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超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吕 超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目的:分析采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甲组(n=41)和乙组(n=41),对乙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甲组患者早期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然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脑出血量和脑病灶周围的水肿量明显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进行治疗15天后其TNF-α、IL-6和SF的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治疗前相比,乙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TNF-α、IL-6和SF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促进患者脑内血肿的消散,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
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血清炎症因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与女性相比,男性罹患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几率略高。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规方法主要为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清除脑水肿、止血等。在治疗此病方面,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的82例患者均为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41例患者。在甲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21例,其平均年龄为(58.62±7.08)岁,平均脑出血量为(40.37±7.29)ml,从发病至来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4.32±7.29)h。在乙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9例,其平均年龄为(58.60±7.07)岁,其平均脑出血量为(40.36±7.28)ml,从发病至来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4.30±7.28)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乙组患者进行控制血压及脑水肿、止血、降低颅内压、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甲组患者早期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根据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的结果确定其发生血肿的区域和出血量,选定穿刺点,确认所用穿刺针的长度。将患者的头发剃除,在进行局部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用电钻将碎吸针穿过其颅骨。在碎吸针出现下坠感时将电钻及钻头撤出,将针芯缓慢地推进至血肿的中心位置(在此过程中将针头慢慢转动,抽吸淤血)。将针芯拔出,在见到陈旧性的血液流出后使用注射器缓慢地抽吸血肿。然后,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1000 ml的生理盐水和25000 U的肝素反复地冲洗血肿腔。在流出的冲洗液中无明显的血渍后,将2000 U的尿素酶注入血肿腔,并进行开放引流。每隔8h重复进行一次上述的操作。在术后48h对患者进行CT复查,若其血肿体积减少90%以上将穿刺针拔出。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于清晨抽取其静脉空腹血2 ml。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操作,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检测,检测步骤严格按试剂盒上的说明执行。在治疗15天后观察两组患者颅内血肿清除的情况,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其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
显著好转:经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减少46%~100%。好转:经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经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减少≤17%或有所增加。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好转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的对比[n(%)]
甲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脑出血量和脑病灶周围的水肿量均明显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血肿清除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血肿清除情况的比较(±s)
注:与乙组比较,*P<0.05。
组别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41)乙组(n=41)8.31±7.10*6.43±4.26*18.65±8.13 17.48±4.57脑出血量(mL)脑病灶周围水肿量(mL)脑出血量(mL)脑病灶周围水肿量(mL)40.38±6.41 9.53±4.42 40.40±7.20 10.03±2.76
甲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进行治疗后其TNF-α、IL-6和SF的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治疗前相比,乙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TNF-α、IL-6和SF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血清炎症因子和SF水平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血清炎症因子和SF水平的比较(±s)
注:与乙组比较,#P<0.05。
组别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41)乙组(n=41)30.39±7.65#19.43±6.26#338.17±31.60#42.65±8.22 30.43±4.62 487.48±49.56 TNF-α(pg/m L)IL-6(pg/m L)SF(ng/mL)TNF-α(pg/m L)IL-6(pg/m L)SF(ng/mL)28.37±6.43 18.56±3.42 348.20±28.39 28.42±5.28 18.60±4.30 348.30±29.76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最有效的方法[2,3],可显著改善此病患者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脑出血量和脑病灶周围水肿量均明显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脑出血量,减轻其脑组织受到的创伤,有效地清除其颅内血肿。
血清TNF-α有促进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作用。血清IL-6是炎症细胞的重要介质。血清SF的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进行治疗后其TNF-α、IL-6和SF的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治疗前相比,乙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TNF-α、IL-6和SF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施行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手术不会加重其发生炎症反应的程度。
总之,早期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促进患者脑内血肿的消散,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
[1]张博翔.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价值评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9):4494-4495.
[2]何明杰,王恩任,张列,等.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IL-17、MMP-9水平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19(23):146-150.
[3]杨军,聂晓枫.早期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 3(10):1635-1638.
R743.3
B
2095-7629-(2017)8-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