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彭砚淼
为你燃起“小宇宙”
文/本刊记者 彭砚淼
杨志根Yangzhi Gen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第五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单,决定继续聘任及新聘任第五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期3年。8名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专家受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传播团队成员50余名。
自2013年组建首批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以来,在各类主题宣传日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动员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开展多次系列科普活动。各团队面向未成年人、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人群,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技周、世界环境日、全国科普日活动周等主题日开展大量讲座、科普展览等科普活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全国各地积极宣传我国海洋国土与资源状况、地球物理与遥感技术,解读地震灾害、环境污染等社会热点话题,大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呼吁公众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做出了贡献。
杨志根在长艺名家讲坛作科普讲座
拿到这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单时,毫无意外地,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杨志根。
杨志根是我国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专家,在天文地球动力学与空间大地测量、冰期后地壳反弹对地球自转变化和地极长期漂移的影响、海洋潮负荷对空间大地测量的改正影响研究、太阳系天体的轨道运动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研究、毫米精度VLBI测地学理论模型改正推导与数据处理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曾首次利用金星大气环流资料与金星重力场资料研究讨论金星目前逆向自转的可能形成机制。在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包括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GPS和人造卫星激光测距(SLR)观测资料研究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测地学形成机制方面,杨志根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这些普通人看来高深到“不明觉厉”的领域里硕果累累的杨志根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40组射电天文委员会会员,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委员,上海市天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但拥有众多闪亮学术头衔的杨志根却不是一个在云山雾罩象牙塔里困囿着的科学家。
早在2014年,杨志根就第一次被中国科协聘为全国地球与行星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时间再往前翻,2007到2010年,在开展中欧伽利略卫星导航任务工作期间,杨志根应邀来到新疆石河子高中,先后给数百名在校学生作了以“外星生命探测”为主题的科学讲座。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太仓明德中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大学、上海科学社本部……从华南到华东,从中小学到大学,杨志根造访了70多家单位,作了200多场科学科普讲座,累计听众近2万人。
纵然科研工作紧张忙碌,杨志根准备的科普讲座主题却总是那样丰富多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杨志根
面向初中低年级学生、小学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童年的梦想就从关注星空开始”讲座给孩子们讲述天文科学故事与天文科学发展史,介绍月球、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人类现已看到宇宙的最远距离,如果宇宙中有外星生命存在,它们居住的星球离地球有多远……采用互动与讲解穿插进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宇宙中的天体,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了解到了解,最后能达到大声互动与回答的现场效果。
仰望宇宙天空,令人类产生无限的思索与遐想:宇宙有多大?地球人在宇宙里是孤独的吗?宇宙中还会有外星生命吗?我们到哪里去找外星生命?外星生命离地球有多远?外星人真会与地球人建立联系吗?为初中以上学员,杨志根设计“外星人你在哪里?人类探测外星智慧生命的历程”讲座。
浩瀚深邃的苍穹深处,茫茫无边的宇宙之中,我们来自哪里?又会归于何处?杨志根为高中以上学员设计“火星生命与系外行星探测与进展”讲座,概要性介绍了太阳系、银河系、宇宙,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国际对火星生命与太阳系外行星探测的进展、成果、未来计划。研究结果表明火星曾是个水体覆盖的世界,也曾有过生命,而今的火星为何是荒漠一片?讲座组织学员针对人类移居火星的可能性展开讨论。
嘉定二中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杨志根在厦门大同小学与同学们互动
杨志根在福建观音山音乐学校给学生们讲外星人的故事
杨志根在厦门松柏小学为孩子们作讲座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约280ppvm增加到目前的400 ppvm以上,碳排放加速了地球升温。全球冰盖、冰川正在大规模消融,很多物种正在走向各自的灭绝。气候变暖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刻不容缓。“碳排放、地球增温与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讲座介绍了近百年来全球碳排放趋势及由此引起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增温趋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卫星对地观测情况,以直观形式鼓励并促使学员建立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
除了开办讲座,杨志根还积极参与到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工作中去。他曾担任2009年长三角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地球空间组项目评审,2011年3月受第26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之邀,担任该届大赛地球空间学科组评审专家组副组长。同年,受邀担任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特聘专家,负责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区、县分社和学校分社的项目辅导与总体进度指导。之后又受邀担任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地球空间项目的专家辅导组组长,组织有关专家对上海地区各分社创新班项目开展辅导并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多次为学生作创新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辅导讲座。
2011年至今,杨志根一直担任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特聘专家,负责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校与区县班项目的辅导及相关的工作。深感责任重大的他,工作中努力做到对每一个班的每一个学生项目都落实到位,力争不让任何一个有潜力的项目掉队。保证每个班的辅导进度,组织各专家完成项目的培育工作。在此期间,杨志根还组织并听取专家对辅导项目的意见,联系有关学校科技老师做好项目的后续工作。
自担任特聘专家,杨志根的足迹遍布上海地区东西南北20多个学校、科技创新班和部分青少年机构(包括普陀青少年活动中心、松江青少年活动中心、闵行青少年活动中心、徐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围绕如何开展创新研究作辅导报告,并应邀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本部先后多次对部分出国参赛高中学生项目进行辅导与评审,受到了多方好评。2014年,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成立理事会,杨志根荣膺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学种子服务中心理事会成员。
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传播,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多年来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加速培养、提高社会人员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素养,努力完成国家在这方面的长远计划,2014年初次被中国科协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杨志根一面继续做好常规的科学传播工作,一面参与并组织来自地球物理学、天文学、海洋科学等领域的专家每周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及其青浦分校开展天文地球科学选修课、讲座。截至2017年10月,该选修课讲座已进行60余次。杨志根要求课程和讲座需体现科学的动态与发展,要让学生知道某一方面科学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
此外,杨志根积极推荐、鼓励和组织来自上海天文台、上海地震局、上海气象局和海洋学单位不同专业的研究员总结研究成果,安排合适日期作科学传播讲座。如此一来,既开发、开放了优质科普资源,又能让更多的研究员有机会去做科普。
PM2.5,碳排放与全球变暖,引力波,暗物质、暗能量,全球气候变化与突发性气象灾害,嫦娥计划与深空探测,当涌现的社会热点涉及科学问题时,杨志根和他的同事们会及时考虑安排有关领域专家作讲座。为充分利用好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基地的优质科普资源,每学期杨志根都会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及其青浦分校安排一次由佘山观测基地老师主持的天文观测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不要小看科普工作,也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一个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
习近平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中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而对于杨志根来说,近三十年来坚持科学普及工作,既是身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也是自己的兴趣。目前,他还应邀担任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技(科普)专家、上海市普陀区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杨志根说:“现在的孩子不是对‘外星人’‘地球和宇宙之迷’等主题特别感兴趣吗?我就给他们讲地外智慧生命的探索、地球撞击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太阳系空间探测,再到讲授普通球面天文学、普通天文学与天文地球动力学,进而给研究生作围绕现代天文地球动力学、高等球面天文学、空间大地测量学的高级科普教育。和这些小朋友、大朋友们坐在一起畅谈宇宙星空、天文地理,在年轻明亮的瞳孔中点燃一个个探索未知的‘小宇宙’,我觉得非常快乐。”
因为热爱科学,所以要把这份热爱传达给更多的人,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