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变革路径

2017-12-04 07:18:46彭雨晴刘玉萍
传媒 2017年22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主持人口语

文/彭雨晴 刘玉萍

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变革路径

文/彭雨晴 刘玉萍

媒介融合是科技变革、互联网发展、移动终端融合综合作用的结果,已渗透到大众传媒的各个领域,给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本文从互联网思维、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个性化、跨屏播出能力、口语传播能力等角度入手,探讨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变革。结合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须守住核心竞争力,同时拓宽泛媒体、泛口语传播能力的人才培养路径。

媒介融合 播音主持教育 人才培养

当前,传统的大众传播渠道正在进行深度转型,这一转型表面上是用户接受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深层上则是科技变革、互联网发展、移动终端融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媒体自诞生起,就是作为媒介融合体而存在的,其从内容生产到渠道经营都呈现出全媒体景象。而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变革眼下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报纸、广播、电视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方面走向立体的媒介融合之路。受此影响,目前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构等层面都需要适用媒介融合的传媒生态演变,尽快明确变革路径。

一、媒介融合进程中教学模式的发展滞后

1.传统媒体播音主持人才趋于饱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须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改革创新,一方面,传统媒体播音主持人才的相对饱和与新媒体领域播音主持人才的岗位空缺,决定了播音主持人才必须在技术、内容生产等层面与新媒体接轨,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变革的接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正在开启媒介融合进程,人才需求集中在能驾驭媒介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上。

2.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面对业界对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的变革,目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互联网相关思维能力和经营理念培养的不足;二是对媒介融合技术运用层面指导的不足;三是对基于媒介融合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风格多样化引导的不足;四是校内实践课程中实验室设备支持和业界师资力量的不足。眼下,也存在一种淡化播音主持基本功的观念偏差,笔者认为,专业基本功依然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变革的同时须有所坚守。

二、变革之路:从借力互联网思维开始

1.互联网思维与媒介融合营理念双管齐下。在就业平台泛媒体化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创作方式、角色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培养学生以互联网思维开启信息整合传输的新渠道。目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众说纷纭,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将互联网思维的特质概括为:在资源上,以丰裕替代稀缺;在传播行为上,以互动替代单向;在传播渠道上,以平台替代管道。结合播音主持创作的特质,笔者认为,对播音主持人才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借助互联网海量资源,形成立体化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同时打破单一的完整叙事模式,掌握精准、极致的“碎片化”叙事能力;鼓励学生建立双向型播音创作行为,开辟自媒体传播平台,进一步完善播音主持学生“作业作品化”和“作业公开化”,建立网络实践课程作品展示平台,形成网络受众反馈与互动体系,及时检验和反馈作品的市场接受程度;进一步丰富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和帮助学生在融媒体平台参与实践。

传媒专业教育必须和传媒产业保持密切联系,媒介资源经营对于融媒体时代传媒专业学生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担任节目生产“最后一棒”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只进行声音创作,不参与内容构思”和“只参与内容生产,不介入产品经营”,都会让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被边缘化,媒介受众在融媒时代已经上升为“用户”,需要充分考虑客户心理和需求,尤其在新媒体平台的商业化模式下,节目盈利模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告收益之上,主持人和节目产品都需要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2.强调人才个性化培养,打破千人一面的僵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合成技术已趋于成熟,如智能语音合成TTS(Text to Speech)技术,基于DNN、LSTM的机器学习算法来模拟播音学中的停连、重音、语气、口型等声学参数,可以借助机器发出接近人的语言,已经在电信、交通运输等领域被大量应用。语音合成技术目前正在向突出语言情感处理和艺术化的个性表达上改进。这一现象告诉人们,机械化的语言、缺乏情感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将失去竞争力,语言传播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成为必然。

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讲座中曾提到,“我们只有不同,才会被人关注”。媒介融合下主持平台的多元化、定位的具体化以及不断丰富的节目形态进一步推动了主持人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和审美多元。根据不同节目风格挑选不同个性特质的主持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要着力从三个层面打造个性化:语言风格的独特性、选题角度的新颖性、非语言传播的品牌化。语言风格包含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在语言内容上,要在现有教学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叙事方式创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要着力培养学生语体运用的多样性,加强“说、讲、谈”的语体训练,在一些特殊的内容题材上,也需要运用声音演绎技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要提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应鼓励学生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增强选题的创意性和新颖性,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的热点话题促进选题的时效性、时代性。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非语言传播的品牌化是主持人自我策划能力的体现,教学中应该突出培养学生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语言、演播空间处理、化妆与造型四个层面要素的组合,创立自己的个性标志,同其他主持人相区别,面部表情折射出的情绪内核将促进个性化表达,体态语言的充分应用将推进传播效果,演播空间的虚拟化、智能化为主持人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化妆与造型的巧妙应用将增强主持人品牌效果,促进个性的视觉化呈现。

3.培育跨媒体播出能力,全面完善新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本文通过对广州大学播音系20位正在新媒体就业、曾经在新媒体就业或在传统媒体的融媒体平台就业的同学进行的深度访谈发现,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在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就业并不是呈现割裂的状态,而是跨媒体就业状态,很多传统媒体也同时参与新媒体节目创作,播音主持人才跨媒体播出能力的重要性已然显现。跨媒体主持能力培养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新媒体技术的课程设置;二是要更新教学实验室设备,为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持,比如,虚拟演播厅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等;三是要引进新媒体背景和聘用业界新媒体导师,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4.播音主持专业急需走出“高考捷径”和“形式固化”误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直坚持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然而,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招生模式一般是以艺术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课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出合成分,再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实际录取中,除去中国传媒大学和国内几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如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之外,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大多令人尴尬,高考文化课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源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学习习惯,由于不少学生是把播音主持艺考当作念大学的“捷径”,从而造成了播音主持招生定位的一大误区。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人需要的是“匠人精神”,需要对专业的极度热情和坚守,倘若播音主持艺考成为学生上大学的“捷径”,这将使得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从起点上就陷入僵局。

播音主持招生的另一个误区是时下培训机构泛滥,以及艺考程序标准化引发的播音主持学生的固化形式。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语言腔调的固化、表达形式的模板化、思维模式的单一化、审美风格的标准化。在百度搜索上键入播音主持艺考培训,获得了相关结果约108万个,笔者对广州大学2016级和2017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表示艺考前接受过艺考培训机构的训练。今天,播音主持艺考培训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利益驱动之下标准化的艺考生生产模式正面临着固化和僵化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很多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都设置了人才差异化的招生目标,然而在实际招考过程中,由于考试制度的复杂性,个性化的人才很难在制度化的考试中崭露头角。如广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为了保证播音主持艺考可以实现最大的透明度和公平化,自2008年起,实施“拉帘”考试制度,考试分三个环节,分别是形象气质考核、稿件播读和话题评述,每个环节由不同的老师担任考官,三个环节中只有形象气质考核环节是考官可以看见考生的,其余两个环节评委都是通过“盲听”来给考生评分。声音和形象脱节的考试,使“各部分能力比较均衡”的学生往往“脱颖而出”,而一些思想性极佳,但语音面貌稍逊的学生及语言和思想双优,但形象稍逊的学生都惨遭淘汰。

5.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到泛口语传播的外延扩展。媒介融合时代,传媒形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大量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自己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这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使泛口语传播需求空前释放。目前,不少国内高校的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与口语传播的融合,但却鲜有真正能够抓住口语传播课程精髓的院校。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现有师资深造或口语传播人才引进开展口语传播教学。二是通过合作办学开展口语传播教学。如广州大学播音系自2015年起,每年从大三年级中选拔30位左右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班建制赴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交换学习,目前已有57位学生参与该交换项目。笔者对播音系学生在世新大学交换学习的课程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将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课程对于口语传播能力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分数为1至10分,10分为满分,越接近10分,表示认为课程的重要性越高。

表 广州大学播音系学生对“赴世新大学学习的课程对于口语传播能力的重要性”的评分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发言人学和修辞学对于他们口语传播能力的帮助最大;有57%分学生认为,通过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一学期的学习改变了他们就业和考研的方向,在已经毕业的2013届参与了交换项目且已正式参加工作的20位学生中,有12位同学表示,他们现在工作中经常会运用口语传播中学到的公关、谈判、新闻发言人等技能。

三、守住核心竞争力,打通语言传播边界

媒介融合时代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改革应该建立在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之上。语音、发声、语言表达一直被称作播音系“三大件”,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坚持小课教学,专业老师“对症下药”,解决学生语音、发声和表达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应坚持学生出早功的练声制度,通过出早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日常化,老师的轮流指导亦能较好地弥补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在坚守“三大件”教育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平台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语音、声音条件的要求较传统媒体有所降低,但在语言表达层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传统意义上,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二度创作能力;二是时代背景下的集思维能力、修辞水平、文化积淀、语言技能于一体的内容创作与表达能力,“由内而外”的文化内涵是播音主持人才的“后劲”支持。目前,国内播音主持教育在语言表达的第一种能力上已经具备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师资队伍,但在第二个层面则相对薄弱,就目前的院校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内容生产意义上的语言表达课基本以即兴口语表达为主,缺乏更深层次口语传播的系统理论和实践支撑。

媒介融合时代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必须拓宽泛媒体、泛口语传播的边界,针对泛媒体边界的突围,注重学生互联网思维、媒介经营管理理念的培养,突出人才个性化,锻炼跨屏播出能力;逐步改革招生体制,同时增设口语传播的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

作者彭雨晴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刘玉萍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15 C C 131)、广东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广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项目编号:9025 4610 21)的研究成果。

[1]鲁景超.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基于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问卷与访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4).

[2]黄升民,刘珊.“互联网思维”之思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2).

[3]苏凡博.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青年记者,2016(29).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主持人口语
广州大学作品选登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A Tale of Two Cities:Creating city images through “Shanghai Police Real Stories” and“Guard the Liberation West”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酒中的口语诗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4
口语对对碰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第15 卷) 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