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丽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生隐性分层、教学目标、课堂案例、分层引领和差异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和实施过程,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现阶段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但“差异”仍然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出多样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我校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难题。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因为执教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
课前场景:上课的学生陆陆续续地来到电脑室,教师正在讲台上准备上课的课件,这时有几位学生过来要求老师安排座位,他们有的是集训一段时间刚回来,有的是上送省队几年后回来,还有的是教练从外省或本地学校招的新队员,等等。
课上场景一:教师控制全部学生的电脑,开始讲授新课内容,耐心细致地讲解知识点,一步步演示操作过程。下面听课的学生,前面的几分钟内都很认真,慢慢地听课人数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课上场景二: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的学生早早就完成了任务,然后几个学生开始聊天;有的学生做一步问一步,不让老师离开;还有的学生不动手做任务,只管睡大觉。这时,说话声、讨论问题声、喊叫声交织成一片。
课上场景三:教师完成了前面的教学环节,时间也不多了,来不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进入到拓展环节,直接安排好学习任务,就要求全班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这时,只有少数几位学生打开教师提供的辅助文件或视频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借助可以上网学习的机会偷偷地玩游戏。
二、原因分析
以上场景是我校计算机课堂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教学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操作水平不同
我校的学生来源广、差异大,这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学习起点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在小学时对常用软件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有的学生却因为小学时上省队集训从未上过信息课,还有的学生初中时被教练从外省招来没有经过计算机课程的系统学习。
第二,学习条件不同。学习条件好的本地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学习条件不好的外省学生则与之相反。
第三,學生素质不同。我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训练项目,每个项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不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提问等环节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学生操作水平差距大。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重视,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网页制作和Photoshop 图像处理,有的热衷于办公软件的学习,还有的喜欢研究二维动画的制作。
然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充分转换角色,具体反映在课堂中“抢角色”“满堂灌”等问题突出。这就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差异,学生就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老师只好一个人包场了。
3.学习任务设置简单
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有些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出现简单的“一刀切”现象,没有留一些问题和悬念给学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有些自学能力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拘泥于教材的方法;还有的学生依赖性强,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导。
这种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学习能力不同的“一刀切”做法,会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评价偏离“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差异性学生”所对应的“层次性的最近发展区”,甚至用最优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评价中下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出现了片面的教学评价,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层递进式教学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的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教师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所区别,从而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冲刺。
(一)调查摸底,隐性分层
学生的认知结构、信息处理能力不同,决定了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实施有策略的教学分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课后交流、上交作品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成效等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如表1所示。
要求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在应用上能够模仿
在对学生分层后,要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另外,学生的分层要实行动态管理,随着不同教学内容的进行,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并鼓励、引导学生向高一层次发展。同时,教师要做到心中的暗自分层,切不可把分层情况公之于众,否则会打击B层和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计算机课堂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践研究endprint
(二)因材施教,差异导学
1.关注个体差异,制定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
制定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确定分层的总体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
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再细分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达标、中等、良好和优秀四个不同的层次目标。
2.精选教学案例,选择分层开放的学习内容
当前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有些老师没有充分预测到部分学生“额外的学习需要”,结果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一刀切”的教学任务后“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面对“一刀切”的教学任务又“吃不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对比式案例分析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时,笔者先按照教材基本教学目标将Dreamweaver中网页制作的常用技巧介绍给学生,当很多学生在实践体验其制作过程并大致形成作品雏形的时候,再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自己的作品如何?为什么我们的作品与平时浏览的网页在视觉效果、内容板块划分上相差甚远?”从而引出教材中并未介绍但应用广泛的第二种网页制作方法——在Photoshop 中设计网页模板或者修改网络上优秀的PSD网页模板、切片并导出HTML格式网页文件、在Dreamweaver中编辑网页。这样也可以为一些相关的竞赛做好准备工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竞赛效果。
3.课中分层引领,满足“差异化”学习对象
分层式教学是一种班级授课条件下的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课中分层引领,能更好地满足“差异化”学习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模块、学习任务,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
如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图形图像处理操作员考证”模块的学习中,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强弱搭配”,以优带差,让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而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而学困生则因为由同伴指导,沟通更方便,接受知识也相对快一些。
另外,还要根据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匹配的分层任务,在强调分层教学的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对于A+和A层的学生,大胆引入微视频教学,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新知识,小组合作,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精美作品;对于B层的学生老师引导学习,完成目标要求的知识点,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对于C层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让学生完成基本的知识点,做出简洁的作品。
如在Dreamweaver网页制作、图文排版、演示文稿设计、Flash动画制作等应用软件的综合实践课中,每节课的学习成果一般以作品形式呈现,更好地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将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强强搭配”,对基础较好的小组,教师通过“微课”的引导,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他们相互交流、自学探讨;对基础较弱的小组,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辅导他们去学习。
(三)尊重差异,个性评价
学生评价要强调学生评价标准既能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能体现使每个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在各自差异化的“最近发展区”里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实施过程性评价中,必须遵从有效性、发展性、多元性、可行性原则。
1.有效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能力水平也不一样。所以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要兼顾全体。比如:笔者在讲解“多媒体作品集成”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并且已经能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使用和制作的方法,而又有些学生则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评价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切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教学方式既为学生所接受又使他们觉得有兴趣,能激发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发展性原则
鉴于计算机学科对于设备要求的特殊性,所以相对于其它的学科课程,学生的基础差异更大。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用“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对有的学生在制作电子报能对文档的内容进行基本的修饰,虽然不熟练,布局也不一定很美观,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只看最终的考核结果,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着眼点应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能激励其终生学习。
3.多元性原则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独特性,更加需要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因此,在计算机学科的作业、课堂表现、参与合作等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多元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做的努力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因此,每一节课笔者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表扬优秀的、认真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然后让学生参照评价标准进行组内互评作品。这种做法,对学生的促进很大,被老师点评的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组内互评,填写组内互评表。另外,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笔者还制定了学生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纪律性、上台演示)、小组合作情况、作品完成程度、中英文录入速度等方面,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然后再结合教师的评价,给出学生最后的总评价。有了多元评价,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4.可行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达到的,且每一项评价指標应具体、明确、简明、扼要,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计算机教学中的学生的作业主要指的是学生的作品,包括电脑小报、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评价,对发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适时给学生进行讲评和指点。对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进行积极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但还需努力”,对优秀作品进行及时的展示,从帮助者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从鼓励者的角度来给予“评语”,让学生觉得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总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施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还要注意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更应该关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才会兴趣倍增。
四、结束语
“分层递进式教学”是差异化教学的一个有效载体,它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在课堂中实施“分层递进式”的差异化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多加研究、精心设计,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位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充分体验学习中成功的乐趣,使身心和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何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