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绒启西
浅谈如何提高牧区学生的汉语水平
呷绒启西
汉语是我们中国的通用语言,学好汉语是我们藏汉两个民族间思想交流的前提和保证。在我国四川一些藏族地区,受环境的限制,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不足,水平严重低下。本文是我在从教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存在的问题及汉语能力的培养进行的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见解。
牧区学生 汉语 兴趣 因材施教
说起汉语文,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文的教师,所以在牧区教汉语文真的会感觉到有一种另类的压力,首先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接触汉语的机会也比较少,对于用汉语连沟通都存在问题的牧区小孩来说学习汉语真的有些不少的阻力,对汉语老师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提高牧区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及重视更能提高他们的成绩。
首先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语文之“语”,义为“公正的言论”,“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那么汉语简单的来说就是汉族人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语言可以称为国语。 作为少数民族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母语的汉语?汉语是一种中国语文。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地方语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找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学习汉语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们牧区的孩子们除了母语藏语外要重视起汉语,学习汉语做好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的准备。
藏族是汉族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bod)”。藏族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藏族又有不同的称谓: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境和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地区的人自称为“安多娃”。统称为“博巴”。这是根据居住的地方来分别名称,另一方面根据藏族的生活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靠种地维持生活的叫农区,另一种就是我提出的牧区,靠养家畜来维持生活的藏族,在每个地区可能都会存在这两种,此刻指的牧区学生还是针对自己所在四川甘孜石渠县的牧区小孩,纳闷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开始,石渠,是四川海拔最高的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平均海拔为4250米。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幅员面积25141平方公里,草地面积约占90%,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全县辖22个乡(镇),168个行政自然村。生活着18个原始游牧民族,被称为太阳部落。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为雅砻江源头。石渠是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能感觉到生活条件也好不到哪里?这样一来我们所指牧区学生的学习条件也是有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汉语的机会就少,在家中习惯用藏语的他们,学起全然不知的汉语有很多的障碍,首先就得能听,能说,要能听就得有机会听得到,要能说就得要有说的机会,那么这些都应该从哪里开始?仅仅只是上节语文课吗?
老师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藏族的学生学习汉语时着发音及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即便听懂老师的问题会回答也没有那个胆。如:(1)学生在用汉语交流时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说的话一时表达不出来,更不敢表达出来,一般保持沉默不愿开口,有些学生即便开口也表达不清楚,不敢尝试,不够自信。(2)表达时用不对词语,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3)学生们的见识本来就不广,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极差,更多的注重字的发音等基础的问题上。(4)对于藏族牧区的学生来说,本来就缺乏语言的环境,如果不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很难有所提高,但现在大多小学生都对汉语有所欲望。因此在课堂上让他们多说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但更多的还是下来自己要多去练习和接触才好。(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还是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家长的督促很重要,恰恰牧区的好多家长的思想停留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观念,因为家长自身不懂汉语文,有些就不会注重,就被忽略了让学生感觉不到汉语的重要性,让孩子也卸了下来。 除了口语表达上的缺乏更为严重的还有会说的发音不准。
好多汉字的发音都使用同一个音调,部分前后鼻音、阴阳上去。好多简单的汉语表达,经他们的口却说得绕口而复杂,错词病句也司空见惯。如:在说话或朗读都不分声调,不注重声调的区别带有藏语口音,例:变化发音成(biàn huá)画画(huá huá)登这样的发音出现次数较多更是普遍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接触的少导致对这个语言的习惯的了解的少就出现一种倒装句,汉藏语法的差异。汉藏语两者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但是在词序上有宾述和述宾的差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装句。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学习汉语拼音会更加困难;母语和汉语的思维不同,如汉语中的“吃饭”、“写作业”,藏族的牧区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容易说成“饭吃”、“作业写”。他们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思维,而汉语教学是用汉语思维,不仅造成汉语文听、说、读、写的困难,还极大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自认为出现这样基本错误的原因根本还是客观原因限制着他们,听到的机会少,说的机会更少,因而导致一种口音及语序的问题,这又该怎么去解决?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兴趣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在以后的学习和社会中可以慢慢培养的,这样一来学生到学校不是一贯的灌输,而应该先让学生觉得学校时一种乐趣,学生对休息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尤其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前提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你的教学才有成功的前提,那么怎样提高牧区学生的兴趣呢?(1)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在教的同时让学生要有一种崇拜的心里去渴望学到老师所拥有的知识,从而发现学习汉语的一种乐趣和可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又能主动学习,老师不是替学生去完成一切,只起一种引导的作用,告诉学生最简便,最有用的方法,吃呢各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组织者。例如:分析一篇课文前,看图片让学生有种迫切想要了解的心,之后老师可以再他们还不认字的情况范读给他们听,这样他们就有思考的空间,接下来就可以问些有关课文的问题可以了解自己学生的理解能力怎么样?老师可以适当的提醒或是引导等。对于像这样连听都是问题的学生,我自认为作业留些有关听得动画片等较为真实,也能把作业当成是娱乐,兴趣中提高,学习汉语不仅在学校带回家中时刻能有所接触,这样对孩子留下的印象要更深刻些。(2)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班里的每个学生的成绩,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要关注在关注,这样一来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们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渴望和兴趣,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信赖的老师,而不是让学生仅害怕的老师。如:在上课时注意说话的方式,多用鼓励的方式去跟孩子们交流,让学生觉得会多一种语言的好处,被老师称赞,的同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多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们的信心。(3)老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让自己上的课堂主体让学生来担当,让学生的潜能力发挥出来老师去更多的了解学生,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主要是要创造学生用汉语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有尝试的心里,敢于说话,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乐趣,不断地说,这样才能更真的的了解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梦中程度?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回答,语文下课后多用喊去交流,跟老师多来沟通,放学回家试着学习电视里的话语,这样能让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就越多就越能和生活挂钩起来,融入到平日的生活中,学习汉语起来就比较简单些。
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为从小只接触到自己民族的母语,在母语有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下学习第二种语言时有利有弊,通过一种语言学些另一种语言,但也会受一点限制,再加上平日的生活中接触到汉语的机会少更别提去运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形成的本民族的环境和习俗,语言等和所要学的汉语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他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硬套在所学的汉语言上。因此,牧区藏族的汉语教学体现着一种整个教育的提高和社会生活得一种表现。因此在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过这样几种方法(1)听,基本的听力练习,老师在课堂上从藏语讲课慢慢进入双语教学,在有一定的接触上老师渐渐进入全课普通话进行,这样学生能间接性的接受这门语言,从课堂上听懂老师的话开始,走入生活听懂社会基本用于,在慢慢介入电视去了解更多的汉语来提高自己的汉语听力,有了听力学起说来就要简单些。(2)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带入一种尝试的心态,一名牧区学生从完全不知走到自己尝试,带有一种恐惧和害羞的状态下老师起引导作用,让孩子大胆说出来,听老师说话,学老师说话,渐渐的学说自己的话,让还允许说错,更允许纠正,这样让孩子有一种兴趣产生更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学完后的成就,让孩子有自信更要让孩子有展现自我的欲望。(3)学,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客观条件都有限,听说会了不像外面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正题,而他们还要走一段过程基本的听说有了一定的基础的同事他们还要学会“学”由于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对于学习汉语这个问题他们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学?他们认为教了拼音,一直认为拼音就是主体,不懂得拼音知识学习汉语的工具,所以这时候老师就开始讲怎么学了?主体是什么?该记住什么?适当的学起来才有效。(4)教,这时我才发现这里的学生不能和外面的学生做比较,教自然也就不能跟外面的相比这样一来,我们的教液氧讲究方法,从实际出发,说的好九阳看学生掌握的成都去教,盲目的赶进度也不好,无畏的重复也不行,这就得因材施教,看学用教。这样一步步才能进入读写,所以针对牧区的学生学习汉语需要用较长的事件,较多的办法,需要耐心,更需要责任。
总之对于藏族牧区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是个巨大的工程更是长久之战,所以我自认为学好汉语,提高汉语水平,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需要客观的条件,环境的支持来每时每刻去努力提高。
[1]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宋会霞.藏族学生如何学好汉语[J].时代报告,2011(9).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CX2017SP233。
呷绒启西(1992-),女,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翻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