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坐着中国火车旅行
布鲁斯·康纳利
8月中旬,我坐火车从天津到北京,车厢屏幕显示行驶时速为304公里。九年前,中国首条城际高速铁路在这两个城市之间成功运行,走完117公里的路程仅需半个小时,这是当时世界上普通列车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到了2016年,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2.2万公里,目标到2020年达到3万公里。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12.1万公里,并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
我的思绪飘回到1987年,那时我刚开始穿越中国的铁路干线,那是一场非常不同的体验。从北京到广州,要在一列没有空调的18.0绿皮火车上待两宿。火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中国的南北铁路主干线上,视野中的一切也随之颠簸——没有高速公路,只有地方乡道,飞机也少之又少。然而坐在那列火车上,我看到了一个异常美丽的中国、一片此前从未欣赏过的风景。它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让我能够与其他乘客分享光阴和美食,让我可以在太阳初升时被旁人的一句“看,我们正在过黄河!”叫醒。
旅途中,我还见识到了一些中国早期的铁路工程建设“伟业”,尤其是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大桥通车之前,火车必须乘轮渡跨越长江。这条铁路干线的北京以南至武汉段1906年开始运营,1938年南延至广州,经众多隧道和高架桥,穿过湖南和广东北部的山地到达广州。那时,我很快意识到中国的铁路干线几乎不走弯路一前方有大山挡路,那就打一条隧道穿过去!
自1987年开始,中国的铁路开始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让人见之惊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变的国家而言,铁路长期以来一直是连接全国的唯一一个可行且安全的选项,并且铁路还能够在某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比如春节,帮助大量人群进行高效迁移。
我曾沿兰新铁路一路西行前往天山天池等地方,沿途风景令人震撼,也令人感受到铁路建设之艰难。曾有不少人怀疑,建设兰新铁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就像青藏铁路和飞速发展的高铁路网所展示的一样,中国在铁路建设和发展方面领先世界。(资料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迎来首个机器人停车场
游润恬
北京迎来中国首个提供机器人(智能)停车服务的停车场。车主把汽车驶入车库,锁门离开后,车下的电动平台便会把车停好,替车主省去伸长脖子看后视镜倒车、与另一辆停得太近开不了车门、取车时找不着车等烦恼。
新建成的五棵松停车场今年7月31日开通试运营,占地近8万平方米,有2679个车位,其中68个车位在一个被隔开的无人区间里,专供机器人停车使用。
为确保路人不干扰机器人的运作,无人区间平时不对外开放。记者日前在停车场运营者的带领下走到幕后,了解人工智能和泊车机器“小哥”的操作。
在该停车场,车主把车开入车库,下车把车锁好,走出车库,在车库外的墙挂触屏确认停车。车库面向公共区间的铝制闸门便会落下,另一端面向无人区间的闸门会升起。接着,一个扁平带轮、貌似滑板车的长方形机器人会从无人区间进入车库,来到托着汽车的平台下方,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规划路线图,连车带平台运到最近的车位。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无需工作人员操控。
泊车机器人好似扫地机器人,靠电池发动,需要充电时会自己“走”到無人区间的一角充电,“吃饱”后回到岗位继续搬运。机器人两个斜对角处装有感应器,可感应四周的障碍物。机器人也可根据与前方物体的距离自动调节时速,一般直行时速约为20公里。
车主取车时,在车库外的触屏输入车牌号码,约两分钟后,机器人便会把车运到车库,还会贴心地确保车头向外,方便车主直接开走,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停车场的南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简称301医院),平日吸引全国各地至少1.5万名病人前来求诊,医院的停车场早已不胜负荷。从五棵松停车场项目来看,北京市政府在规划时相当周全地考虑到周边的整体停车需要,有效地提供了支持当地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同时又敢于借助人工智能来提高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资料来源:参考消息网)endprint