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67亿元补贴设施农业建设,合计补贴建设设施面积1.92万亩(1280 hm2),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进入全新历史时期。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郑州市设施农业面积12.46万
亩(8300 hm2),其中连栋温室0.12万亩
(80 hm2)、日光温室1.47万亩(980 hm2)、大中棚7.81万亩(5207 hm2)、小棚3.07亩
(2047 hm2);其中种植蔬菜8.85万亩(5900 hm2,
占设施总面积的71%)、水果1.02万亩(680 hm2,
含草莓)、花卉0.35万亩(233 hm2)、西瓜等2.24万
亩(1493 hm2)。设施面积较大的县(市)分别是中牟县9.20万亩(6133 hm2)、荥阳市1.12万亩
(747 hm2)、新郑市0.72万亩(480 hm2)、新密市
0.49万亩(327 hm2),合计占郑州市的92.54%。
发展特点
◎ 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分布日趋优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郑州市设施蔬菜面积迅速扩大,连片设施基地明显增加,集中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设施蔬菜、花卉基地。
◎ 设施档次逐步提高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尤其是在一些示范园区,跨度9 m、拱高4 m以上双拱钢架日光温室及大型连栋温室的比例显著提高。
◎ 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园艺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改变了郑州市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和生产理念,快速带动一批新优国内外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设施基地效益显著提高。
◎ 质量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设施农业的发展,转变了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方式。尤其是近年来防虫网、微滴灌技术的不断扩大应用,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使蔬菜等生产质量安全有了更可靠的保障。同时,设施面积的扩大和经营主体的改变,使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更有利于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
◎ 产业功能逐渐拓展 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设施的产业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许多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瓜果基地都已成为市民休闲采摘的好去处,大大提高了设施农业的附加效益。
◎ 设施农业已成为民营资本投资的热点 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主体,加之近年来政府扶持政策的宏观引导,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对设施农业的投资热情,各县区均出现大批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设施农业发展与建设。
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发展成效
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有效保障蔬菜等农产品的季节性均衡供应,为广大群众提供四季常鲜的蔬菜、花卉、水果等产品,丰富城乡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提升了设施园艺产业地位 设施园艺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比较效益高。特别是设施采摘基地、设施观光休闲基地,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 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调整的步伐,传统的作物种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精细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温棚小杂果、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食用菌等生产面积逐年扩大。
◎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 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有效促进了菜农、果农自身劳动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 实现了园艺产品周年供应 随着设施栽培的迅速推广,形成了周年系列化设施生产体系,逐步破解了冬季生产和供应的难题,基本保障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设施果树和设施花卉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品种丰富多彩,起到了改善市场供应、丰富人民生活的积极作用。
◎ 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 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等设施生产的迅速发展与设施标准的提高,带动了新品種、新技术的推广,许多新的配套设施、设备与机械得到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转变,推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 增加了农民收入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农业的收益远高于种粮收益,许多农民靠发展温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许多农户和企业都纷纷投入到设施农业建设之中。设施农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许多就业岗位,为各地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和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 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种植中,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 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 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寒、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 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设施农业生产占地面积小,单位产出率高,可以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增强了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防虫网、黏虫板、消雾膜、遮阳网、滴灌等配套农用资材及其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为棚室生产增添了物理封闭阻隔、诱杀、遮阳、降温、避雨和降湿等绿色防控手段,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实现不用或少用农药,显著提高设施园艺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endprint
◎ 积累了丰富的设施农业发展经验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推广设施农业的发展,把发展设施农业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扩大规模。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为探索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 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新型温棚结构与嫁接育苗、设施环境调控等集成配套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温室制造业的全面发展,新型骨架、功能膜、遮阳网、防虫网、穴盘等研制与应用技术逐步进入先进水平。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 重视规模扩张,忽视效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低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并加以强力推动。但部分企业只注意抢进度、争补贴、注重设施的扩展,而忽视相应的配套服务,尤其是技术的提升和普及,达不到设施种植应有的效益和良好的产品品质。多数农户技术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新建区,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商品意识较差,整体管理素质、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园艺技术服务人员严重流失,懂技术、懂生产的干部不多,推广技术不够深入,服务能力减弱,也影响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 设施结构不够规范,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种植布局不太合理 近几年,郑州市主推了几种温室大棚标准结构,但仍有相当一定比例的设施,没有完全按照标准建设,遇到极端天气极易受损,从而影响生产。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部分设施保温覆盖材料笨重,设施机械配套率不高,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差,遇到雨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生产影响则更为突出。防虫网、微滴灌等应用缓慢,多数温棚整地、水肥管理等室内操作依靠手工进行,管理简单粗放,致使工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集约化、专业化育苗率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等,有的在品种结构和布局安排上不合理,往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产品过剩。
◎ 设施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有待加强,栽培技术规范性差,连作障碍加重 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应用不到位,蔬菜品种种类单调,绝大多数为大众化的茄果类蔬菜,高档蔬菜、花卉品种较少,制约了设施效益的发挥。温棚常年连作、覆盖,施肥种类单一,用肥量大,较多温室大棚出现环境恶化,土壤板结等问题,有害微生物富集,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和生态失衡,病虫害发生频繁,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生理病害呈多发趋重态势,土传病害越来越重;部分农户健康栽培防病意识薄弱,霜霉病、灰霉病等低温高湿病害呈严重多发态势,造成植物营养失调,生长不良,诱发多种侵染性病害,连作障碍加剧。加之冬春阴雨天居多,光照明显不足,制约了设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明显影响设施的优质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 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 由于郑州市规模设施蔬菜基地大多是近年建起来的,还缺少与之配套的田头批发市场,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设施园艺产业。郑州市规模设施蔬菜基地大多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大多还是靠农民经纪人及小贩经营流通,与超市及相关单位直销的比例不高,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风险的承受能力弱,产销衔接不够,往往造成销售不畅。
◎ 优质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郑州市蔬菜设施集中产区,虽然部分企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品牌,但大部分蔬菜产品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农户在温棚中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限制了农产品品牌效益发挥。
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发展思路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适度扩大规模,提高设施装备,促进提档升级,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全面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的对策建议
◎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科学谋划,审慎决策,抓好落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严格目标管理,完善工作措施,加强协调沟通。要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规范引导土地流转。业务部门要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使广大种植者尽快掌握设施种植生产技术,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甚至专家,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 加强规划引导,统筹系统发展 郑州市要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做好设施农业的全面规划。同时加强和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规范设施农业发展,避免低标准重复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在坚持向优势区域聚集的原则下,重点在3个产业带之内,明确主要设施类型、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集中连片发展一批新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便于统一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依靠规模占领市场,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园区规划时充分考虑到田头批发市场、贮藏保鲜、种苗供应、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 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要集成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鼓励金融部门充分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對发展设施农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财政贴息、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要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要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落实政策,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建设设施园区,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园区运行机制,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促进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endprint
◎ 搞好设施农业工程项目示范,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发展 要按照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装备精良、环境良好、各具特色的建设标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高标准、高水平做好示范区选址和规划,建立和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挥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窗口,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设施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扣棚、育苗、尋找市场和吸引外向型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上来。
◎ 加强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优新设施专用品种,形成蔬菜品牌优势。要大力推广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加快种苗统一供应的步伐。成立集约化育苗中心和区县分中心(或园区等),集中培育用于设施生产的壮苗供应农户和企业,努力做到设施生产种苗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坚持定期化验土壤,确定合理的目标产量,按照推荐配方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坚持合理轮作和施用生物有机肥等,利用夏季进行高温闷棚等进行土壤消毒,对土壤进行生物修复。要规范建造模式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力度,支持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设施生产的技术集成创新、展示示范、进村入户指导培训等推广活动。要加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要加大与设施农业先进地区的技术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推广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 增强服务意识,搞好产销衔接,建立健全市场化支撑体系 要按照以销定产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优势,找准目标市场,摸清目标市场紧缺的品种类型、数量、时间和居民消费习惯,合理选择适路品种和茬口布局,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扩大影响。要规划建设好田头批发市场,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销专业户、经纪人等,与目标市场的经销商签订购销协议,再由他们按照订单组织农民生产。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设施农业生产者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克服盲目性,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衔接。
◎ 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安全生产 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和法规,提高和强化设施农业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发展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要紧紧围绕标准化和无公害做工作,大力推广高效无毒、无残留生物农药,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争取产品国内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注册商标、打出品牌,并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做到生产的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名牌,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
◎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引导培育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组建农民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或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加强蔬菜上市前的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延伸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环节,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 研究配套相关技术,促进设施果树花卉发展 要加强设施条件下主要果树、花卉生长发育规律、栽培生理、不同树种低温需求量及打破休眠技术,营养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与调控技术,设施环境因子与果树、花卉生长发育、产量、质量的相关性及最佳生长模式,以及优质高效的设施与管理模式等基础研究,尽快改变科研滞后的状况,促进设施果树、花卉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赵建波(1971-),男,河南新郑人,农技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园艺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等。
[引用信息]赵建波.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8):34-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