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权威专家读报告》专栏
专家解读 权威阐述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及会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推出《权威专家读报告》专栏,立足国家电台经济频率的定位,本着及时、准确、全面、严谨的原则,侧重经济民生视角,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要点。
每期节目解读分为长版和短版。长版7~8分钟,10月20日~26日(不含周末)每天9:00和10:00在《央广财经评论》栏目中播出;短版3~4分钟,10月20日~11月2日(含周末)在《天下财经》栏目中播出(当天《天下公司》栏目重播)。
《中国广播》杂志选取其中的两期节目,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聚焦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关键新词新句,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等,进行权威解读。
节目1:
【《经济之声》大开始曲
【《央广财经评论》片头
【权威解读片花(新)
主持人:这里是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我是子亮。这个时段,请听党的十九大系列专题《权威专家读报告》。本期关键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解读人:辛鸣。
辛鸣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以哲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和制度创新问题,重点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哪些新特征?
【出录音
辛鸣: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造就的发展奇迹,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资格、有底气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新的时代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踏步跟上时代步伐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社会通过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又向强起来迈进。这个飞跃本身就是进入新时代最显著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社会经过这么多年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扩展提升。尽管这些年来我们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在很多方面,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还客观存在,可是这样一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恰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提升,开始向美好生活方面迈进,不再仅仅满足于过去的吃饱穿暖、解决温饱、解决小康。温饱、小康当然是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们要在温饱小康解决之后,向更加富裕、更加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要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有所提升。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其实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注重了把总量做大,把“蛋糕”做大,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大块。但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意味着,发展不仅要在量的方面继续一如既往下大功夫,把“蛋糕”不断做得更大,同时更要把这块“蛋糕”的质量做得好,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能真正有一个更高层面的提升和实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
主持人:好的,感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权威专家读报告》音频和文字请关注经济之声微信公众号。
节目编辑:马歆璐
播出时间:2017年10月20日
节目2:
【《經济之声》大开始曲
【《央广财经评论》片头
【权威解读片花(新)
主持人:这里是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我是子亮。请听党的十九大系列专题《权威专家读报告》。本期关键句:“坚持新发展理念”。解读人:刘元春。
刘元春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世界经济协会理事。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出录音
刘元春:只有发展,才能给整体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发展就不可能有它的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其他各方面,也就不可能在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序列里面。因此说发展依然是硬道理,依然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
未来的发展核心是什么?科学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规律?第一个就是全面贯彻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这样的发展理念。这个新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在新时期的必然要求。未来发展必须要通过大量创新来作为第一推动力。因为中国已经到了从过去粗放式高速增长的阶段过渡到创新发展的阶段,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创新不仅仅是涉及到技术创新,还涉及到大量的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等,是很重要的基础。
第二个,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物质增长为核心,我们也的确实现了经济奇迹,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也出现了很多瓶颈性的现象。所以,目前不仅仅经济要好,同时社会发展,特别是这次报告里面就谈到了,政治建设也是整个协调发展里面很重要的基础。政治建设里面目前最核心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如果没有这个,就没有政治基础,没有领导力。endprint
同时,文化建设软实力的建设、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民族正义和民族崛起最重要的指标;还有环境的问题,协调是必然的一种手段。当然也会看到还有绿色和共享开放,这些实际上也是未来中国民族崛起很重要的一些特征。没有在全世界开放体系条件下,没有通过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这也成为了新时代科学发展的抓手。
主持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那么,我们在发展中应该如何补短板、惠民生?
【出录音
刘元春:第一个,很重要的是要有新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一些短板未来按照五大理念进行努力的一些重点问题,这样一些短板也就决定了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第二个,要根据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体现来决定一些攻坚工程。主要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通过梳理未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方方面面,与目前发展之间所体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充分核心根源在什么地方,核心治理抓手在什么地方?从而提炼出一些工作重点,所以要在哲学层面有很好的把控。
第三个,在工作层面,现在对于很多问题要做规划,原来的很多规划由各个部门执行,现在规划的时候应采取多规合一。实际上十八大以来,已经进行这方面的改革,要用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指导规划思想、规划策略,具体工作也会体现在这上面。
总体来讲,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理解好、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基本上就能够把这五大方面工作方式和工作路径安排好。
过去粗放式的發展,带来的不环保、资源消耗高、不持续的因素比较多,从而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不相匹配,所以说必须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改变过去粗放式的模式,要真正在效益上做文章。
另外,经济建设为什么依然是重要的呢?实际上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经济基础依然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核心。目前生产力已经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经济的质量、经济的效益、经济的水平能否满足人民更高生活全面发展需求上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短板,而这些短板都要以经济进一步均衡地发展、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为基础。提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际上是针对新常态时期结构的转换期、动力的培育期等问题来提出来的。
主持人:好的,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权威专家读报告》,相关音频和文字,请关注经济之声微信公众号。
节目编辑:李硕
播出时间:2017年10月23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