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伟
本期继续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问题。“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为久已定型的教育生态系统引入了新目标,但是,整个生态系统短时间内难以发生系统变化,教育变革的风险较大。有必要重申生活主体的内涵,从实践、思维、言说层面探求“核心素养”框架的落实问题;有必要比较各国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差异,探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可能途径;更有必要从“深度学习”的角度重新设计和实施学生更有自主探究时间和问题空间的学习活动,使具体知识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结构、核心概念和方法等结合起来。
文明的进程是人类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进程。这正如康德所说,“人唯有教育才能使其成为人”。教育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每一个时代均会有不同的回答。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在不断回应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命题,即“教育培养符合道德力量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体和教育必须不断接受新挑战,调整主体建构目标和方法。眼下,如何赋予儿童与青少年21世纪需要的“核心素养”,成为主体建构抑或教书育人的主要目标。“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可以从这个角度展开思考与行动。
一、从生活主体建构的角度理解“核心素养”
这是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每一个人在走向日常生活世界的时候,都要面对比以往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情景。要想与人为善,应对自如,就要努力提升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主体意识的建立和能动性的获得,成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教育要唤醒个体意识,让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呵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思想的能力,能够向往幸福生活并为之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教育要唤醒主体的公民意识,使之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自觉维护全球化时代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努力担当全球化时代公民应该担当的责任。因此,个体意识、主动能力、责任感等都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必须基于生活主体的本质内涵展开。
人是行为主体(A acting subject)或实践主体(A practicing subject)。自出生后,每一个体在行为上的发展从简单到协调、平衡与复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新生儿出生后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步行反射等,然后逐步发展为疾步如飞的步行动作。布鲁姆强调是心因性动作技能,通过后天学习练习获得。比如,模仿成人行为到在新情景下对动作的设计和实现,不仅仅达成平衡、协调而且有创造性地使得行为复杂化(如冰上舞蹈、弹钢琴、草书、高低杠……)。
人之为主体,首先,其成长正是简单行为走向复杂实践的过程,最终成为实践主体。卡希尔《人论》强调人的本质是“劳作”之行为,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揭示了人的实践性本质特性。其次,人不同于动物,脱离了简单思维,在不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中走向复杂思维。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即指出了人之为主体存在的重要本质特性。第三,人类高度文明的特征就是人类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同样个体作为生活主体必须言说,日常生活无法离开言说,无论口头的抑或书面的。要之,人是思维主体,也是言说主体和实践主体。
“核心素养”应该回应主体的不同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活主体的三大内涵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且彼此交叉的。认知与行动之间强调知行的互动与统一,实践与理论(思维)之间同样存在互动与统一,言行一致表明言说主体与行为(实践)主体的一致性。
二、三元结构“核心素养”及其建构
1. 生活主体需要实践素养
作为生活主体的行为许许多多,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烧菜烧饭、驾驶汽车、制作ppt、制作excel表格……依据杜威的教育理念,行为的获得必须“做中学”,学校需要为青少年提供和创设更多的“做中学”的情境、环境、条件和空间。例如,各类体育运动设施与空间,包括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室内运动场,还有陶吧、实验室、创客空间等。
当单个行为发展为交互行为后,便产生了人际互动,如各类游戏、集体舞蹈、团体体育项目、合唱团、实验团队……由此,学校与教师应该引导青少年建立良性人际互动关系,遵守游戏和社会化行为规则,包括不违规(如不乱穿马路、不乱丢垃圾)意识的形成,公民文明行为规范的建立。
就社会政治领域而言,行为便会演变为实践行为,包括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性组织等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凡此种种,均需要学校为青少年提供实践素养发展的条件、环境与指导。
实践素养好的青少年,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能够表现更好的自理能力(如衣食住行)、动手操作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和实验操作等)和实践能力(组织与参与社团、参与公益活动、遵守社会规则等)。
2. 生活主体需要思维素养
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的思维也将由简单思维变成复杂思维或深度思维。简单思维,顾名思义,思维具有简单性、肤浅性和单一性等特点。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且复杂多变,生活主体必须通过学习形成复杂思维和深度思维的范式。复杂思维表现为条理性思维基础上思维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个体生活与工作首先需要思维的条理性。家居的整理、电脑信息的分类、撰文的条理……这些事关生活与职业的关键技能均需思维的条理性。此外,类似于IB课程,旨在養成学生的思维与心胸的开放性。
培养个体思维的多样性,包括一系列思维的组合: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生活主体最为主要的思维素养是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建构。批判性思维(或称“审辨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是对于既定事物事件或思想的质疑与批判性分析,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Innovation)。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和发现学习,不断更新与改变,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学校教育应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供各种可能性。endprint
3. 生活主体需要言说素养
思维和实践过程中离不开语言,语言通常被视作思维的物质外衣。让人成为言说主体(A speaking subject),始终是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目标。自古希腊起,西方就重视“演讲术”课程,培养公民的演讲才能。另一方面,人类自有文字开始,学校教育就重视书面语言的学习,在微信时代,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同等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有赖于表达。全球化时代强调母语之外第二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同样强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此外,言说素养还包括语言文明伦理素养,一方面避免脏话粗话、强势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暴力(含冷暴力),另一方面在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注意伦理底线。特别应该注意语言沟通交流过程中的开放性、礼节性、及时性和反馈性等,学会倾听,学会语言引导和语言支持。
生活主体还需要复合素养的建构,因为人是集行为、思维、实践和言说一体化的复合性主体。在知行合一方面,教育强调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与理论(思维)统一方面,教育强调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学习,强调实验、观察、发现、探究等学习方式,强调跨学科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如STEAM课程。学校教育应该主动探索致力于青少年儿童言行一致的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加强对“一诺千金”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典故的学习及行为内化。
三、“核心素养”应该指向成功与快乐
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生活主体的成功快乐最为重要。无论接受多少年教育,即便义务教育后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生活主体都要有幸福感与成功快乐感。要具有幸福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心生快乐,就必须加强智力素养、情感素养、经济素养和人际素养的培育。
智力素养包括传统的数理逻辑为中心的认知能力。智力素养重点培养青少年以下的品质与能力:(1)分析问题、推理与逻辑能力。(2)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3)解决问题的研究假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胡适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思路;英美强调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是当前中小学课改的重要方向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和科学研究,开发行之有效的研究性课程系列。(4)认知洞见与预见性。例如,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性的肯定与否定的预见性。
情感素养主要强调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能力。一方面,个体要让自己的情绪处于良性状态,包括心情、脾气、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不断向与自己相关的人包括亲人、朋友、同事以及下属等传播正面的情绪影响力,学会安抚他人的情绪,主动关爱和学会关爱。比如,中小学生记住父母亲生日且在其生日之际主动表达关爱。情感素养特别强调家庭情感尤其是代际情感和夫妻情感的经营与发展。基于80后90后的婚姻现状,针对“闪婚闪离”等问题,我们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和虚拟课堂等让青少年进行情感体验。
经济素养也必不可少。经济素养主要包括以下的品德与能力:(1)经济意识,包括开源节流的能力。节俭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现在的青少年却普遍不够节俭。(2)家庭经济学与生活经济学相关知识与能力,比如货比三家、谨慎网购或预防诈骗。(3)投资理财的意识、能力与道德。经济行为的道德规约或商业伦理的契约精神非常重要。(4)国民经济的科学认知能力。如GDP与国民个人生活关系,人均GDP与国家GDP总量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人际素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4C”中,人际素养强调的是合作与交流。人际素养主要包括青少年以下的品德與能力:(1)人际良性互动的能力与意识,包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洞察力与判断力。(2)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如与家庭成员包括未来的丈夫或妻子、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3)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4)代际之间的平等与良性互动,如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杜绝传统的家长制人际模式。
总之,智力、情感、经济和人际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或关键,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当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