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 李万峰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全民的健康对于国家的进步发展至关重要,全民族的健康是由医学发达程度决定的,医学的发展进步依靠创新型医学人才[1]。随着我国实力的逐渐壮大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主要特征的概念化活动。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2]。目前,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3]。
二、构建创新环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推进创新实验和实践,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病原微生物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类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致病机制对于预防人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能正确的使用微生物实验操作的仪器设备,如能熟练的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能熟练的掌握细菌的分离、纯化、保存等,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施有:励学生进入实验室、科研平台,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安排实验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实验;设立学创新性课题、学生专题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一举两得。
三、优化培养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只是教学工具较由多媒体替代了全板书,但课堂上仍是教师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教师讲什么内容,学生则拼命地记笔记下课后则背笔记。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性的培养了。因此,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病原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不同微生物如乙肝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检查方法以及防治原则,内容繁多,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微生物,往往不能理解。对微生物专业的教师来讲,通过实验课,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标本、玻片进行显微观察,掌握病原菌的的形态特征,让学生识别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从教学方法方面,则提倡采用PBL、CBL、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灵活展现出来。比如很多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食物中毒,采用CBL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制作课件,讲述内容,比较能引起食物中毒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点,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提高他们的概括取舍能力,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天怡,胡新平,严薇.等.创新教育與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8~30.
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2001,(6):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