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祖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思想渊源
肖祖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义以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仁者爱人”的友善待人思想、“约之以礼”的处世行为准则、“诚实守信”的人际交往规范等方面展开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渊源
正如希尔斯所言:“传统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当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1]任何一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活动的开展必定要将其置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宏观考虑,并与本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相结合。
“义以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不仅是个人道德原则的反映,也是个人责任意识的体现。“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由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轻重荣辱惟义与否。”[2]“义以为上”的思想强调国家整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主张“义公天下之利”,超越了个人的一己私利,注重对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和维护,也是个人对国家责任意识的高度体现和概括,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然,传统文化语境下,依附于特定人伦关系和宗法关系之下的个人是绝非独立的“原子式”个体,而这种“义以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绝对服从,实际上也是一种缺乏独立人格意识的、浓厚“忠君”思想的体现。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与人为善”。“仁爱”思想植根于宗法血缘关系,主张“爱有等差”,“爱人”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按照亲疏远近,实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仁爱”的思想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互相关爱,主张摒弃一己私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友善待人的交往原则的体现,更是良好品德的一种彰显。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安定、团结,从而才能凝聚整体力量,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约之以礼”的思想不仅是作为规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要求,也是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准则。例如,孔子提出了“约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与人恭而有礼”等思想,荀子则指出,“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左传》更进一步明确了“礼”的重要性,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强调个体在公共生活方面不仅要遵守公德,还要遵守秩序,即既要具有公德意识,也要具备和规则意识。公共生活是现代公民生活的主要领域和活动空间,“礼”是公共生活的内在逻辑要求,为公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依据和参照,是公民具有自我道德约束和理性参与意识的关照和体现,也反映了公民个体对社会公民身份的自觉意识。如果说中国古代缺少公共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古代文化传统中统治者所提倡的“礼”是以维持统治秩序需要而制定的,当然,其道德约束力也蕴含其中,这种意义上的“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倡导的“礼”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其社会功能和价值引导作用却是值得肯定的。
“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信”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被视为“立身之本”加以提倡并广为流传。“诚”强调的是表里如一,“信”强调的是言行一致。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认为“有诸己之谓信。”墨子指出,“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能行也。”“诚信”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道德规范,也是合格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要求。
无论是“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仁者爱人”的友善待人思想,还是“约之以礼”的处世行为准则、“诚实守信”的人际交往规范,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教育的思想资源,为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和规范公民的行为准则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思考,为此,要深入挖掘、认真提炼其有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思想内容,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之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涵。
[1]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88.
[2]祁润兴.陆九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万红,汪沛,张天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肖祖康(1992-),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