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鑫
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
郭 鑫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现实题材电影,回顾中国电影发展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现实题材电影就已经出现,虽在中途经历过断流期和非主流时期,但它几乎始终都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位。本文将现实题材电影的空间范围限定在内地电影的创作实践中,但这并非是否定排除港台电影的创作。当下是港台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时期,内地电影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市场体量来说都是华语电影的主潮,对港台电影呈现出吸纳特征。本文将着重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作评析,并参考国外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情况,展望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前景。
现实题材电影 新世纪 中国内地
在中国电影史中,历来不乏现实题材电影的身影。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产业也受这一态势影响开始“发芽”。1921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在戏院公映,影片取材自上海滩的一起真实案件,影片在上映首日就拿下一千三百块大洋,沪上中外人士争先观影。尽管《阎瑞生》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商业片,然而它忽视社会伦理性,使它称不上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
1930年之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于上海成立。九一八事变后,淞沪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3年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造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以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几年内拍摄了一大批渗入反帝反封建思想和高艺术水平的电影作品。经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左翼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革新了中国电影陈旧的面貌,因此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区别于本文所讨论的现实题材电影,所有左翼电影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使命感,通过隐喻的方式宣泄对抗日战争的不满情绪。
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一部分爱国电影工作者分别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则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于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优秀影片接连出现。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规模电影公司,拍摄约40部影片,在题材上也越来越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产业的发展也迈入新时期。从1949年到1957年,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的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短时间内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等优秀故事片。但是,电影创作因严重受政治宣传影响,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当时的中国电影依旧是为革命服务的,不具备市场性。
60年代初期的电影逐渐走入正轨,到1965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形成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样板戏成了“文革”期间唯一可以拍摄的艺术样式,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在此期间停滞不前。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血,总是热的》《喜盈门》《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反映生活中的各类矛盾,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图1.《一江春水向东流》
20世纪80年代,“第五代”导演开始了他们的创作,《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不仅参加国外电影节展映,也拿到了有一定分量的奖项。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被视为“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标志,影片通过对西北文化的展开叙述,展现了独特的历史视角,这批电影皆是借由现实隐喻历史。
90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像《阎瑞生》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开始具备生长土壤①,90年代的电影多为现实主义美学,也多有现实改编。“第六代”导演管虎的《头发乱了》,贾樟柯的《小武》等都将目光投向彼时城市空间的变迁之中,各类人群的千姿百态,为新世纪之后的现实题材电影打下基础。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中国电影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2001年,《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元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而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被一再排挤,逐渐走向消亡,于是过度商业运作使这段时期成为继文革之后的第二个断流期。
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大众群体的观影需求和电影工作者们的创作思维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改变。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促使电影行业在制片、发行、销售等方面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脚步。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陷入了类型单一、脱离现实的创作困境,“中国式大片”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以及“东方奇幻电影”如《无极》《情癫大圣》《画皮》成为创作主流。这类电影在短期内的泛滥使得观众的观影感受得不到满足,最终反倒成为观众对现实题材电影需求骤升的源头,市场亟待一种多元化、本土化的中国电影出现。2010年,又开始出现了一些进行商业化包装和运作的现实题材电影。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的扩张,观众对这类影片产生了需求,来自于电影产业内、外的大量资金渴望找到新的题材。另一方面,原来专注于电影创作的导演也希望获得较好的商业回报,而那些商业成功的导演和演员们则想借助现实题材获得口碑上的认可和创作上的突破。
放眼亚洲,只要是对电影市场稍微有些关注的人,就一定会注意到韩国电影近十年的突飞猛进。《杀人回忆》《熔炉》《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等一大批现实题材电影是其中的主力军,这类题材电影不单单是在讲故事,故事背后对人性的拷问,以及导演想借助影片探讨的社会性问题都是重中之重。相比于大制作,小成本现实题材电影更在意细节的准确度,更愿意就影片针对拍摄的现象做深度挖掘,它们试图用有温度的影像传递给观众一些真相,一些无人问津但每天仍在残忍上演的真相,一些因为过度的报道反而被怀疑其真实性的真相。事件本身具有的话题度或是震撼程度加之电影作品适当的改编添色,使现实题材电影带给观众的视听满足感远大于新闻报道,它也因此赢得了本土观众的热烈欢迎。
简要回顾一下韩国电影的发展史,1923年,韩国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出现,由延百男执导,这部电影是韩国默片时代的前奏。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让刚形成的电影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个时期只生产了少数的战争纪录片。1955年,为了促进电影业进一步发展,韩国政府对国内所有电影制片商都实行免税。这使得电影制片商人数迅速增加,带来了电影的黄金时代。60年代影片数目达到了每年大约200部,到了70年代,由于电视的迅速发展,看电影的人突然减少,电影业进入衰退期,但仍出现了《星星的故乡》《冬女》等描绘年轻人爱情故事的畅销电影。到了80年代,韩国电影业再度复兴,于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韩国电影的国际声誉得到了提升。
1997年,金融危机使韩国在经济上受到重创。为了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韩国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大规模向文化产业进军。②韩国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文化产业提供沃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消费人群外加政策扶持,以电影分级制取代电影审查制度,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终促成了韩国电影产业的崛起。③
时代在给电影产业压力的同时,也似乎在指引着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不论是韩国电影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凭借现实题材电影迅速发展,还是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度商业化之后在新世纪又迎来现实题材电影的回归,都是拨开云雾后的另一番创作天地。
如上文所说,因为电影市场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新世纪开始现实题材电影重回电影市场。但这并不表明现实题材电影就完全脱离商业这个词,相反,“商业性”是这类电影起步的先决条件,而将它与纯商业电影区分开来的,便是第二个条件:社会性。只有当电影的上映对社会起到一定积极推动作用,那这部电影才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优秀且实在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好的剧本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基础所在,如何从现实中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改编是电影人需要考量的第一步。早期的现实题材电影大多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属犯罪题材。而新世纪以来的现实题材电影已慢慢开始触发更多领域,主要的题材仍围绕着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最常见的犯罪题材。比如根据2004年吴若甫真实绑架案改编的电影《解救吾先生》;比如根据发生在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的电影《千钧一发》;再比如2016年中秋档凭口碑赚得高票房的电影《追凶者也》,是根据一起名为“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的案件改编而来,同样根据这起案件改编的电影还有2012年上映的电影《人山人海》。
2014年上映的电影《白日焰火》是中国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不得不提的一座丰碑,投资不到2000万,拿下了1.02亿元的票房。这是导演刁亦男的第三部个人作品,故事发生在东北,讲述了一个由碎尸案引发的三人之间的悬疑爱情故事。导演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和写实化的拍摄手法,用尽量客观的角度,完成了对于电影的叙事。影片更是拿下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熊奖,男主演廖凡也凭借此片拿下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该电影算是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一种新的尝试。略显文艺的拍摄手法和略带纪实性质的镜头,搭配一线明星的演技呈现,不仅收获了超高的回报,也得到了中国电影观众对一直不看好的文艺片的一种新的肯定。
第二类是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比如李杨执导的电影《盲山》,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人口拐卖”这一现象。2014年,一部《亲爱的》将“儿童拐卖”的话题再度推到群众面前。虽然这些社会问题一直都存在,但它们毕竟不是全民性质的社会问题,被这些问题缠身的仍是少数派,电影的上映让更多人关注并重视这些问题。
第三类是聚焦家庭或是个人特殊经历的题材。比如在CCTV-12播出的电视节目《法律讲堂:两个家庭救一个孩子》被改编成电影《左右》,讲述一对已经离异的父母将私人恩怨暂时放置一边,一心挽救白血病女儿的生命的故事。又比如,2013年上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虽然影片出品方从未正式承认过,但是影片内容的确是取材于“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创始人“俞敏洪”的个人经历。影片讲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在中国年轻人被美国文化和“美国梦”大肆影响的情况下,本片弘扬了“中国梦”精神,用电影中三名主角的亲身经历来激励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这是一部用商业手法拍摄的传记类型片,用轻快的镜头语言传递影片正能量的同时也营造了轻松的观影氛围。影片最终斩获5.37亿元票房,并引起了一波影视圈拍摄“传记片”的风潮。
此外,本文剔除了改编自历史题材的电影,比如《东京审判》和《唐山大地震》。原因在于,历史题材是从历史观照当下,具有迂回性和普遍性,而现实题材是直面当下的,具有冲击力和即时性,两者具有时空上的区分。并且,历史题材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共同记忆,现实题材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社会记忆和个人记忆。
图2.《追凶者也》
在题材确认之后,紧接着就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电影人需要明确自己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常见的类型包括动作、犯罪、惊悚、剧情等。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不仅仅属于一个类型,而是多个类型的叠加之作。
大部分改编自犯罪案件的电影基本都划入了动作这一类型。比如2016年根据5年前“湄公河惨案”为题材拍摄制作的电影《湄公河行动》,影片着重了追杀、枪战等极具画面冲击力的动作戏份。但其中也有特例,比如同样根据“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的案件为题材的电影《人山人海》和《追凶者也》。由蔡尚君执导的《人山人海》循规蹈矩,该片融合了剧情、犯罪和悬疑三种常见类型。而曹保平则在《追凶者也》中插入荒诞的黑色幽默元素,使影片类型更加丰富,也更具个人特色,是可以从一众电影中跳脱出来的作品。
同样加重影片故事性的还有电影《天注定》,影片中的四个故事分别取材于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三起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楼事件④。比如富士康跳楼这一事件,贾樟柯着重表现了一名员工的生活,他辗转多地打工,经历了爱情梦的破碎,承担着来自父母的责难,顶着四方压力最终选择轻生。在诸如“富士康6年30跳全程回顾”的新闻曝光之后,作为普通人其实更加迫切地想要知道事件背后的真相,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细节便是导演可以细细琢磨、二次创作的部分。贾樟柯曾在某次采访中说道,电影不是说可以帮助社会解决这些问题,它被电影人制作出来,是可以帮助观众去理解去知晓这个社会在发生什么。如果想要让这个社会发生改变,就必须清晰地认知它现在的状况。
电影人将这些不常见的故事娓娓道来,它们总是励志的,不论主角在最后是否挺过了痛苦与磨难,观众总在观影结束后会鼓掌,总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中国电影市场由于成型较晚,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类型片的分类也有局限的部分。而好莱坞在类型片的制作这条路上,已走得四平八稳。在现实题材电影的类型上,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开拓更多,并且在不断开拓的道路上,逐渐稳固、搭建起自己的类型片体系。
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的影像艺术,虽然一个好的剧本是基础,但视听语言的重要性无可厚非。声音往往会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而音乐则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宣泄而出时,抓住时间铺入的背景音起到了辅助作用,将情绪尽可能地放大增强。电影《湄公河行动》开场,中国船只经过“鬼门关”时,湍急的水流声配上紧张的背景音,预示着即将发生不寻常的事情,随后几秒的黑屏和几声枪响即交代了悲剧的发生。在这之后,特别行动组乔装和糯卡团伙见面交易的那场戏,音乐与故事节奏相辅相成,让观众时刻担心特别行动组的安危。
动作片的视听语言都是激烈且刺激,而剧情片则大不相同。电影《亲爱的》在镜头的处理上采用大量摇镜头与跟镜头,摇镜头可以一镜交代人物所处环境,但也加大了调度的难度。跟镜头的运用则是摄影机带领观众一起,去看、去感受片中人物的动态,比如在鹏鹏一路小跑,试图追上他母亲驾驶的汽车时,跟镜头使观众的心情跟着鹏鹏的步伐变化,鹏鹏母亲能否发现正在追随她的鹏鹏?随着鹏鹏越迈越小的步子和逐渐吃力的表情,观众也担心鹏鹏的命运和安危。此外,影片也采用了不少手持镜头,来表现说话者内心的波动。在这部情感大于理智的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也极其贴合主体。影片共有四首插曲,分别是《亲爱的小孩》《隐形的翅膀》《每一次》和《一分钱》。“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主题曲《亲爱的小孩》的歌词与影片故事一一对应,片尾响起这首歌的那一瞬间,影片原型也逐一亮相,两者相融,像是投了一颗“催泪弹”。真实事件的加入,也使这部电影拥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
图3.《解救吾先生》
新世纪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大导演加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队伍里,《滚蛋吧,肿瘤君》《湄公河行动》《追凶者也》等影片的出现,让现实题材已不再完全是小众和低成本的代言词。
现实题材电影在商业化的第一步已经走得非常平稳,它们已经懂得了正确且准确地选择本身具有热点的题材,邀请本身具有话题度的明星。但是,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应该避免将重点全部都放在商业性上,比如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便是只注重商业性,而忽略了社会价值,以至于它只是一部将血腥和情色作为噱头的小报式电影。包括同时期制作的电影《张欣生》也是如此,对此,舆论将矛头纷纷指向这两部电影,指责它们“取穷凶极恶,描写尽致,宣扬其姓名,流传于世界,此尤不可忍矣”。⑤部分地区更是禁映了这两部影片。
就目前来看,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如若试图成为电影市场永不被抛弃的“常驻客”,它需要做到同时考虑商业性和社会性,选择已经引起社会反响或是可以呼吁社会关注的题材,大量地删除太过以电影人为创作中心的内容,在制作现实题材电影上,电影人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加足燃料,一路向前。
【注释】
①百度贴吧电影吧.什么是伤痕电影[EB/OL].http://tieba.baidu.com/p/2428359066.2013-07-01
②全明姬,张隽.《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析》[J].《学理论》,2009年24期,181-182
③赤戟.韩国电影的发展模式是否值得中国电影借鉴[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81987
④百度百科“天注定”词条
⑤李响.1930年代,左翼电影没有一部成“禁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2/01/c_132145013.htm.2013-02-01
①李少白.《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5[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③[美]芬克斯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郭鑫,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