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心理发展看儿童场所设计

2017-12-01 09:36
关键词:共享性儿童心理场所

周 沁

从儿童心理发展看儿童场所设计

周 沁

近年来随着设计市场逐步细分,儿童备受重视,而儿童场所的设计也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对儿童场所的研究和实践从开始仅仅关注儿童的身体尺度慢慢向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关怀转化。事实上,儿童场所的设计在适应身心尺度的基础上,也可以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主动的帮助和引导的作用。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设计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特征和需求做出相应空间设计上的改变,从而起到顺应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

儿童心理 身心尺度 儿童场所设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儿童心理与空间场所的关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中儿童对空间的理解认知存在着差异。而后罗伯特·西格勒与玛莎·阿利巴利的《儿童思维发展》一书中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肯特的《建筑心理学入门》的“发展”这一章节中提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对环境的需求有所不同,然而在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使得自身与环境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另外,在实际的设计应用方面也有了极大地进步。如西班牙设计师卡尔斯·布勒特所著的《儿童娱乐空间》中介绍了大量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优秀儿童场所的实际案例,并且提出了游戏在其中的作用。美国设计师凯德琳·费希尔在她所编著的《儿童产品设计攻略》中也有对儿童空间需求的分析。

国内对儿童场所的研究讨论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然而这一时期的设计是模式化、实用化的,而没有真正从儿童心理关怀出发。此时的设计多以功能性为主要追求,设计方法僵化而单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儿童成长愈发重视,设计师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儿童的真正需求。2005年重庆大学潘冽的硕士论文从心理、环境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幼儿园交往空间的构成模式。2008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重点研究了在儿童场所设计中儿童的“秘密心理”。另外,在实际的设计方案中也开始体现出对儿童的心理关怀。例如蒲蒲兰绘本馆的设计,由著名日本室内装饰设计师迫庆一郎设计建造。他依据儿童的心理诉求,以快乐阅读为设计理念,在设计上淡化了阅读空间的严谨拘束之感,将阅读与游乐相结合,使得空间极富生趣。

二、空间场所对于2至6、7岁儿童认知的重要性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空间环境的认知存在着差异,因而儿童场所设计中有必要对各个年龄层儿童心理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有所了解,并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81)在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一岁半、两岁的婴儿时期;前运算阶段是从两岁到6、7岁,相当于学龄期;具体运算阶段,从6、7岁到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表1)本文着眼于具体运算阶段,即2- 6、7岁左右的儿童,尝试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儿童场所空间以符合其心理发展特征。

表1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四大阶段

2至6、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是儿童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空间的感知能力相比0至2岁左右的婴儿更为成熟,同时他们对于形体以及颜色的感知也更为准确和敏锐。2至6、7岁时期的自我产生式运动正使得儿童的空间表征能力逐步提高,此时儿童正是通过对于外界场所的不断摸索和理解来逐步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进一步完成自身发展获得知识(皮亚杰,1981)。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来说,儿童场所对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图1 、香港SPRING儿童学习

图 2、Sjötorget幼儿园

图3 、Ama'r儿童文化中心

三、从心理角度出发看2至6、7岁儿童场所设计特点

(一)半私密与共享

这一时段的儿童对于空间场所既有私密性又兼有共享性的需求,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各自承担着相应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为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空间中半私密性的设计既顺应了儿童的“秘密心理”,又为儿童提供了适应环境和小群体交流活动可能性,而共享性空间则鼓励儿童打破原本的交往模式,引导并培养其互动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空间设计中需要关注到家长和儿童之间的共享有利于对儿童的看护和陪伴。

1、半私密性

任文杰(2008)在其论文中提出这一时期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秘密心理”的心理特征,而这种特征通常通过空间场所来得到满足。从儿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如果在儿童场所设计中对这种心理特征加以关怀,那么这种体验将会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从环境设计学的研究角度来说,躲藏的空间、位置高的空间以及特别的空间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玩兴,同时也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亲密关系(仙田满,1996)。儿童场所中的半私密性设计满足了儿童的这种探索玩乐的诉求,符合其“秘密心理”的特征。例如香港SPRING儿童学习中心,在整体中包含了多个错落的半私密的小型空间,给予儿童探索发现的可能。(图1)

在杨·盖尔(2002)所著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人与人之间因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而适宜不同的距离。在儿童场所中这种距离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半私密性空间给予了使用者相对独立的场所以缓解因与他人过于接近而产生的不适感。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需求尤为显著。儿童在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接触对象为父母亲,他们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通常处于0至45厘米的亲密距离。然而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不免会接触到其他社会个体,在与这些陌生个体尚未建立亲密关系之前他们更需要一个自主空间以达到自我保护不受到外界干扰的作用。因此在儿童场所设计中的半私密空间起到了适应和过度的作用,可以使得儿童在一个安全舒适的氛围中逐渐建立起与陌生的环境和个体的关系。举例来说,瑞典的Sj☒torget幼儿园就设置有这样的空间,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这种半私密的空间与儿童进行交流,并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其所在环境。(图2)

从另一方面来说,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殊的偏好,这种偏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年龄以及性别。儿童更乐于与年龄相近的人互动,同龄人乐于聚集在一起交流和活动,他们的交流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据调查显示3至12岁的儿童都更易于与同性建立亲密的交流关系,因此男孩和女孩又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综合两方面来看,在儿童之间不同的群体对相对独立的空间也有相应需求。

图4 -1、日本柠檬幼儿园

图4 -2、日本柠檬幼儿园

图5 -1、Morgan Stanley儿童医院

因此,考虑到儿童的秘密心理、对外界陌生环境与陌生个体的适应过程,以及交往过程中对特定群体偏好这三个因素,在儿童场所设计中引入半私密性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半私密空间并不会成为儿童之间交流的阻碍,而是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的空间氛围,同时又保留了整体空间的流动和共享。

2、共享性

儿童场所设计中的共享性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共享性,以及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共享性。

儿童之间的社会交互需求多于成年人,空间中的共享性设计为儿童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这种共同的探索和互动是帮助儿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与外界环境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施瓦茨认为儿童对他人的观察,与他人的互动过程能够促进其认知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与自我意识完善是有利的。他提到互动合作中个体常常比独自活动时能够进行更复杂和更加抽象问题的处理,处于快速成长中的他们能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因而鼓励儿童走出习惯性的封闭的交流模式与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个体沟通协作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因此,在儿童场所设计中有意识地打破独立的空间,使得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串联,儿童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个性、不同爱好的群体。除了空间整体的共享性之外也可以在半私密性空间中加入共享性的细节设计,也为儿童在小群体活动中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例如在Ama’r儿童文化中心的设计中在楼梯的另一侧设计了一个儿童的攀爬墙,这一细节为儿童创造了更多与他人互动的可能,为儿童创造了共同活动与互动合作的机会。(图3)

儿童所在空间环境中的共享不仅存在于儿童与儿童之间,也存在于儿童和成人之间。成年监护人通常也是空间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们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这一特点却时常成为设计上的盲点。儿童场所中的大部分活动都在成人的看护下进行,这种成人与儿童的共享性既使得儿童的安全得以保障,也使得其缓解了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儿童与成人的共享性同时存在于整体空间以及半私密性的小空间中,因而必须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将成人与儿童的共享性纳入空间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中。

(二)变化与统一

儿童场所的变化和趣味性以及整体的统一性对于2至6、7岁的儿童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变化和趣味的设计给予儿童不断探索的动力,并帮助儿童加速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整体空间的统一感又使得儿童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路径中,同时也便于成人看护。

1、变化和趣味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对外界丰富的色彩、材质等元素充满好奇的时期,变化和趣味的外部环境成了吸引儿童不断探索发现的动力之一,对外界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大有裨益。

认知发展分为三个基本过程,即同化、顺应、平衡三个阶段。儿童成长过程以同化和顺应为主,而环境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皮亚杰,1981)。空间环境中多样的形式、颜色、材料能够促进同化和顺应,多样趣味的空间可以推动儿童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因此,变化趣味的空间环境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过去自然提供给了儿童丰富的知觉经验,而当今社会中儿童极少有机会接触到这类来自于自然的知觉经验,因而在儿童场所的建设中有必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从而促进儿童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丰富儿童的认知经验体会外部世界。例如,粗糙的或平滑的墙面,明亮或昏暗的光线,柔软或坚硬的材质。空间越是丰富,儿童获得的知觉经验也就越多,这在儿童未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日本的柠檬幼儿园在自然光运用上很好地体现出了这种特点,使得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对自然光变化的认知。建筑师将其称之为“光之家”。幼儿园以单层结构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其屋顶的锥形设计和各个形状的锥块结构,形成了无数的“光线引入装置”,它们将光线引入空间各个区域之中。光线随着时间季节变换,儿童在追逐玩耍这些光束时体会到了自然的独特魅力。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到了健康积极的作用。(图4)

另外,儿童相较于成人精神集中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涣散。而儿童又十分容易被变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空间的趣味性能够大大激起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得儿童能够对空间保持新鲜感。因此儿童公共活场所的设计应在保持安全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增加空间的变化和趣味性。

2、统一

2至6、7岁的儿童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其对空间定位的能力仍未发展完善,因而在追求空间丰富变化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其中的统一性。在针对2至6、7岁儿童场所设计中,主要路线要有明确表示,各个主要区域之间的道路连接简单明确。例如用不同的色块或设计形式来统一同样功能的区域。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明确统一的路线有助于确保儿童的安全,一方面便于儿童本身的行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人的看护。

(三)游戏性

游戏是儿童整合统一经验的重要途径(1981、皮亚杰)。儿童在发展初期不得不适应于一个由外部成年人兴趣和爱好组成的世界。然而此时儿童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理解又处于极为肤浅的状态,他们无法从中获得一个他们需要的可资利用的活领域来完成这种向成人世界的过渡,游戏则提供给儿童可以尝试新角色和活动的机会。

对于2至6、7岁儿童来说,象征性游戏在这个年龄段处于高峰时期。象征性游戏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例如“过家家”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游戏。在儿童场所的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着重于构造性的游戏以及涉及身体运动的游戏,而忽略前运算阶段儿童独特的心理发展需求。因而在特定的儿童场所中,结合空间场所主要功能增加相应的儿童象征性游戏的场所有助于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

Morgan Stanley儿童医院就将这种象征性游戏很好的融入了场所本身的功能之中。儿童CT室被烘托出海洋的氛围,而检查仪器则被设计为海盗船,整体场所与其相得益彰,为躺在仪器前接受检查的孩子营造出海盗游戏的感觉,从而使其沉浸于游戏的新奇感中,以缓解其紧张感和病患的痛楚。这种结合象征性游戏的空间设计既符合这一特定年龄段儿童的心理诉求,也有助于空间场所实现其主要功能。(图5)

四、小结

儿童场所的设计不仅应该关注相应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尺度,其心理特征同样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怀。这种合理的关怀和引导能够帮助儿童顺应甚至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2至6、7岁的儿童场所的设计可以从半私密与共享性的结合、变化与统一的结合以及游戏性三者出发进行综合考量。

[1](美)罗伯特.西格勒与玛莎.阿利巴利.儿童思维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英)肯特.建筑心理学入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西)卡尔斯.布勒特.儿童娱乐空间.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美)凯德琳.费希尔.儿童产品设计攻略.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日)仙田满.儿童游戏游戏环境设计.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8] 潘冽.心理、环境、行为——幼儿园交往空间构成模式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任文杰.关于在儿童场所设计中关照儿童“秘密心理”的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周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共享性儿童心理场所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远离不良场所
创造人文性的数学课堂生活
“鸿合”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恋爱场所的变化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