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国文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研究
景国文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本文通过建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规制、城乡统筹等五个方面测度了山西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结论发现:(1)在2002-2014年间,山西省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各个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太均衡,同时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速也存在差异;(2)通过进一步分析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环境规制、城乡统筹之间还存在的发展水平和增速的差异发现,其中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今后应该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同时注重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水平测度研究
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传统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仅仅关注城镇化率,只是注重人口的城镇化,却忽略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城镇化,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避免传统城镇化所出现的弊端。山西省目前正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西省政府于2015年出台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和“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规划,力图从顶层设计上规划山西省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16年6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推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构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和水平测度对于山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当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和定义(彭红碧、杨峰,2010)、理论(景普秋、张复明,2004)以及发展水平测度(李致平,2015)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关于新型城镇化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也千差万别。而关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测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高涛涛(2016)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山西省县域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但是关于地级市层面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从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层面进行研究,从而丰富关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指标,本文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城乡统筹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确立系统性原则,不能仅仅考虑某一个方面。本文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等组成,以系统地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本文新型城镇化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反映其代表的意义,必须科学选取指标,从而准确说明新型城镇化水平。为此本文结合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城乡这五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3.代表性原则。本文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标由准则层和措施层组成,为使选取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其代表的意义,选取的指标要有代表性,保证每个指标都有意义,以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
4.数据可获得原则。新型城镇化涉及的数据非常多,为了保证选取的数据有数据来源,能够通过计算来分析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因此要注重数据可获得性原则。
(二)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不能仅仅关注城镇化率,而应该关注人口、社会、环境、城乡、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中,经济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而人口城镇化则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新型城镇化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同时要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如人均GDP、财政收入、产业产值等主要来自《山西省统计年鉴(2003-2015)》;移动电话数、医院床位数等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5)》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3-2015)》;城镇失业登记率、社会总就业人数等数据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3-2015)》。另外还有一些数据是根据本文的数据计算而来。此外因为吕梁市成立于2003年,因此本文2002年的吕梁市数据采用吕梁地区数据,
本文采用赵永平(2016)等人的做法,采用熵权法进行新型城镇化指标的权重的测度。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无量纲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而言:
其中,i=1,2…m;j=1,2…n。
对于负向指标而言:
其中,i=1,2…m;j=1,2…n。
2.计算第i个指标值在第j项指标下所占比重: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m为评价对象数量,n为评价指标个数。同时定义若某个指标的权重为零时,则yijlnyij=0。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fj=1-ej
5.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6.计算第i个样本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
(一)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标分析
结合表2可知,首先,2002-2014年,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说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增长并不均衡。其次,从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来看,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在2002-2008年间,各地级市中忻州市发展水平落后;而在2008年后,运城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落后。最后,从年均增速来看,在2002-2014年间年均增速为17.6%,其中增速最高的是晋城市,增速最低的是阳泉市,为13.4%。
表2 2002-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地级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太原0.41670.49130.67090.86141.05341.0599大同0.56130.64650.66380.80610.88100.8986阳泉0.58620.60370.69050.81970.86120.8319长治0.56420.60080.66740.80870.85890.8911晋城0.53310.57780.63510.74650.91730.9476朔州0.46710.52890.60150.86650.91950.9452晋中0.60670.66820.76300.80720.89320.9107运城0.50720.52130.59650.68390.74720.7876忻州0.45020.59870.71540.81290.88480.9350临汾0.50160.55230.63350.67840.74790.8033吕梁0.49020.58860.69670.81620.91380.9253平均0.51680.57980.66680.79150.87980.9032
注:本数据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二)经济城镇化指标分析
结合表3可知,首先,从年均增速来看,各地级市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速为25.2%,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忻州市,为32%,增速最低的是运城市,这说明运城市近年来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建设力度不够,在全省各地级市中,比较落后。其次,从经济城镇化水平来看,各地级市又出现明显的差异。一些地级市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在一些年份高于其他地区,但是之后又低于其他地区,比如运城市、临汾市在2008年之前经济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是2008年之后经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
表3 2002-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经济城镇化评价结果
地级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太原0.09500.09780.10910.13170.15250.1575大同0.13870.15400.16200.19560.21410.2227阳泉0.12470.14570.15990.17960.18620.1893长治0.11510.13150.14910.18890.21160.2157晋城0.12760.13950.15530.18320.20320.2130朔州0.11840.12580.14960.17120.18720.1844晋中0.11540.12930.14810.17360.19090.1979运城0.10650.11370.13280.14790.16370.2002忻州0.13340.15250.17690.20970.23630.2609临汾0.10900.12640.13990.17470.20010.2191吕梁0.09980.11540.13970.17570.19580.1892平均0.11670.13010.14750.17560.19470.1892
注:本数据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三)社会城镇化指标分析
结合表4可知,首先,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地级市社会城镇化指数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在个别年份均有所下降,如大同市在2004-2005年间出现了下降,朔州市在2009-2010年间出现了下降。其次,可以看出山西省社会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速度是30.7%,而在此期间就有太原市、阳泉市、晋城市、朔州市等7个市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30.7%,其中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太原市,为34.4%。
表4 2002-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社会城镇化评价结果
表4(续)
地级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太原0.15620.15720.25930.37780.53990.5162大同0.14700.17000.20750.22650.25740.2493阳泉0.19770.21480.25050.32740.31750.2882长治0.20250.21400.25000.30850.33050.3312晋城0.15180.17970.19510.24350.37880.3629朔州0.13870.13380.15520.31210.32140.3297晋中0.17570.19140.22350.23220.26950.2584运城0.18900.21960.25380.29390.31120.3257忻州0.13860.19710.23380.26620.29060.2987临汾0.16710.19850.24470.25800.25670.2717吕梁0.17320.21330.23510.27460.31550.3218平均0.16700.18990.22800.28730.32620.3231
注:本数据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四)人口城镇化指标分析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国外的Arc/Info平台开发,功能和结构都比较复杂,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周期也比较长。SuperMap是由北京超图公司开发的一个面向对象的可扩充的GIS软件平台,它采用新一代组件式技术, 严格遵守国家土地调查技术标准,采用多源数据无缝集成关键技术,同时支持多种数据库引擎,实现了城镇地籍数据建库工作的一系列功能。和其他主流平台相比, SuperMap平台结构更加简洁方便,大大缩短了开发成本和周期。
结合表5可以看出,第一,山西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在2002-2014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山西省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02年平均水平为0.041 6,2014年为0.208 2,年均增长14.6%,其中晋城市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4.9%,而阳泉市年均增长速度最低,为13.9%。另外,一些地级市在不同年份人口城镇化指数有所下降,太原市、大同市在2002-2005年间人口城镇化指数有所下降,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运城市在2006-2008年、2009-2010年人口城镇化指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在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长。
第二,可以发现在不同年份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城镇化差异较大。以2014年为例,人口城镇化排名前两位的是大同市、太原市,排在末位的则是运城市,而在其他年份中运城市除了个别年份外,人口城镇化排名都比较靠后,这是由于运城市人口数量比较多,导致人口城镇化的相关指标比较低。
表5 2002-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评价结果
地级市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太原0.09870.06000.04990.04890.05320.06260.0749大同0.07380.06670.06120.04360.07660.07900.1321阳泉0.04560.02980.04270.08540.10100.11020.1382长治0.02640.04960.05990.08120.08110.06940.1037晋城0.01970.02000.05030.04370.08660.07820.0933朔州0.02740.03990.04960.05730.07170.08140.0942晋中0.01940.03480.03630.05730.07750.10020.1054运城0.02350.02830.03980.04900.09480.08280.0645忻州0.04350.06230.03790.05820.07650.09030.1026临汾0.05420.06720.07870.08470.12740.10810.0793吕梁0.02570.03340.03670.06620.06600.08970.1004平均0.04160.04470.04490.06140.07460.08650.0989
表5(续)
地级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太原0.07710.13970.18620.21290.22180.2363大同0.12010.16220.17920.22350.23140.2514阳泉0.13910.11710.13920.16430.17280.1850长治0.12370.13140.15290.18830.19350.2168晋城0.10760.11160.13170.14720.16240.1837朔州0.11550.11880.13780.16100.17060.1835晋中0.12310.13300.15000.17830.19420.2188运城0.10560.07980.09350.11780.14180.1448忻州0.11410.15300.17690.19380.20430.2339临汾0.11840.11890.13890.15610.17180.1922吕梁0.11100.14180.16680.19950.22860.2434平均0.11410.12790.15020.17660.19020.2082
注:本数据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五)环境治理指标分析
结合表6可知,山西省各地级市环境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速度为17.9%。从各地级市来看,晋中市年均增速最快,为31.8%;增长速度最低的两个市分别是运城市和临汾市,分别为7.7%、7.6%。从评价结果来看,太原市的环境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运城市、临汾市在2002-2008年间环境城镇化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在2009-2014年间环境城镇化指数则低于其他地区。
表6 2002-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环境治理评价结果
地级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太原0.06010.07120.07400.07600.07810.0805大同0.09490.10100.09220.11040.12490.1294阳泉0.10400.10380.11010.10740.11170.1053长治0.10600.10050.10030.09700.10090.1012晋城0.11110.12230.13160.14100.13970.1398朔州0.05950.11750.12640.19100.19690.1975晋中0.10520.11490.12270.09800.10640.1022运城0.06550.06420.06630.06700.06880.0428忻州0.05020.07200.09320.09960.10100.0874临汾0.07870.07440.06830.06370.07150.0636吕梁0.06560.07360.09590.10790.09670.0879平均0.08180.09230.09820.10530.10870.1034
注:本数据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从表7可以看出,首先,山西省城乡统筹水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全省平均水平由2002年的0.045 4增长到2014年的0.064 1,年均增长3.8%,但是从各地级市来看,增速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可以看出太原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比较低,说明太原市虽然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说明城乡差距较大。而晋城市的城乡统筹水平在2014年为最高。
表7 2002-2014年山西省各地级市城乡统筹评价结果
地级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太原0.02830.02540.04230.06300.06110.0694大同0.06060.05930.02290.05010.05320.0458阳泉0.02070.02230.03080.04100.07300.0641长治0.01690.02340.01510.02600.02240.0262晋城0.03500.02470.02140.03160.03320.0482朔州0.03500.03300.03250.03120.04340.0501晋中0.08730.09960.11870.12510.13220.1334运城0.04060.04400.05010.05730.06170.0741忻州0.01390.02410.03460.04360.05260.0541临汾0.02840.03410.04170.02590.04780.0567吕梁0.04060.04450.05920.05850.07720.0830平均0.03700.03940.04260.04690.05980.0641
注:本数据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本文通过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环境治理、城乡统筹等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各项指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各地级市的各项指标的大小都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各个指标不一定都高。另外,从年均增速来看,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环境治理、城乡统筹等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为30.7%、25.2%、14.6%、17.9%、3.8%,说明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各项指标中,城乡统筹的增速还比较低,因此今后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该发挥城镇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以缩小城乡差距。
[1]彭红碧,杨 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
[2]李致平,李菁菁.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9).
[3]高涛涛,张仲伍.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4]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2013(1).
[5]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型初探[J].经济学动态,2004(8).
[6]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目标、内容、内涵、规划策略和认知误区分析[J].城市规划学,2013(2).
[7]赵永平.新型城镇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6(6).
[8]景国文.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
(责任编辑 闫益国)
2017-02-15
景国文(1991-),男,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
F299.21
B
1008-9306(2017)01-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