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引线”见主旨

2017-12-01 14:50龙远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闰土二嫂引线

龙远玲

小说文本的理解,难度最大的当属对主题的理解。理解小说主题至少需要两个步骤:一是利用“小说阅读金字塔法”理清主题外围的环境、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二是寻找和梳理文章环境、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潜在的与主题相连的“引线”,并认真分析,让其与主题互相连通。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短篇小说《故乡》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运用“小说阅读金字塔法”理清环境、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及其关系。“金字塔”共分三层:第一层,明环境,理情节;第二层,析人物;第三层,探主题。阅读时要由低到高,逐层向上。我们可以运用“初读感知、再读梳理、细读分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层和第二层阅读目标,顶层目标留待第二步时去做。

初读时,应弄清作品中有哪些人物,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并运用阅读文本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便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读梳理时,要进一步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作品着墨较多的人物(闰土,杨二嫂)。

细读分析是指通过静心阅读,较准确地把握文中着墨较多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有三种途径:一是勾画出文中明白揭示了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的关键词,通过词义把握人物特点,例如文中“木偶人”一词,就刻画出了中年闰土长期遭受苦难生活的压迫,变得像呆滞迟钝的木头人一样的形象。二是关注文中的事件。人物的性格支配、影响着文中的事件,同时,人物性格又在事件中得到体现。例如,文中的“要香炉和烛台”,就表现了闰土“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的生活态度。三是分析文中的描写。文本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人物所做的描写往往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品质性格、思想身份、处世态度等。例如:文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就表现了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思想上深受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影响的特点。文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则体现了闰土的迟钝麻木。

第二步,寻找和梳理文章环境、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潜在的与主题相连的因素,并认真分析,让其与主题互相连通。具体可以从4个角度入手。

1.从环境的角度,揣摩演绎。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与作品主题解读相联系的环境引线,一般为社会环境。

《故乡》创作于1921年。此时,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帝国主义和代表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仍在剥削和压迫着中国的广大人民。双重压迫使国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为一个身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鲁迅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他急切地想为中国人民寻求到一条通往新生活的路。尤其是1919年12月,他由北京动身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等去北京居住,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现状之后,这种忧虑和寻求更加急切。此后不久,即1921年1月,鲁迅就以这最后一次回故乡为触发点,结合自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创作了《故乡》。

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不难获得如下两点发现:一是辛亥革命后,在双重压迫下,中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二是知识分子渴望追求新生活。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可以等分析完文本和其他引线后再作判断。

2.从情节的角度,循事入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作品所叙“故事”作为引线,从故事情节发展和小说所选的题材中去探寻主题。

本文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的主体是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与变化。回忆中,少年时的闰土看瓜刺猹,能管祭器,能装弶捉小鸟雀,会雪地捕鸟,跟“我”讲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离开后还送“我”贝壳和鸟毛;现实中的中年闰土已变得叫“我”“老爷”,拖水生作揖,只是摇头,要香炉和烛台。回忆中的杨二嫂年轻貌美,终日坐着卖豆腐;现实中的杨二嫂不仅当面嘲讽“我”,还顺手牵羊拿走母亲的手套,中伤闰土偷碗碟。情节发展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虽然性别不同,经历迥异,但境况都越来越贫穷,思想都越来越落后,精神都越来越愚昧。“我”在故乡时还见到了水生,他“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如今同宏儿“松松爽爽出去”的水生,若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变,成年后的生活状态看似无法知晓,实则也不会比中年闰土好到哪儿去。

探寻归纳后不难发现,这些故事情节中的引线都隐隐指向一个呼之欲出的“理”——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和苦难在一代代轮回,广大民众就像处于漫长的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光明和尽头。

3.从人物的角度,由此及彼。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作品着墨较多,情节构成中参与度较高的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遭遇、职业、身份、地位、生存状态,并沿着“人物”这条引线,由“一个”到“一类”,扩展开去研究其他具有相同经历、习性、身份的人们的生存特点和生命轨迹,进而把握主题。

“我”的回忆中,少年闰土是一个健壮活泼、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热情纯真、无忧无虑的“小英雄”,而现实中见到的中年闰土已变成了沧桑衰老、沉默木讷、谦恭封建、麻木迟钝、活力尽失的“木偶人”;回忆中的杨二嫂是个美丽本分,虽被侮辱损害却从不伤害人的“豆腐西施”,而现实中的她则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放纵泼辣、靠损害别人来为自己捞好处的庸俗势利的“圆规”。身为农民的闰土和身为城镇小市民的杨二嫂,在封建社会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迫之下,蓬勃的生命力日渐消退,纯真的人性逐渐被扭曲。以这两个人作为分析的起点,顺着人物这条引线想一想,与之同类的其他农民和小市民生活又如何呢?扩展延伸后的人物群像和作品主题有关系吗?经过思考很容易发现,同样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其他农民和小市民的经历也是大同小异的,他们的生存也是艰难的,精神也是病态的,活力也是被扼杀了的。作品中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个体的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了与他们同类的人的共同形象,成了以农民和小市民为国民构成主体的精神扭曲、生命活力被扼杀的中国人群像。

4.从语言的角度,由表及里。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文中含义深刻丰富的关键句为引线,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来把握主题。

《故乡》中这样的关键句共有4处:

①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②老屋离我愈远了……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③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透过这些词句的表面,结合前后文和写作背景纵深挖掘,针对关键句问一问“为什么”“是什么”“指的谁”“是什么样的”“怎么办”,我们能获得如下信息:

①“我”被闰土的一声“老爷”深深震动,儿时的纯真情谊已不在,他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们已经有了厚厚的隔膜。

②故乡的见闻和经历让“我”非常失望,所以“我”对它并不留恋;与故乡的人们特别是闰土有了较大的隔膜让“我”觉得孤独、郁闷;当初的小英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大变样,这个影像再也回不去了。

③“我”希望水生和宏儿能将纯真的友谊保持下去,那種隔膜的人际关系让“我”很难受;“我”希望下一辈能过上全新的生活——既不用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也不因承受生活的重压而艰辛麻木,更不能为了自己过上好生活去损害他人。

④“我”想,过新生活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只要满怀希望地去奋斗追求,就会迎来新生活。

将这些关键句的深层含义略作梳理归类(注意加着重号的词句),便能发现“渴望纯真情谊”“忧虑隔膜”“追求新生活”是作者情之所系,“旨”之所在。

将上文中对环境、情节、人物、语言四条引线的分析加以综合,让它们相互联接、对话,再结合原文做一番选择和修订,《故乡》一文的主题就清晰可见了——文章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以及中国人精神扭曲、普通民众生命活力日益被扼杀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隔膜的深层忧虑,对纯真人际关系的渴望和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作者单位:十堰市张湾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闰土二嫂引线
论“引线规”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鞭炮迷宫
变压器引线设计
闻香抢钱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掐断欲望的引线
“喇叭”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