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司候
一位老年女性自訴全身是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胃痛等等,每天吃大把药,不仅效果不好,脾气也不好,经常唉声叹气,动不动就生气。
听过她的倾诉后,医生估计她是因为久病有了继发性情绪障碍,建议她做个心理评估,结果抑郁与焦虑都达到中度以上。予以心理疏导与服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后,不到一个月,情况明显改善。
一个人一旦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仅要终身服药,而且长期形成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也需要发生巨大改变,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有关。焦虑紧张时,这类物质浓度会增高,时间一长,会使血压持续升高。有时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对于糖尿病,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液内肾上腺素含量上升,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因而失眠、紧张、心中不快等心理因素最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
患慢性病的老人容易产生以下几种病态心理:
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此状态多在疾病发作缓解后出现,别人低声说话,会认为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等。
恐惧和疑虑 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病人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疾病本身,有时是因为工作忙而造成的紧张气氛,或一时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而引起的焦虑与恐惧心理。
行为退化或过度依赖 老年患者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如果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最好是请专业心理工作者给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者,必须同时接受相应的药物与心理治疗,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