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贵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1
药品调剂主要指的是调剂人员根据医师的要求,按照药品调剂的相关程序调配好,再将调配好的药物交给患者[1]。药品调剂师是主要对象,经过系统的药品学专业知识培训,最终获得执业资格。药品调剂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此同时能够遵守药品管理法的规章制度等。药品调剂一旦出错,势必会影响到用药效果,最终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本文以我院药品处方4000例为对象,研究根因分析法分析和控制医院药房调剂差错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药房(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的2000例处方应用根因分析法(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本院药房的2000例处方应用常规管理方法(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方法,实验组应用根因分析法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1)分析调剂差错的具体原因。总结归纳药房调剂差错的相关问题,如药师原因——药师的工作压力和药师的思维习惯和对现有药品熟悉与否等;药品方面的原因——药品的摆放和保存;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方法滞后和交接班衔接不当;环境方面的原因——环境过于喧闹以及患者在取药过程中不够有耐心;结合调剂差错的基础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全面落实质量管理方法;(2)增强药剂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水平。定期在医院内开展培训教育活动 ,显著提高药剂人员对于基础药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定期派遣药剂人员参加权威性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药剂人员的知识水平,从而对临床医师所开具的处方有着正确的认识,再从中发现不足之处,主动与临床医师加以沟通和联系,共同讨论处方,降低调剂差错发生率;定期开展药事服务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药剂工作人员的法律修养;在日常工作中 ,反复强调药品调剂中的不足之处;(3)重视医患药之间的积极沟通。 药剂师在给药时要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处方姓名和发票保持高度一致,药剂师要将药物的使用说明写清楚,对患者进行简单地用药指导,对于存在疑问的处方,药剂师要与临床医师加以沟通,得到临床医师的签字确认之后才能够将药品发放给患者;(4)注重药品的质量管理。科学摆放好药品,将容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摆放,设置警示标语,对于相似型的药品加以区分处理,固定好药品的摆放位置,一旦出现变动后要通知全体的药剂人员,对信息系统中的药品摆放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由专门的负责人做好药品的存储管理工作,及时清理变质药品,定期盘点库存药品;(5)建立好调剂工作的基础流程。集合药房的具体调剂工作,制定详细的调剂工作基础流程,严格规范好药剂人员的相关工作;(6)规范交接班工作。在交接班的工作中,需要将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解决,双方核对时要仔细且细心,确保所有内容均完好地传达到;(7)合理安排好窗口工作人员。采用弹性排班制度来分配窗口工作人员,每隔2h~5h轮流换班,在发药高峰期时增加轮换频率,避免窗口工作人员过于劳累,对于体质差的工作人员尽量不要安排调剂工作;(8)设置咨询窗口。提供不良反应等级工作和咨询工作等,避免药品调剂工作被频繁遭到打扰,从而减少调剂差错发生率;(9)积极改善药房的工作环境,增加照明亮度,分开调剂工作的前台和后台,减少设备对于调剂工作人员的营销,构建轻松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焦虑、不耐烦情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处方的调剂差错发生率为0.30%(6/2000),对照组处方的调剂差错发生率为1.10%(22/2000),实验组处方的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医院药房的调剂差错是制约药学服务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医院的用药失误案例中所占比例比较高[2]。由于医院药房的调剂差错发生是偶然的,部分差错事件的发生是独立的,所以显著增加了对差错事件的统计分析难度。根因分析法則比较适合统计医院药房的调剂差错发生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等具有积极作用[3]。虽然药房的调剂差错原因非常多,但是介意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加以预防。根因分析法能够降低药房的调剂差错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处方的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根因分析法能够有效控制医院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诸静,胡国栋.6S管理法在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率的应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11):1336-1338.
谭超,刘贵娟,何芳等.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业,2016,25(22):91-92,93.
杨文超,韩玲,李雨辰等.某院门诊药房信息化药品调剂差错防范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8):676-6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