产生的源泉,人本身是意识的载体,意识、观念等由现实中的个人产生,离开了人本身,意识也将不复存在。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新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的人们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此时新的观念也就产生。也就是说,是现实中的人推动了观念的产生,而非是观念推动人的发展,更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认识。
其次,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单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于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意识、情感和爱,将单个人理解为单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写的存在物。即马克思所说的:“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因此,费尔巴哈的整个的人的本质思想,都是抽象的。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人的不同分工、活动及形成的社会关系才能区分每一个个人,将人的本质归结在现实性上。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主要是考察家庭、社会、国家等等,随着分工的细化,社会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了宗教、职业、政治、经济、文化等。这些关系好比一张大网,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经纬网上的一份子,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本质。
总之,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根本上没有逃脱思辨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精神的、思想的产物;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社会关系出发,肯定了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4]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哲学研究,2015(5):5~7.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郝瑜龙(1990-),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在校研究生,硕士,长安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