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田映华
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于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不同。本文通过收集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区经济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经济越发达,该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越是阻碍了地区商贸流通发展。
关键词:商贸流通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过渡转型,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也越来越频繁。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文化、制度等差异较大,从而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商贸流通业地区差异的现象,从而为推进各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91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讨论的热点。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投资与消费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增长,也会对当地的投资和消费起到刺激作用。商贸流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生产和消费。2016年中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9.6万亿元,占GDP比重的12.9%,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4.9%。商贸流通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既要受到消费的影响,也会受到投资的影响。当一个地区投资和消费水平较高,显然该地区国民收入高,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又会带来商品和劳务贸易的增加,从而促进商贸流通的发展。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的投入会影响产出水平。新古典增长模型解释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商贸流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学者研究得出了不同观点。杨丹(2016)认为中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区域差距较大,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文化、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信息技术及创新能力五个方面。陈宇峰和章武滨(2015)采用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发现东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较低,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显著地影响商贸流通效率水平。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为了实证检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笔者构建以下模型:
tbit= β0 + β1 yit+ γ0 Xit+ εit
上式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的第t年,ε是随机扰动项。被解释变量tb是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解释变量y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量X是其他影响创业的控制变量矩阵,包括了投资率(inv)、金融开放度(fin)、教育水平(edu)、失业率(une)。
(二)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商贸流通发展(tb)。商贸流通涵括的范围较广,参照谢乔昕(2016)对商贸流通指标的构建,本文从流通业的规模度量商贸流通的发展水平,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表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图1是2015年中国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中可以看出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这四个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平较高,尤其是广东省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平比较低的省份有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和宁夏,这几个省份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3千亿元,青海省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691亿元。因此,中国不同省份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差距较大,总额最高的省份是总额最低省份的四十几倍。由于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值差距较大,因此,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GDP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
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发展(y)。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一般选取GDP,为了避免人口因素的影响,采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图2反映的是2015年中国各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这四个省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8万元,浙江、广东、山东、内蒙古和辽宁这五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6万元,而甘肃、贵州、云南、广西、河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和山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4万元。由于不同省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较大,所以对人均GDP取对数。
控制变量(con)。如表1所示,文中采用的控制变量包括投资率(inv),用各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表示;金融开放度(fin),一个地区金融的开放可能会带来投资的增加,从而带来商贸流通的发展,用各省FDI总额与GDP比值表示;教育水平(edu),用各省高中在校人数与常住人口的比重表示,用教育水平表示人力资本水平;失业率(une),我们用各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表示。
本文选取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由于西藏和新疆数据的缺失,因此剔除西藏和新疆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数据。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础检验
由于本文收集的是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因此首先采用豪斯曼检验(Hausman)。根据豪斯曼(Hausman)检验的结果,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解释变量和个体效应相关,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将变量带入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固定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18,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提高0.18%。控制变量投资率、金融开放度和教育水平对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控制变量失业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商贸流通具有反方向的作用,即失业率降低1%,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则提高4.23%。endprint
(二)地区异质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作用,将中国30个省市的样本分为东、中、西部三组。分地区实证检验结果见表3。
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效果最明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提高0.1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和整体影响程度相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发展影响作用相对较少,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提高0.15%。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商贸流通成本较高,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影响作用不如东部明显。西部有些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商贸流通仍局限在小范围,互联网的使用普及程度低,贸易的物流成本较高,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应解决的问题。控制变量投资率、金融开放度和教育水平对地区商贸流通发展仍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控制变量失业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商贸流通具有反方向的作用,即失业率降低1%,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则提高4.32%。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得到可靠的实证检验结果,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数度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由于不同省份这一指标数值差距较大,因此对企业数取对数。同样,对中国30个省市的样本划分为东、中、西部三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采用新的指标度量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带入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东部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提高0.2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中部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提高0.21%;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西部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提高0.19%。与第一种度量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检验结果相同,控制变量投资率、金融开放度和教育水平对地区商贸流通发展仍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控制变量失业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商贸流通具有反方向的作用,即失业率降低1%,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则提高4.85%。因此,通过稳健性检验,可以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度量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实证检验结果均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地区市场化程度,鼓励地区贸易往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贸易往来较多,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商品贸易流通方式单一,从而影响总体成交量。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因此应鼓励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加商品贸易的交易,从而推动商贸流通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农业社会,农业相对较为发达,服务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工业化进程要求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其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同时,应鼓励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的有效转移,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制定匹配的政策制度。中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制定促进商贸流通的相关政策。而应根据不同省份的资源禀赋,认真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政策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是否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现实证明,一些省份没有针对资源禀赋特色,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支持政策。
第四,鼓励企业创新,驱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持续,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上升。当粗放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时,企业创新成为新的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投资的增加从而可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最终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2.汪伟.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2016(1)
3.王福涛,张振刚,陈昊扬.FDI技术变迁向度、劳动分配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科研管理,2017(2)
4.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J].管理世界,2001(1)
5.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6.杨丹.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7.谢乔昕,宋良荣. 流通业发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二元性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