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轻负高质”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2017-11-30 07:34张璟瑜
中国教师 2017年22期
关键词:铁块等待时间木块

张璟瑜

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在课堂上悄然生成,使科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新奇和活力,让学生在有效提问中求知,在有效提问中探索,在有效提问中轻松掌握知识,最终实现科学课堂的“轻负高质”。本文谈谈打造“轻负高质”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一、根据“最近发展区”预设问题

1.预设引入式问题

联系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平滑转接,设问激疑,唤起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血液”时,让学生分别观察2支试管内的液体:1支是加入抗凝剂未分层的血液;1支是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设问:这两支试管内装的是什么?2支量筒内的血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被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强烈追寻答案,教师引入“血液组成”的教学。

2.预设启发式问题

设计一系列启发式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分析,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并解决问题。如学习《电压的测量》时,问:“你知道电线为什么能导电吗?”预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金属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教师顺势追问:“导体不通电自由电荷做什么运动?”“无规则运动。”再问:“到底是什么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学生进行猜想后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确时引出新话题——电压。

3.预设巩固式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改变预设问题。分类设疑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

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性质》时,为使学生准确地掌握SO42-的检验,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前,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预设问题如下:

(1)按照方案:

能确认试液中一定有SO42-吗?为什么?

(2)你能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证明某试液中一定存在什么吗?

几分钟后学生答:“这个方案不严谨。”教师顺势追问:为什么不严谨?学生讨论后总结,教师归纳:若原试液中有SO32-而无SO42-,加入稀HCl时溶液中溶解有一部分SO2(或H2SO3)氧化为SO42-,同样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4.预设分层式问题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仅要根据教材要求进行设计,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再根据问题的难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例如,在学习“消化系统”后,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问题:消化道中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消化管中哪几段具有消化作用?分别消化哪些营养物质?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5.预设前概念问题

学生已有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教师要抓住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去打开其思维的大门,把错误的前科学概念转变为正确的科学概念。如在学习《水的浮力》时,对于水的浮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形成了一个前概念。教师在课前事先做了准备,分别取一个重10N的铁块和一个重10N的木块。

师: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

生:因为铁重而木块轻。

师:把重10N的铁块和木块都放进水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着教师就把重10N的铁块和重10N的木块同时放到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木块浮上来,铁块沉下去。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追问:“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让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使学生对接下来的知识点——物体的沉浮与溶液的密度、放入物体的密度有关非常感兴趣。

二、合理调控提问,掌握难度和频度

1.适时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提出的问题太难可能会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问题过易,导致课堂“闹市”或“冷场”。因此,在提问前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提出问题,使解答问题成为“跳一跳,夠得着”。在提问中,对于学习弱的学生多提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也有成就感。对一般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回答,然后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补充,以此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适时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提问要适量,提问固然能帮助学生思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不适量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现“厌问”“拒答”和“乱答”等负面效应。课初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学生产生麻痹、怠倦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图1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的提问频度分配图。

图1

3.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

如果通过使学生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间来保证学生的全力参与,这种急速的步伐往往导致相反的结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内容的思考也并不深入。提问的技巧之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是尤为重要的。提问交流的一般流程:提问—等待—随机抽取回答—等待—反应—重新引导。

例如,在学习《细胞》时,教师提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是什么?”等待时间3~4秒,A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并且包含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两者都没有。”又等待了大约3~4秒,B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一个规则的形状,但是动物细胞没有。”再等待了3秒左右,C学生补充回答到:“植物细胞还拥有大的液泡,动物细胞则没有。”又等待了一些时间来确认学生是否回答完成。这个实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当教师运用3~4秒的等待时间时,学生能够获得以下的种种益处:endprint

(1)学生会给予更完整的回答,并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提供论据。当等待时间增加的时候,学生的答案也会增长,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有利论据,在潜移默化下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完整性。

(2)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不知道”的次数减少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或者是进行讨论,对于一些比较弱式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在等待时间1他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回忆所学知识,并组织自己的回答;在给出答案后,等待时间2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加以思考和改正,这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有时教师会避免运用等待时间,因为担心当节奏放缓时,我们将会“失去学生”。实际上,正式持续的、快节奏的提问过程可能会带来思想不集中的状况。快节奏的提问,随着问题的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当等待时间缺少时,学生将从学习大军中落下,循环往复,他们难以从教学中获得乐趣。相反,当等待时间充裕,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学习中,课堂的参与度就高。

三、挖掘信息资源引发学生思考提问

1.通过多向度交流促进问题的生成

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

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时,设置情境: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学生都按照常规讨论出了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相关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突然学生站起来提出了问题。

生1:“在设计上我认为这样也可以,取相同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分别放入两烧杯中,再往烧杯里逐渐加水直到完全溶解,如果加入水质量不同,就说明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加水少的溶解能力大,加水多的溶解能力小。”

生2:“我也有一个有创意的设计,他们设计时,都用两杯水,我只用一杯水来进行实验。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渐加食盐、搅拌,加到不能再溶解为止,然后再逐渐加蔗糖,搅拌,同样加到不再溶解为止,再比较加入的食盐和蔗糖的质量,就可得到结论。”

生3:“同一杯水中加两种物质,它们的溶解能力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师:“这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探究。”

2.课后留白延伸学生的思考

在完成一节课教学的基础上,最后应该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疑问,留给学生去思考、研究。既对这节课做出精彩的结尾,又给下一节课埋下了伏笔,还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设疑—解疑—再设疑”的链式程序,使学生持续在探索的情景之中。

例如,以“厨房中的科学”为题找问题,结果学生找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自来水中为什么有漂白粉的气味?食盐中为什么要加碘?菜刀为什么会钝?磨刀后为什么会变锋利?高压锅为什么容易将食物煮烂?炖排骨汤时为什么要加入少量的醋?味精为什么能使食物更有鲜味?打开啤酒瓶盖时为什么会冒出大量气泡?食物为什么会变馊……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形成看到现象就会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块等待时间木块
铁 匠
你承受不起让每个客户都满意
大峡谷历险记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紧扣“不变量”灵活解决问题
问题征答
缩短感觉等待时间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