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设施农业都是多边产业,具有技术、行业、产品、利润、政策等方面的多边性。多边性给设施农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定位的复杂性。近年来,三产融合加快,供给侧改革迫切,互联网带来的竞争形势时有速变,国际化时常带来跨国团组竞争。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才能处变不惊,实现由量到质的战略提升。该文从产业链视角对设施农业进行分析,以资探讨和共勉。
虽然从概念上说,设施农业包括种植、养殖、水产等多个领域,但鉴于十多年来在政府和经营主体层面,设施农业几乎成为设施种植的代名词,为易于沟通,本文中设施农业仅指设施种植。
产业和产业链
我们时常听到产业的说法,尤其是设施农业的产业属性,更是说法众多。业内常有设施农业产业、温室产业、设施园艺产业等多种耳熟能详的称呼。那么产业究竟该如何理解?
产业的分类有2种,一是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进行划分,二是按照关联产业分类法或标准产业分类法进行划分。前者是从广义上对产业进行划分,后者则是从狭义上界定某个具体产业。当前,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依据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等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提供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则是指除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关联产业分类法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例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产业分类方法,从而形成了我国统计产品的一级和二级分类,如农业产品(一级)、农副产品(一级)、蔬菜和食用菌(二级)、花卉(二级)。
由此可以看出,从三次产业分类的角度,设施农业是一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形成初级农产品,属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相关资料和装备的提供属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从标准产业分类的角度,设施农业横跨多个一级和二级产业,服务并归属于蔬菜和食用菌、花卉、茶、中草药等产业。从关联产业分类的角度,設施农业则可延伸到生鲜食品、观光农业、加工食品、温室制造等产业。
当前,社会经济协作体系和模式已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技术的促进下,这一变化速度在持续加快。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关联和标准产业分类,都无法深入建立其内涵的体系性联接,无法对持续提升效率和效益进行指引。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共享化,如同高铁的诞生,对城市向经济圈扩展起到了催化作用,使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联接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也为产业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提供了前提。因此,产业便转化为统计和分析环节的工具,对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产业链”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对于某一企业而言,提“设施农业产业”“设施园艺产业”,价值都不高,真正具有战略决策价值的是企业属于花卉产业链,还是蔬菜产业链。
产业链和产业链的效率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技术或经济关联,依据适合于效率提升而存在和持续更新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联体。一般来说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产业链自原材料生产的上游开始,至最终消费品形成的下游终止。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设施农业而言,可切分并归属于多条产业链,如花卉产业链、蔬菜产业链,甚至形成更为细致的产业链划分(图1)。而温室资材和温室建造,是为其下游投资者所在的产业链提供装备产品和服务。当然,把温室本身作为产品,把温室制造作为一个产业链也未尝不可,但在消费端制约投资效益的程度不断加大的今天,这种产业链定位将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反馈,从而无法及时应变,更会缺乏前瞻性。
作为一个以服务和盈利为目标的经济链条,产业链思维的优点在于,它使任何一个属于其中的主体都具有更全面的全局性判断的压力,否则,将被链条抛弃。以这一思维为基础,便形成了产业链效率的持续、全面的提升动力。
产业链的效率是其质量指标的关键,也是某一区域某一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产业链的效率是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简单地说,可以将经济成本控制能力、服务质量控制能力、资源统筹使用效率作为评价标准。优质的产业链具有很强的总体成本控制能力和服务质量控制能力,从而能够在竞争中取得综合优势。产业链的效率主要受产业协作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是契约关系,即上下游主体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当下更优质的协作模式则远超契约,而是信息共享和资本共用模式,反映在经营中,就是平台和股权合作两种模式。以某一品类的盆栽花卉产业链为例,上游,存在着育种企业、温室材料制造企业、园艺设备制造企业、温室建造企业、专门的工艺技术服务企业(或由上述企业承担该功能);中游,存在着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种植生产企业、技术和运营服务企业;下游,存在着花卉批发商、零售商、花卉市场、专业和综合电商、物流配送企业等。上中下游之间以买卖方式协作,是传统模式;以局部股权合作,是资本共用模式;以某一品牌响亮、技术过硬的企业为核心,针对某一细分品类搭建平台,形成多节点的资本合作和全链条的信息共享,则是以平台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协作。显然,后者将快速传递来自消费端的产品需求信息,并将之快速转化为各环节的产品和技术需求信息,以及创新和改进需求信息,同时还减少库存压力,形成精准物料管控,减少时间损失,形成快速反应,使链条效率得以提高,竞争能力得以提高,链条总利润得以保持甚至提高。
设施农业产业链定位和协作模式构建
产业链的效率决定了产业链的竞争力,也极大地制约着链条内各主体的生存发展能力。因此,作为新常态下的设施农业经营者,首先要解决链条的选择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或投身于高效的协作体系之中。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钦在“2017设施农业产业大会”上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温室建造者,请把你们的灵魂留在温室里”。灵魂留在温室里,就是要专注,要深入了解需求的细节,制定深入的实用设计方案。但是,企业的精力就像一个人的精力一样,是有限的,需要精细化和专业化,才能保证专注和深入。高度专业化的小型企业容易实现,对于业务跨度大的企业来说,就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创新。曾经担任过新希望六和集团总裁的陈春花教授在《激活组织》一书中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小平台、小团队的方式,实现大企业的专业化。这一论断对设施农业领域中较大的企业是适合的。
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设施农业各类主体可选择的产业链众多,但价值差异明显。表1列出了选择产业链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温室建造企业、大宗材料生产企业来说,考虑全产业链是重要的,但对于小众的温室资材企业而言,全产业链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思考与总结
在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站在产业链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决策,是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举措。市场变化是迅速的,所幸,当今的信息传递也是迅速的,只有持续获取新鲜信息,进行决策调整,才是根本之道,也是中国设施农业各产业链兴旺之根本。
[引用信息]张跃峰.从产业链视角看设施农业[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8):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